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形式邏辑和辯証法、辯証邏輯的关系問題,是邏輯学說中一个重要的問題。为了適应我國科学事業的發展以及建設社会主义的实际斗爭的需要,我們不仅要普遍研究形式邏辑的問題,而且更要大力开展关于辯証邏輯問題的研究,繼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遺產,進一步發展辯証邏輯,从而進一步創造性地發展辯証唯物主义。这是擺在我們哲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繁重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担負起这个任务,我認为目前还有必要來談一下形式邏輯和辯証法、辯証逻輯的关系問題,因为只有正确地理解这个問題,才能使我們确切知道:創造性地独立地研究辯証邏辑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迫切的问题,并对形式邏輯有正确的估价和运用。而我國某些哲学工作者目前在形式邏輯和辯証法、辯証邏輯的关系問題上也还存在一些混乱的看法,这些看法如果繼续存在,无疑会阻碍辯証邏輯这一重要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并会使形式邏輯的研究也不能很好地發展起來。  相似文献   

2.
我之所以写这篇短文,是因为有些哲学著作中几乎不采用这个哲学用語,甚至有些哲学家怀疑“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是哲学基本問題第二个方面的基本命題。我以为“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是对哲学基本問題第二方面的最概括的表述,应該运用这个哲学用語并对它的內容和意义进行研究。我們知道,恩格斯在“費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終結”一書中对于哲学基本問題作了完整而精确的表述。他說全部哲学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对存在的关系問題。这个問題又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说思維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哲学家就是依其如何回答这个問題而分成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营垒的。关于哲学基本問题的第二个方面,恩格斯加以完整表述如下:“但是思維对存在的关  相似文献   

3.
朱玉英 《心理学报》1965,10(1):40-51
問題 应用題教学对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学习数、理、化,以及培养邏輯推理的思維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小学一年級第二学期学生在解答应用題时常发生錯誤,造成錯誤的原因是很多的,但其中相当重要的原因是思維方面的問題。本研究企图在前入关于一年級小学生解答应用題的一般思維过程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討儿童在解題时产生錯誤的思維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教学工作的关系,为应用題的教学实践和进一步研究儿  相似文献   

4.
神經衰弱的病因問題是一个探討很久至今仍未彻底澄清的重大問題。这个問題的解决,将有助于說明整个神經官能症以至于生理——心理关系的問題。如所周知:神經衰弱是一种心因性疾病,但我們从什么角度什么意义上来理解心因的問題,什么样的心因起有主导作用的問題,外因所起作用的問題等就不一定有完全相同的理解。本文卽試图在这  相似文献   

5.
从最近“中国穆斯林”所展开的“关于回汉通婚問題”的討論內容看来,国內广大的回民对这一問題的认識,还存在着重大的分岐。我是一个普通的回民,愿意提出我个人的看法。回汉通婚問題,是一个关系重大的問題。这个問题解决妥善与否,不仅关系着回民青年男女的生活、前途,同时也影响到民族团結和祖国社会主义建設。因此我认为目前对这一問題展开討論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曹傳詠 《心理学报》1962,7(2):65-81
儿童智慧或心理的年龄阶段的划分表面看来是个具体問題,但实质上,却牵涉重大的实际問題和理论問題。 在实践方面,学制改革中的心理学問題,特別是与所謂“量力性原則”有关的一系列問題,是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的划分有密切联系的。“不能理解儿童的心理,就談不上从儿童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只有符合儿童的发展規律,才能为儿童所接受”。(人民  相似文献   

7.
陈立 《心理学报》1960,5(3):13-21
关于心理学的性貭,在心理学史上早就是一个爭执不休的問題。在1954年,苏联出版的“哲学問題”曾經作出过一个討論总結,說心理学主要是一門自然科学,可是这并沒有在心理学界取得一致的同意。两年来我們进行了心理学中資产阶級思想的批判,这是完全必要的。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一定要为无产阶級政治服务,一定要理論結合实际。但这并不意味着心理学必属于社会科学的性貭,才能結合政治,联系实际。难道自然科学就可以在这方面放松么?所以心理学的性貭問題是仍可以作进一步的討論的。  相似文献   

8.
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是对立統一规律的基本內容,把这个問題弄清楚了,对立统一規律的其他問題就比較容易弄清楚,从而使我們真正懂得辯証法的核心和实質。最近,对于对立統一規律所涉及的問題的学习、研究和討論,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了;关于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关系問題,是最近討論的中心問題之一。我們認为对这个問题的討論,无論在理論上或者在实踐上,都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是我对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問題的一点理解,不妥之处,希望同志们批評指正。  相似文献   

9.
李錚 《心理学报》1964,9(2):68-74
前言对汉字問題的心理学研究,字形的辨认和掌握是它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在心理学中,汉字字形的辨认和掌握乃是知觉、記忆心理学的一个特殊問題。关于这个問題,早从1923年开始就有人探討过。解放以后,由于教学改革的要求,关于識字教学的心理研究更是不乏其人。值得注意的是,在許多研究中几乎一致认为,汉字字形的掌握是初学識字儿童的一个关鍵性环节。  相似文献   

10.
楊繼本 《心理学报》1959,4(5):53-55
心理学是一門什么性貭的学科,这是心理学界久經爭論的一个問題。要正确解决这个問題,我认为必須从心理学的对象的性貭进行考虑,因为一門科学的学科性貭是为它所研究的对象的性貭所决定的。 有人主张从心理学的任务出发确定它的学科性貭,显然这是不妥当的。如有人說“教育系設置心理学的目的不是解决生理問題,而是解决社会問題,解决培养什么人的問題,要达到这个目的把心理学說成是社会科学此說成自然科学更好”。有人根据心理学可“运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The effects of five procedures on the acquisition of conservation of length were studied. A Müller-Lyer illusion was used to induce apparent changes in length in the test- and practice-situations. Two procedures involved practice on addition-subtraction, one a progressive increase in the strength of the Müller-Lyer illusion, and one the anticipation of the outcome of displacements of the objects. A fifth procedure was a composite of the other four. The results showed some acquisitions in all groups, with highest frequency in the anticipation group, and lowest in the increase-in-illusion group.  相似文献   

16.
不同年龄广告名人效应的心理加工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宁 《心理科学》2003,26(1):37-40
本研究从自动化加工和控制性加工这个视角研究了名人效应的心理加工机制。实验运用加工分离程序,探讨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受众对名人广告的信息加工模式。结果发现:(1)名人效应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与用一般消费者做代言人相比,青少年、成年人(大学生)以及老年人对名人广告均明显存在更多的自动化加工,且加工水平没有年龄差异。但是,老年人的控制性加工明显低于其他两组;(2)在非注意条件下,代言人的专业化程度明显地影响了大学生组的控制性加工,但与各组被试的自动化加工都关系不大。这些研究发现为广告策略的制定带来了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We compared the subtlety of four measures of sexism and sources of variation in male and female psychology students' judgments that beliefs from these scales and everyday behaviors were sexist. Participants judged traditional gender role and hostile sexist beliefs as more sexist than benevolent and modern sexist beliefs, indicating the latter were more subtle measures of sexism. Participants also judged traditional gender role behaviors as more sexist than unwanted sexual attention, suggesting the latter may less readily be identified as sexist. Variation in judgments of beliefs as sexist was related to differences in likelihood of endorsing such beliefs. This relation fully accounted for the tendency for men to be less likely to judge beliefs as sexist in comparison to women. Endorsement of Modern and Hostile Sexist beliefs was related to judgments of behaviors as sexist.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for scale usage and identifying sexist behavior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We conducted a parametric analysis of response suppression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magnitudes of noncontingent reinforcement (NCR). Participants were 5 adults with severe or profound mental retardation who engaged in a manual response that was reinforced on variable-ratio schedules during baseline. Participants were then exposed to NCR via multielement and reversal designs. The fixed-time schedules were kept constant while the magnitude of the reinforcing stimulus was varied across three levels (low, medium, and high).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magnitude NCR schedules produced large and consistent reductions in response rates, medium-magnitude schedules produced less consistent and smaller reductions, and low-magnitude schedules produced little or no effect on responding.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NCR affects responding by altering an establishing operation (i.e., attenuating a deprivation state) rather than through extinction, and (b) magnitude of reinforcement is an important variable in determi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NCR.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Christine Korsgaard's conception of self‐constitution can be historicized by considering the impact of actual humans on our reflective activity. Because Korsgaard bases her argument on a philosophy of action rather than of intention (as Kant does), and our actions must always be concrete,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principles for action which we develop in reflection are likewise responses to concrete human demands. It further interprets the types of demands humans make on each other as the expression of historical circumstance rather than as transcendentally anchored. The notion of universal respect that reflection seeks to achieve is thus seen as developing by a self‐correcting process of concrete human interaction. Finally,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re can be no metaphysical proof of morality, since morality develops through human interaction that seeks to approximate the idea of respect for persons.  相似文献   

20.
采用自编《大学生自尊评定问卷》,探讨1104名大学生自尊发展的特点。结果表明:(1)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自尊呈稳定发展趋势,重要感、胜任感、归属感三个维度上表现出显著的年级差异。(2)大学生自尊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女生,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归属感维度。(3)文科生外表感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独生子女、城市学生以及学生干部在自尊总分及其三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农村学生以及非学生干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