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从诗词格律的角度可以对一些诗词异文进行校订,本文共校订了王重阳及马钰、丘处机、王处一诗词中的异文43条。  相似文献   

3.
陈来 《中国哲学史》2001,(1):101-112
前 言阳明先生语录 ,生前由薛侃在虔州曾刻《传习录》 ,收其四十六岁以前讲学语。阳明死后 ,钱德洪、王畿讣告同门 ,并约定三年后将各门人弟子所录语录 ,统一汇寄于钱德洪处 ,以便编辑刻行。后来 ,王门弟子依照约定 ,陆续将各自所录寄钱德洪。钱德洪收到这些语录后 ,又增入他自己和王畿平时所录。这样 ,在阳明死后三、四年 ,其讲学语录已由钱氏大致收罗完毕。但是 ,钱德洪与编辑《朱子语类》的朱门后学不同。朱熹后学黎靖德把朱熹的全部语录编辑为《朱子语类大全》加以刊印 ,钱德洪却没有把收集到的全部阳明语录刊印出来 ,而是在他所得到的…  相似文献   

4.
王选同志的逝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他的业绩和精神受到了广泛的赞扬。在推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广大知识分子更应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创新精神。为此,我们编辑了这篇文章,一方面缅怀王选同志的功绩,追思他的高尚精神;另一方面,激励后来学者不懈努力,勇攀科技高峰,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5.
6.
7.
8.
王弼政治哲学的逻辑、价值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像维特根斯坦那样把哲学理解为一种"活动",而不是知识和命题的集合,[1]则意味着所谓哲学知识的生产、评价和应用很大程度上与人或社会的价值或利益诉求相联系.这如果对以知识论为旨归的西方哲学来说乃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的洞见,那么对于以政治、人生为主题的中国哲学来说则可以说不过是一种平实的概括和总结.但这应该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我们不仅应该关注思想与思想间的逻辑关系,更应该关注思想与现实的意义关系,并把前者置于后者的基础之上;毕竟逻辑关系具有无限可能,其最终落实乃决定于意义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11.
话说灶王     
有关灶王的描述,读者一定很熟悉。《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谈到荣国府除夕供灶王的景像时说:“那晚,各处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王夫人正房院内设着天地纸马香供。大观园正门上挑着角灯,两旁高照,各处皆有路灯。上下人等,打扮的花团锦簇。一夜人声杂沓,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不绝。”灶王何许人也?且听我细细道来。一、灶王是谁灶王又称“灶神”、“灶君”、“灶君老爷”、“老灶爷”等,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主管饮食之神。旧时民间灶王信仰颇为广泛,多将灶君像供奉于灶头。古代文献中,对灶王是谁有多种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明儒王船山的卦变说,主要参考了《周易内传发例》第十节论卦变的文本,以及《周易内传》相关的注文。首先,讨论船山卦变说的三个体例,说明船山确实讲卦变,不是义理式地泛论卦变。其次,讨论船山如何理解"变",理清船山为什么反对朱子变占图。再次,把船山卦变说与虞翻、朱子的卦变说做比较,寻求各家论卦变背后的思想背景,从而界定船山卦变的易理基础,以及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王徵散论     
王徵(1571─1644)是明末天主教徒、维新派和机械工程学家,但长期以来为旧史学家所忽视。本文认为宋伯胤先生《明泾阳王徵先生年谱》一书,对王徵的科学成就和宗教信仰做出了公正的评价,恢复了他在历史上应有的地位。并从王徵的思想、政治经历,探讨了天主教信仰对他的影响,以及中西文化融合的可能与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王玄览的修道思想和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文章认为,王玄览的修道思想是以“冥真”为主要内容的修道目标论、以“众生”和“道”互为因缘的修道根据论、以主客体统一为基础的道性论和以“坐忘”为主要形式的修道方法论。王玄览的修道思想,大大深化了道教对修道目标、修道根据和修道方法的研究,在道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16.
王弼哲学,学界一般将其归为"玄学"或"新道家",亦即道家哲学在魏晋时期的重新展开。从中国哲学史的逻辑发展来看,这种观点有待商榷。王弼哲学的问题意识是如何接续先秦汉代儒家的"本原追问",以及如何扬弃逐渐固化、异化的"名教制度";王弼哲学的核心主张是"崇本举末",无论是深具道德性的"自然"之"本",还是内发不可为的"仁义"之"末",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向孟子传统回归的趋势。由此,尽管王弼哲学借鉴了老子哲学的言说方式和思维方法,但就内核来看,其仍属儒家,是儒家哲学的自我批判、内部调适和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提出了包含"物质不灭"、"运动守恒"意蕴的"元气不灭论",人类祖先是"植立之兽"的假说,"文化中心多元"及"文化中心转移"的思想,揭示从野蛮到文明的历史进程.以上尚属经验性推断,然其思想锋芒直逼近代.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年谱》所谓“始揭‘致良知’之教”的确切含义是指第一次明确提出“致良知”的话头;作为其立论依据的“遗书守益”之“书”可疑之处甚多;王阳明正式提出“致良知”话头的时间,很可能不在正德十六年辛巳,而在嘉靖三年甲申。《年谱》对“南大吉续刻《传习录》”时间的认定是错误的,南刻《传习录》成书时间当在嘉靖五年八月与嘉靖七年十月之间。  相似文献   

19.
敦本尚实,返朴还淳--王阳明的经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治经须以致良知为本、删繁就简及五经亦史诸方面论述了王阳明"敦本尚实,返朴还淳"的经学观及其意义,并通过王阳明对文中子拟经一事的评价,进一步说明其经学思想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四个方面对王常月的修炼思想进行了探讨,指出其修炼思想的特色是纯粹的"修心炼性",是真正全然的"心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