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问题提出作文能力的培养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它是学生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智力操作技能,因而,人们常把学生的作文能力和写作水平作为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考察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技能并达到学以致用的尺度.  相似文献   

2.
美是人人都崇尚的一种境界,美育更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当前国家要求学校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认为素质教育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和美育的完美结合和统一.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它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美育让学生感受美,懂得鉴赏美,进而去创造美,其实,这正是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学生通过对美的语言、人物形象、意境等的感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从而崇尚美,受到美的启迪,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也最常规化的教学.在课堂上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很多时候是被动的读书,很难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学习课文模式化,自我休验和感受教条化,感觉语文学习枯燥乏味.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引导学生变阅读到悦读.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在学习目的上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其中包括"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以彻底摒弃以往语文学习目的的急功近利,而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这就对语文教学中的德性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自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实施以来,汉语拼音对推广普通话,帮助学生自主识字,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汉语拼音使学生自主识字和提前阅读变成现实,被称为学生识字的“拐杖”.它是学生学习普通话,并能用普通话阅读、表达的重要工具.因此,让学生学习掌握好汉语拼音这个工具就显得尤为重要.几十年来,汉语拼音教学都被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为了学好汉语拼音,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调查了 3 1 8名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大脑两半球优势情况 ,然后对不同优势半球学生的语文和数学成绩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优势半球为右半球的学生人数较少 ,只有 3 .8% ,明显少于优势半球为左半球的学生 (χ2 =2 3 9.83 0 ,p<0 .0 0 1 )。对不同优势半球学生的语文和数学成绩的比较 ,未发现两者有显著差异 (语文 :F=1 .1 3 0 ,p>0 .0 5 ;数学 :F=0 .5 75 ,p>0 .0 5 )。  相似文献   

7.
语文新课标提出:在第一学段的学生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由此看来,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加强写字训练.作为一名低年级的语文教师,更应重视写字训练,与写字教师密切合作、严格训练,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为了训练学生能把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美观,针对本班学生的现状,我着重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随着职业教育进一步社会化、市场化发展的需求,学生普遍存在轻文化课、重专业课的思想,语文学科面临十分尴尬的境地,本文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入手,探讨中职语文教学怎样提高学生的兴趣效率.  相似文献   

9.
正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涯有重要意义,语文教给学生如何识字、说话,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贯彻和落实的。阅读能力指人们对于文字和语言的认知和理解,通过阅读,人们可以开阔自视野,提高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净化思想和灵魂。一、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1.学生和教师的重视度不够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一些语文教师忽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林玩君 《美与时代》2007,(4):124-125
语文教材中的名篇,大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除了审美价值之外,其人格教育价值也是不容低估的.语文教师应充分借助一幅幅动人的"语言的图画",通过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来熏陶学生,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任何语文教师都必须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整个教育过程,教师的一切工作都与心理紧密地联系着.因此,高明的语文教师必须成为心理学的行家.一、理论意义心理学在语文和各门学科的发展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有人甚至认为“心理学是科学的科学,是各门科学的基础.”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心理学是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包括语文)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点,也是难点.写作文能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水平.由于部分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细致的观察,阅读又少,写作文兴趣淡薄,视作文为畏途.对此,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创造性地开展作文教学,摸索出一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相似文献   

13.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多年前曾经说过:“10年的时间,2.7万多课时,用来学国语,却大多数不过关.”拿到今天来说,我觉得这句话仍然没有过时.学生学语文耗时多、学得累,然而收获不大;教师教语文用功最多,教得最辛苦,然而事倍功半.由此看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开展“高效课堂”创新实践活动,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仍然是当前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下面就这一问题,联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来谈一谈笔者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4.
审美素质指个体在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等方面相对稳定的品质与特性.人的审美素质有三个层次:一是知美、爱美;二是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三是能够按照美的要求来塑造自身和客观世界.语文审美素质指学生通过学习一篇篇课文,逐渐形成的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审美素质的高低是一个人语文素质高低的标志.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并将语文审美素质教育落实到语文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就此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罗燕 《四川心理科学》2014,(24):103-103
国家特级老师永正说过,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可见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多么的重要。一贯被认为是沉闷枯燥的语文课堂更给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提出了要求:语文教师如何改变学生烦语文、讨厌语文的想法呢?十年的语文教学生涯,经验告诉我,兴趣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我们更应该让语文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寓语文教学于学生的生活中,为学生营造快乐的四十分钟。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着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种种弊瑞,桎梏了学生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我们知道: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写好作文就要求学生多读,积累相对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语文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它是工具性、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学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通过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课本·课堂·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丽 《美与时代》2004,(10):94-95
语文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一特殊工具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未来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语文教育主阵地的语文课堂,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管是知识的获得,修养的积淀,审美的熏陶,还是灵性的启迪,感情的升华,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更新观念,改革做法,探索新的课堂教育模式是时代的呼唤。而“课本·课堂·生活”三位一体的语文创新教育模式,就是把学生从课堂带到生活中去,变生活为语文的大课堂,变语文为生活的缩影,教师创造性地教语文,学生创造性地学语文、用语文,从而使语文课堂更具活力、魅力、吸引力,进而承担起时代赋予语文教育的行为使命,使语文教育无愧于时代。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途径,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在教改的今天,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再以老思路和老方法来“传授”语文知识。若还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语文知识硬塞给学生,而不管教学效果如何,势必会导致语文教学的失败。因为它不能达到让学生愉快的目的,也不能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产生学习的欲望而达不到教学目的。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心态,在语文教学中,切实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为基础,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提高,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