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此下抉择人无我。此一颂显何故破我。萨迦耶见,如初地中释,即是我见。六地菩萨有智慧者,见贪嗔痴慢等烦恼,及其引生生死中三苦八苦无量诸苫之过患,皆由我见而起。由有我故,自他分别,趋乐避苦,利己损人。若无我执,则举世皆成大阿罗汉矣。既知我执为系缚之因,即知欲求解脱,应以此为下手处所,对治目标。然此我执,既非色法,不可椎之令破,如碎瓶瓮,亦不可拔之令出,如剜针刺。我执唯是自心,自心云何可以去除耶?以是之故,必须观察我执如何生起,然后能知对治之法。如知人必饮食,始能长养,断其饮食,彼自然不能生存。长养我执者,即其所缘之我,“我”为彼我执所缘之境,是彼所依。若能破我,坏其所依,我执即灭。故修行人,第一先破我。然佛亦不说毕竟无我,唯说非实有我。我若实  相似文献   

2.
本文细致分析了《辨法法性论》、《中边》、《庄严》以及《摄论》的虚妄分别和三性义,并以图表的形式把其间的复杂关系予以清晰表示,指出诸论在虚妄分别与三性义上各有侧重:《辨法法性论》和《庄严》把依他、遍计兼摄于虚妄分别,并从法与法性、胜义与世俗相对的角度视二者为“无”.《中边》则重视依他起“幻有”的特质,使之与遍计之全无分别开来.到了《摄论》,虚妄分别主要就依他而言,不再摄入遍计,对能遍计、所遍计的深入分析也使得依他诸识如何显现为遍计外境得到了进一步的阐明.另外,文章指出古学诸论在种识合一现起依他起能所二分、虚妄分别显现为二取外境、多从杂染边界定依他起性等义理上,具有共通性,这也是唯识古学所共有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3.
论无分别义     
王恩洋 《法音》2004,(7):3-3
无分别义本难了解,今依古人所说譬喻以明之。如人怕蛇,夜间见绳为风吹动,心生分别,以为是蛇;既觉是蛇,便生恐怖。此之谓分别。无分别者,于绳见绳,不别作蛇想,如其本有,分别不起,恐怖不生,便是无分别也。再进一步,则对此绳亦不分别,知此绳者原不过许多麻缕结合而成,设去此麻,绳即无有,是绳仍假合,非本有也。吾人知绳而蛇执空,以其本无蛇性故;知麻而绳执复空,以其本无绳性故。佛法空性,其义如此。以此为喻而观人事,则见世间众生在无量人中种种分别,或以为恩,或以为仇,或以为善,或以为恶。由此分别,便起贪瞋爱憎等烦恼,由烦恼故便起杀盗淫妄诸…  相似文献   

4.
所执与依他,复有圆成实,是三自性深,智者所应知.(一) 显者为依他,如显乃所执,依藉缘转故,唯造执有故.(二) 此显者[之]如显,一切时无有,应知圆成实,自性:不变故.(三) 此显执非有.云何显?二性.无所有所由,是无二法性.(四) 执非有者心,由此有所执.如是执有义(境),如是决无有.(五)  相似文献   

5.
一、三性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关于遍计所执性,《唯识三十颂》称:“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成唯识论》卷八对此解释如下:“周遍计变,故名遍计,品类众多,说为彼彼。谓能遍计,虚妄分别。即由彼彼虚  相似文献   

6.
《法音》1991,(11)
我们每天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却对我人与外境的关系茫然无知。佛陀大悲,授以唯识中道,以“万法唯识”“心外无境”向我们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对于这一真理的具体阐述,便是“依他”、“遍计”、“圆成”三性之说,正恺法师在《谈认识的虚妄性》一文中,用通俗的语言阐释了这一道理。  相似文献   

7.
上期本栏发表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是六祖《坛经》中的一偈。这是慧能大师对佛祖释迦牟尼“世间出世间法不二”这一法意生动的阐述。佛陀曾多次说到“世间法即出世间法”,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应当明白这一道理,在世间证得佛法,并弘扬佛法于世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社会上许多人对佛教是不太理解的。对于佛教的经论有人以为太深奥而不愿问津;有的则以为它是让人逃避现实的理论;也有些人根本未接触过便视为迷信。其实,佛陀成道于世间,他对世人的种种烦恼痛苦是深刻理解的,而他所创立的佛教正是为了度尽众生,使之离苦得乐,获得大解脱。佛经除因古人用古文翻译需要作些注解外,含意都极为鲜明,且能直接启迪人生的智慧,利于我们的言行。本期我们从佛陀的《遗教经》中撷取一叶,希望读者能得到受用。  相似文献   

8.
论禅宗修行解脱观的逻辑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慧能禅宗不避世间的修行解脱观是对传统佛教执著于出世修行的扬弃与超越,是力图将大乘空宗的"无执"精神贯彻于实践中的表现.但其因将"无执法"形诸语言文字,教人依之而行,实际上仍不免于有修有证的拟心而为,因而还存在着将"无执"的佛法外化为追索对象导致"有执"的矛盾.消解佛法的对象化,将其由"理性"的认识对象转变为当下的实践内容,是解决这一矛盾必然方式.后期禅宗看似非夷所思的修行实践法正是从对象化陷阱中实现"突围"的一种尝试与努力.但认识领域普遍存在的"言虽不能言,非言无以传"的矛盾仍走后向期禅宗不能越过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9.
佛言祖语     
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是三昧三种:欲界、未到地、初禅,与觉观相应故,名有觉有观;二禅中间,但观相应故,名无觉有观;从第二禅乃至有顶地,非觉观相应故,名无觉无观。  相似文献   

10.
七、日用生活禅一般初学佛者认为,修禅一定是在深山古洞中,两腿一盘,双目紧闭,不吃人间烟火,不问人间世事,与生活分离,与世间隔绝,是为修禅。殊不知真正的禅是不离见闻觉知的一切生活的。若离生活,则无禅可言。《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86]同经又云:"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87]问:为什么成就菩提不离世间、不离生活呢?答:菩提是觉悟义,觉悟要有所觉悟的对象,而世间就是菩提所觉悟的对象,作为菩提来讲就是能觉悟的般若智慧的圆满。一切众生虽然  相似文献   

11.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在《河上公章句》中被命名为《守微》,主要论述了圣人“无执”、“欲不欲”故无难易之情、无败失之患,故能辅万物之自然的人生哲理。老子先指出事物在“安”、“未兆”、“脆”、“微”的阶段容易处理的四种情况,告诫人们做事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即在开始之前就要做好准备、打好基础,做到胸有成竹、防微杜渐;接着举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物发展规律皆由小而大、由近至远的三个例子,告诫人们做事要“无为”、“无执”、“慎终如始”,心意不可松懈,一点一滴地去做才能“无败事”。  相似文献   

12.
净因 《法音》2001,(1):1-9
五戒是实现人类和乐生存的根本。人类的幸福首先应尊重有情的生存,所以“不得杀生”,这在讲座之一中已有详细讨论。人类的生存,要依赖衣食住等资生物资,这些东西因此被称为“外命’。如果这些资生之物被巧取豪夺,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威胁有情之生存。正如《大智度论》所说:“不盗有何等利?答曰:人命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若夺财物是为夺外命。何以故?命依饮食衣被等故活,若劫若夺是名夺外命。如偈说:‘一切诸众生,衣食以自活;若夺若劫取,是名劫夺命。’以是事故有智之人不应劫夺。”[1]换言之,当一个人的生命得到保障后,…  相似文献   

13.
菩提一叶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借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佛垂涅般略说教诫经》这段话是佛陀在浸染之际对弟子们讲述的。要想把握住心,就一定要说到“定”。什么是定——禅定?后世的解释甚多。但佛阳在此处没有注重去谈如何修习,而是分三个层次讲到“定”的微妙。一是心态如果能处于“定”的状态。就能明了人世间一切现象生住坏灭变动不居。为什么?因为心态像一潭水,水不定时,波影寸断,任…  相似文献   

14.
因不生果则无果,离果则因应无因,此二如幻我无失,世间诸法亦得有。此明自宗所许因果。外人问云:汝中观因果云何立耶?答云:离因无果,离果亦无由立因,我许此因果二法,唯观待假立,如同幻事。不执有自性,故我无汝所犯诸过失,而世间因果亦得不坏。能破所破合不合,此过于汝宁非有?汝语惟坏汝自宗,故汝不能破所破, 自语同犯似能破。无理而破一切法,故汝非是善士许,汝是无宗破法人。  相似文献   

15.
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什么是世间呢?所谓世间就是四大五阴,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如果离开了这个世间,要求觉悟,就了不可得。我们要想在一念不生中,也就是无念、离念中去追求悟,更不可得。禅必须要起个疑念,在世间——也就是五阴和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所  相似文献   

16.
黄广尧 《天风》1995,(3):6-7
顺服神的旨意 “他虽然为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他既得以完全,就为凡顺从他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来5:8—9) 我们明白了神的旨意,就要顺从神的旨意,不要偏行己路。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说:“父啊,你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我父啊,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你的旨意成全。”对于主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哲学的“气”概念,含义极广,几乎举凡世间一切事物都不出“气”概念之范围。这也难怪,因为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了以“气”为世界万物之本原或元素的思想,“气”被设想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也就是说,它的宏大乃是无限大,它的精微乃是无限小,从而“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毫为小,待之成体”(《庄子·知北游》),一切都是“气”所化生,一切都不出“气”之范围。这就像佛教认为一切都是出自“真如”,故云“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一样。但是,“气”概念并非全无条理的“混沌”,而是有几个层次意义之分殊的。大致说来,“气”概念有物理、生…  相似文献   

18.
佛言祖语     
《法音》1988,(3)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大觉怀琏禅师日:(晓)舜老夫(禅师)赋性简直,不识权衡贷  相似文献   

19.
行实选录     
《法音》2022,(7):21-33
<正>(一)不作不食(百丈怀海)师凡作务执劳,必先于众,众皆不忍,早收作具,而请息之。师云:“吾无德,争合劳于人?”师既遍求作具,不获,而亦忘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言,流播环宇矣。师于唐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示寂,春秋九十五。长庆元年,敕谥大智禅师,塔曰:大胜宝轮。——《百丈怀海禅师语录》译文百丈怀海禅师,每次劳动作务,必定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大家看到之后都觉得不忍心,于是提前把他的劳作工具藏了起来,想让他休息。  相似文献   

20.
佛言祖语     
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菩萨以何行,诸佛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佛言:“若菩萨不行生法,不行灭法,不行善,不行不善,不行世间,不行出世间,不行有罪法,不行无罪法,不行有漏法,不行无漏法,不行有为法,不行无为法,不行修道,不行除断,不行生死,不行涅槃,不行见法,不行闻法,不行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