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父亲年轻的时候,脾气不太好,总是和母亲闹别扭,不懂得关心爱护母亲。后来,父亲和母亲因为感情不和离婚了。那年,我12岁,弟弟10岁。离婚后,父亲不让母亲带走我们其中任何一个。母亲只好去外地打工,父亲留在家里照顾我和弟弟。自从母亲走后,我就对父亲有了深深的成见。父亲作为男人,最擅长的不是吸烟喝酒,也不是打牌赌博,而是女人做的针线活儿。我一直怪父亲心狠,让我们像飞离鸟巢的幼雀,失去了母爱的庇护。母亲离开后的那些凄风苦雨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村庄     
父亲走后,母亲一个人孤守在村子东头老房子里,那座房子是她和父亲亲手建的,时间有些久远。偌大的屋子,现今只有母亲一个人住着,我们都不放心,劝她和我们一起住。但是,任凭他人如何劝说,母亲总是不离开。母亲说,这是她的村庄,她在这个村庄生活了快50年了,怎么可能说走就走、说离开就离开呢?至少目前,她还没有做好离开村庄的准备。母亲来到这个村庄的时候刚满20岁。当时她对这个村庄充满好奇,从村庄东边掠过的凉风让母亲神清气爽,而道路两旁盛开的野菊花,则让年轻的母亲欢喜不已。但很快,贫穷而闭塞的村庄  相似文献   

3.
刘凌维 《天风》2018,(11):42-42
记忆中我第一次被母亲责打,是在10岁那年的一天,那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母亲的眼泪。已经记不清具体什么原因,’我们去三十多里外的外婆家做客,只记得那天亲朋满座,热闹非凡。也记不起什么理由让素来喜欢赖在外婆家的我那一天坚持要当天回家,傍晚时分,亲友已陆续离去,望着渐渐下沉的夕阳,我不停催促母亲回家。  相似文献   

4.
正成家立业之后,越发懂得了作为母亲的不容易,所以这几年,但凡出去旅游我都带着母亲,我想让她看看外面的风土人情,想让她尝尝各地的美食。可是上一辈的人,是不喜欢外食的,不是嫌贵就是吃不惯。母亲更喜欢亲自张罗一桌菜,把我们招呼在一起,看着我们大快朵颐。母亲的厨艺是真的好,她了解我们的喜好,每个人都能吃到最爱吃的菜肴。逢年过节的时候,我建议出去吃,也让母亲轻松一下,母亲却坚决反对:"外面的不卫生,还贵得要命,不去不去,我给你们做好吃的。"  相似文献   

5.
母亲     
昨天,是母亲的生日。按习惯,我们给她买了生日蛋糕,并且让她在蜡烛吹灭之前许个愿。母亲按儿女们的要求做了,她闭上眼睛,默默祈求,大家都很安静,也很快乐 吹火蜡烛,灯亮了,母亲也欣慰地笑了。可我却分明看到她眼里那晶莹闪烁却没有滴下的泪珠。作为女儿,我不知该怎样形容自己当时的感受,但母亲含泪的笑,却使我想到她坚强的一生…… 母亲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里,她3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也离开了她。从此母亲就只有投靠几个舅舅,开始了这家一天,那家一天的寄居生活。虽然住的部是亲戚家,但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失去了父母温柔的呵护疼爱,那是一种怎样的孤寂。听母亲讲过她小时候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她说:在别人家里,自己处处要留心别人的脸色,有什么愿望也  相似文献   

6.
渊声 《天风》2019,(11)
正问:我和母亲都信主多年,两人住在一起相依为命。母亲很能干,一手把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养育成人。但近年来,她年事渐高,变得不能理解体谅子女的建议,每次都会固执地说:"难道我几十岁的人还不比你们高明?"而且她十分易怒,母女关系处理起来让我很累。请问,我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7.
在十字架下我们看到这是怎样一位母亲。她在生命中经历了这个不寻常的儿子的诞生与成长,她也是耶稣施行第一个神迹的见证人之一。对于这位母亲来说,最让她难以理解的莫过于耶稣属天的身份以及他在地上属天的事业。从12岁起这个儿子就宣称:“难道你们不知道我当以我  相似文献   

8.
小时候我们姊妹多,家境贫困,经常受人欺负。每次受气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更不是滋味的是,我们吃了亏还要受母亲的责骂。明明我们有理,母亲不去与别人论理反而责怪自己的儿女,这让我们心理很不平衡。母亲说:“人亏亏一时,不会亏一世。好人人欺天不欺。”我非常不解,觉得母亲有点软弱,于是心里暗  相似文献   

9.
我与母亲     
张培生 《天风》2018,(6):38-40
2017年元旦,我母亲因病医治无效,回了天家,享年89岁。现今她离开我们已有一年多,我们非常思念母亲。我母亲世代务农,是中国8亿农民中的一分子,十分平凡。她的童年和青年在战争年代中度过,中年生活在社会变革和动乱时期,老年见证了社会的改革阶段。  相似文献   

10.
出差,火车上坐我对面的是一位高校的老师,聊起天来,很自然地便聊到母亲,老师说母亲已经70岁了,自己工作很忙,除了上学校的课以外,还经常外出讲课。去母亲那里总是来去匆匆。有时候感觉很是不安,便常拿了钱给母亲,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好受一些。  相似文献   

11.
家的声音     
在我的家里,厨房是制造噪音的地方。母亲在这样的声音里,完成食物的制作过程,然后把美食送进我们的胃里,养育我们长大。但我曾暗自发誓,不能像母亲那样,让自己的容颜在烟熏火燎中枯萎,让自己的人生湮没在锅碗瓢盆的交响乐曲之中。  相似文献   

12.
<正>敬爱的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周年,她的音容笑貌让我们难以忘怀,她的谆谆教诲让我们受用终身。母亲彭仲文于1924年农历十月初七出生于四川省资中县。1942年,在资中女中读完高中后,在成都华西协和大学神学院读神学。1950年修完华西协和大学课程,获得双学位。1951年,她开始在重庆江北教会开展妇女工作,之后随父亲王怀仁到陕西省三原县基  相似文献   

13.
一我出生于上海浦东川沙(现属浦东新区)一个贫寒农家,1945年11月16日生辰。三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年仅35。母亲携我兄妹三人,日子过得很艰难。虽然如此,母亲还是让我到川沙县穗成小学去读书识字,那是1951年秋。而我妹妹一辈子没有机会上学,她七岁就开始下地劳动。  相似文献   

14.
父亲的朋友     
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一个春天,体弱的母亲没有抵抗住料峭的春寒,住进了公社卫生院。父亲在医院里陪伴母亲,我们兄妹5个则由年仅13岁的大姐来照料。  相似文献   

15.
1997年12月17日晚上10时,敬爱的母亲与我们安然告辞去了那永恒的家,全家人立刻陷入无限的痛惜之中。 母亲享年79岁,在过去贫寒的生活中与父亲一起把我们培养成人。我从小就从母亲刚毅的性格上学到了奋发进取的精神,立志为家庭分担忧愁;也正  相似文献   

16.
正你们是我最亲最爱的父亲母亲,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有多久?七八岁以前,我们看上去在一起,细算起来,其实也并非如此,白天,母亲家里家外地忙碌,父亲更要出外做工。八岁以后,只能晚上在一起,白天我要去学校,父亲母亲要挣钱养家,这样的日子最多持续到十七八岁。考上大学就要住校了,一年之中,只有暑假和寒假两个多月的团聚。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了,非节假日不能回家。结了婚,经常过年才能见面,甚至一年  相似文献   

17.
生命的礼物     
黄勇明 《天风》2005,(2):26-26
人生在世有些事情就像日出日落,花开花谢,自然你就不会留意也不曾察觉。当岁月不经意地触动尘封的心弦,往事如潮水涌出的时候,有些事情会突然让你如梦初醒,痛悔不已! 那年我16岁,家境贫困,目不识丁的母亲深知没有文化知识的苦楚,为了让我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全部变卖,将我从乡里转到城里重点初中就读。临近期末考试,母亲担心我吃不好,就把家里平时为我留下的鸡蛋给我送过来。为了节省开支,母亲舍不  相似文献   

18.
叶予之 《天风》2005,(11):46-47
让世人都知道上帝的国度、旨意和慈爱,特别让那些有疾病患难的贫穷人和我们一起同沐神恩共享神爱,同得福音真理的好处,也是我们应尽的本分——在6月底的那几个酷热的日子里,来自天父上帝掌管全人类的大能之手的爱的雨露甘霖,滋润了一个濒临无望从遥远的青海省来我们宁波医治白血病的年轻女教师的心田——罗南英,她是一个有着3岁儿子的母亲。因无力筹措60万元的巨额医疗费用,虽已找到骨髓配型,却欲放弃治疗,回青海老家。她  相似文献   

19.
李晶 《天风》2014,(11):14-15
十一月,是怀念及感恩的时间。说起感恩,话题可以不断,拾起的记忆总是闪烁着最美好的回忆。感恩父母、感恩上帝……时光荏苒,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品尝幸福。 我们对父母感恩,因父母的恩情犹如伞,为儿女撑起一方晴空。儿时,父亲在外地工作,我常常和母亲一起用小车往家里推粮食,母亲总是让我拿农具等轻省东西前面走,她自己在后面推着沉重的车子,到家后听着那粗重的喘息声一直持续十几分钟,这永远抹不掉的回忆让我心痛。在母亲羽翼下的日子有多么温暖,长大了才切身地体会到。如今日子好了,陪母亲的日子却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20.
我想看着你     
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在外人眼里,穿上那身洁白的衣服,我们这些做医生的就成了最美丽动人的天使,手中握有病人的生死大权。可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一次又一次地走近她的身边,强颜欢笑地安慰着她,就只能偷偷躲到一个母亲看不到的角落抹眼泪。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