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产主义道德是何时形成的?这个问题目前在伦理学界虽然还未引起公开争论,但据笔者所知,对这个问题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共产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社会中的道德,是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形成的。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只应宣传社会主义道德,而不应宣传共产主义道德,否则,就是超越了历史阶段,是就一种极左思潮。第二种观点认为,公有制是共产主义道德产生的基  相似文献   

2.
施蒂纳发表攻击费尔巴哈关于人和类的观点的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在施蒂纳看来,人或类这个概念是自由主义即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他主张个人的解放,反对个人在国家中的政治异化、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社会的异化和在人或类(前两者的基础)中的“宗教的异化”。马克思批判了施蒂纳的“自由主义的”主张,指出了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和通过何种现实的革命运动,才能实现个人的解放。但是,仅仅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革命观时谈到了个人解放这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几个棘手的问题: 1、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马克思曾预言,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西方先进的工业国家里取得胜利;但后来的事实相反,社会主义革命恰好是在东方落后的国家里首先取得了胜利。这是为什么? 2、本世纪初,列宁曾断言,帝国主义是腐朽和垂死的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4.
无产阶级要求什么样的国家,这是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的重要议题。资本主义国家以资产阶级社会为根基,它同无产阶级要求的国家存在着本质区别。从现代国家到国家完全消亡的历史演进过程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非政治国家”或“(半资产阶级)国家”、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自由人联合体”四个阶段。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它以彻底打碎传统国家机器为首要条件,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是推动实现人的解放的政治形式。“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在狭义上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非政治国家”的制度形式,在广义上还包括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自由人联合体”的制度形式。《哥达纲领批判》中的现代国家观,对于我们准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继承性和超越性、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历史方位和制度特征,以及充分发挥现代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在所有制上的优势特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和全面地分析了資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指出由于这个社会所固有的阶級对抗的发展和尖銳化,因此資本主义社会将被革命所推翻以及无产阶級专政取得胜利和共产主义取得胜利都是不可避免的。他們揭示出工人阶級的世界历史作用,論証了革命无产阶級和劳动人民中的非无产者阶层为革命的胜利而相互合作的必要性。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級阶級斗爭的最高形式。它是政治改造、社会改造和經济改造的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整个社会关系体系的最深刻的民主改革的开始,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真正民主社会的形成过程正在不断扩大和巩固。这个社会的政治制度可以保证有效地解决有利于全民的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7.
(一) 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我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词句,在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中却看到了那里反复写着:社会主义社会即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时期,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推翻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8.
波兰哲学家亚当·沙夫在其著作和文章中,以大量篇幅论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问题。沙夫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观点,最集中地表现在他的《歧路上的共产主义运动》(维也纳,1982年)一书之中。在这本书和其他一些书芨、文章中,沙夫自命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观,深谙现实社会主义的经验,自能判定西欧国家根本性社会改造的“文明”前景。然而,沙夫提供的答案不仅没有阐明,反倒大大地混淆和歪曲了当代一些最重大问题的  相似文献   

9.
苏共纲领强调指出,现时代的基本内容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共产主义正在实现使一切人摆脱社会不平等、压迫和剥削的伟大历史使命,确立各国人民的和平、劳动、自由、平等、博爱和幸福,从而开拓了地球上真正的人类历史。共产主义表现出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形式。与以往一切社会形态不同,共产主义既  相似文献   

10.
全民国家     
这篇文章,发表在英国共产党理論杂志《今日馬克思主义》今年三月号上,美国共产党理論杂志《政治月刊》今年四月号全文轉載。作者杰克·柯汉(Jack Cohen)在这篇文章中重复了赫魯曉夫修正主义集团关于“全民国家”的一些濫調,竭力为修正主义的謬論辯护,幷且歪曲我們党在这个問題上的論点,指名攻击我們党。作者认为:阶級斗爭在社会主义社会已經“不起作用”,当馬克思和列宁談到資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时期时,他們所說的共产主义“指的是以其第一、低級阶段开始的共产主义,即社会主义”。作者武断地說:“中国同志强調国家的‘阶級性’,意思是要特別强調它的强制性”,并且断言我們党“沒有看到”国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在这个社会进入共产主义建設时期的期間会发生“辯证的转化”。作者还把我們党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毫无例外地存在着阶級和阶級斗爭的正确論断,曲解为“阶級斗爭随着社会主义的进展而尖銳化”的說法;幷且牵强附会地說,这个思想“是从斯大林那里拿来的”,但是“早在三十年代末期斯大林本人也抛弃了”。接着,作者否认苏联产生新資产阶級分子的可能性和事实,理由是,在苏联,“‘产生’資本主义分子的社会基础的小所有制,事实上已經消失了。”作者还硬說我們党“把全民国家的概念当作主张‘超阶級国家’来攻击”,“把两个不同的观念学究式地混淆起来”。  相似文献   

11.
农民的文化现代化是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中,修正主义、改良主义往往认为,因为农民数量较多,东方国家只能效仿西欧的现代社会发展,走资本主义道路。列宁则认为,东方国家的现代社会发展,唯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才能实现;也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才能够真正保障俄国农民的利益,塑造、引导、提升俄国农民的文化,进一步促进俄国的现代社会发展。列宁认为,农民的文化现代化关涉俄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存亡,必须在经济基础、党的领导和社会政策等多个层面形成合力,提升农民文化,才能在社会主义政权的领导下"成为现代",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性视域内,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建构意在克服资本主义所导致的社会共同性缺失和私人社会的兴起。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理论本义是"共同性",它是实现人之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个性存在与类存在相统一的共同生活。在思想渊源上,"共同性"奠基于启蒙所建构的内在性。马克思以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在双重维度上深化了启蒙。第一个维度是批判性的,即坚持内在论立场,彻底终结现代性的内在与外在、政治与自然的辩证法,把启蒙的核心价值推进到解放的层面;第二个维度是建构性的,即从内在性生成主体性,以主体性(无产阶级)作为共产主义的存在论前提,把资本主义现代性扬弃为全球自由联合体。  相似文献   

13.
用先进道德武装全党——纪念中国共产党建立8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用先进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党员干部是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之一。本文对党诞生后各个历史阶段坚持用共产主义道德武装全党的具体过程作了论述 ,指出用共产主义道德武装全党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得以保持的内在因素 ,是党具有崇高威望和巨大凝聚力的重要原因 ,是党和人民的事业胜利发展的基本保证。要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就必须坚持用共产主义道德武装自己的头脑 ,在生活实践中坚定不移地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  相似文献   

14.
论国家经济职能和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的体制改革,涉及到如何认识国家经济职能问题。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和不同的发展时期,国家作为上层建筑的主要部分,同社会经济生活各处于何种关系之中?国家经济职能的发展趋势,究竟是强化还是弱化?在体制改革中实行简政放权、政企分开,是意味着国家经济职能的弱化,还是意味着实现国家经济职能的形式或途径发生了变化?国家经济职能同所有制形式的关系是怎样的?国家经济职能与自觉调节、计划管理的关系是怎样的?怎样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等等。在这些问题上,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杜海燕同志的这篇文章所阐述的,是其中的一种观点。为了在这些问题上统一认识,不仅要系统、准确地理解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还需要对现实过程所暴露的矛盾作创造性的科学分析、恰当的理论概括和预测,需要在不同意见之间展开正常而充分的讨论。同时,这些问题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比如,本刊去年开始的关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关系问题的讨论,同这些问题就可能有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15.
作者认为:异化标志着对抗性阶级社会的文明时代进步中的矛盾,在这个时代里,人的一切新的生产力无论在过去或现在都变成了奴役人的手段。没有理解的东西表现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许多异化都产生于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这种不理解与无知。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就是个人积极扬弃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异化,积极掌握与驾驭各种社会力量与关系的过程。异化的扬弃开始于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争取无产阶级专政的斗争,而以完全社会自治告终。建立起社会主义所有制以后,异化的扬弃采取着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迅速发展物质生产力、进行技术革命,另一条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使社会政治组织机构适应于自身发展的主客条件。无产阶级专政是人对人的统治,它将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合而为一,变成社会主义的人民国家。异化的扬弃是建立与发挥人的自由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17年11月7日,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俄国一个国家内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而世界上其他国家仍然停留在资本主义社会或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当时俄国反动资产阶级和外国帝国主义互相勾结,疯狂地向苏维埃政权进攻,妄图把它扼杀在摇篮之中。正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列宁提出了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他对这个问题做了否定的回答,即认为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这里的“建成社会主义”,是指建成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即完全的社会主义或发达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不发达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共产主义社会建設工作的順利进展,給苏联人民提出了一个新任务,实現这个新任务就能为我們整个社会过渡到更高的阶段——共产主义阶段准备好条件。大家知道,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同一个社会經济形态的兩个阶段。从前一个阶段向后一个阶段过渡并不是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和一个社会制度强行代替另一个社会制度的方式的某种社会爆發作为前提。这种过渡是逐渐实現的,但是这里所說的逐漸实現并  相似文献   

18.
苏联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胜利地实现着苏共纲领提出的宏伟任务。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结构,作为一个统一的社会经济形态正在建立和发展起来。共产党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从使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地和协调地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这一伟大目标出发,把苏联人民的努力集中起来解决建设共产主义的三位一体的任务;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形成共产主义的社会关系和培养新人。苏联共产党及其  相似文献   

19.
一、导言今天,“异化”和“异化的”这两个词,在盎格鲁撒格逊国家里,已经是人们的常用语了。“异化是城市的重大问题”,或者“异化的社会”这类表述,都能直接被人理解了。人们对“异化”所取得的这种普遍认识,是异化概念在盎格鲁撒格逊地区的社会科学中,特别是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政治学中占居了中心地位之后才出现的。“异化”能够变成口头语,不仅说明,社会科学的诸种概念已经普遍地大众化,而且还说明,人们是如何试图用这个概念来描述和把握工业社会中,以及后工业社会中的一些重要现  相似文献   

20.
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20世纪30年代后期,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斯大林认为,全体苏联人民“在道义上政治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1957年以后,我国有些人对斯大林的上述看法,全盘加以否定,认为只有阶级斗争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这就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今天看来,斯大林在这个问题上是有错误的。但他的错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