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思维是不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我国哲学界对此有不同的认识。以下两篇文章观点各异,发表出来供大家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以往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把社会历史过程作为一般的客体运动过程来看待的,社会运动形式被看成了与自然运动形式并列的一般的物质运动形式。这种观点没有看到,社会运动形式是一种区别于一切自然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主体的运动形式;社会  相似文献   

3.
本刊在1979年第6期发表了蔡俊生同志的《对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定义的置疑》(以下简称《置疑》)一文以后,陆续收到一些来稿,对生产关系是什么?斯大林把所有制纳入生产关系是否正确?所有制形式是否权利意志形式?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否必定从物质生产关系开始?所有制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决定物质生产关系?等等,提出了不同看法。为了深入研究和讨论生产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现将来稿中的主要不同意见摘编如下。  相似文献   

4.
自本刊发表庞长富、李平安两同志的文章,进行物质与意识是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问题讨论以来,陆续收到了不少来稿。因篇幅有限,现只摘登部分来稿,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5.
自本刊1983年第12期发表了王会中,任中夏的《向变也应是量变的基本形式之一》一文后,我们陆续收到一些与王、任二同志商榷的来稿。现将来稿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必须把哲学中量的概念与自然科学中的量的概念区別开来辽宁的胡良文(中国医科大学),胡良中(辽宁大学)二同志在来稿中说,哲学中的量概念与自然科学中的量概念有区別,前者是对后者的抽象和概括。  相似文献   

6.
一近来有人专论意识、思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或五种基本运动形式之外的第六种运动形式。其理论根据是恩格斯的下述两段话:“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  相似文献   

7.
本刊1987年第6期发表了赵国华同志的《八卦符号原始数字意义的新探索》一文后,陆续收到了一些来稿。其中,有的文章对赵国华同志的观点提出了商榷的意见。由于我刊篇幅有限,不可能就这一问题充分地展开讨论,现选择部分来稿的观点摘登于下,旨在展示一些不同的看法。本刊拟暂不再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希读者见谅。  相似文献   

8.
继两年以来关于认识源泉问题的讨论之后,李伯钿同志最近又著文(见《哲学研究》1982年第7期《认识论的一个基本理论》一文。以下简称李文)阐述他的观点,这对于进一步弄清问题,统一认识是有益的。李文的主要论点是:客观物质世界是认识的源泉,实践也是认识的源泉;客观物质世界是认识的最终源泉或叫源泉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派生源泉。由于我  相似文献   

9.
开展思维理论的讨论以来,关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已经研究得越来越深透了。哲学家、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们,都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许多启迪性的好见解。他们从思维的种系与个体发展、正常成人与非正常的聋哑人的思维过程、语言对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动物是否存在思维活动等方面,来论述了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概括地说,目前仍存在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思维与语言的发生是非同步的,即语言不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直接现实;另一种观点认为,思维与语言是同步发生的,即语言是  相似文献   

10.
六、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形式甲:我想我们应该回到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有关时间和空间的问题来了。乙: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是和物质以及物质的运动分不开的。有物质和物质的运动,就有相应的时间和空间。所以,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形式。这在许多经典著作中都做了详尽的讨论的。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们收到部分来稿,对上层建筑的涵义提出不同看法,现将几种不同意见的主要论点摘登如下: (一)上层建筑“只包括统治阶级的各种观点及适合这些观点的各种制度”杨华贤同志在来稿中认为,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给上层建筑所下的定义是正确的。斯大林“把上层建筑的内容分为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和哲学  相似文献   

12.
通常认为事物结构形式的变化(即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排列次序的变化)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这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一种基本形式。近几年来,一些同志发表文章对此提出疑义。但如何看待结构变化与质量互变规律的关系,又有多种意见。现将讨论中的几种主要观点概述如下: 第一种意见认为,事物的结构形式属于质而不属于量,因而结构形式的变化属于质变而不属于量变。其主要理由是: (1)就质和量这两种规定性的固有特  相似文献   

13.
关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能否起决定作用的问题,涉及到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理论问题,有必要通过学术界的自由讨论加以解决。下面我们发表沈步、李哲二同志的来稿,并欢迎理论工作者踊跃参加这一讨论。  相似文献   

14.
实践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刊1988年第12期《“实践唯物主义讨论会”专辑》出版后,在我国哲学界引起很大反响。一些同志相继来稿,提出自己的看法。下面发表的是这些来稿中的两篇。其中第一篇文章,阐述了作者对实践唯物主义其“唯物”之所在的观点。目前,对此尚有不同看法,欢迎大家继续讨论。同时,我们期待更多的立意深刻、言之成理的短文寄给本刊。  相似文献   

15.
读过诸葛殷同同志的《辩证逻辑究竟是不是逻辑?》一文(载《哲学动态》1991年5期,以下简称“诸葛文”)后,我对该文就《辩证逻辑教程》一书(以下简称“教程”)的批评有不同意见。现将有些意见简述如下: 1 “诸葛文”认为:“逻辑仅仅是思维形式学”,并且思维形式又仅为命题形式与推理形式。据此,它批评“教程”说:“‘教程’正文共分三编。第一编‘辩证思维规律,第二编辩证思维方法,都没有讨论思维形式,与逻辑无涉。”我们认为,根据这种说法,岂不是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中有关矛盾律、排中律的论述也与逻辑无涉了吗?亚里斯多德的《范畴篇》、现行逻辑著作中有关概念、假说以及寻求因果关系乃至论证的内容,岂不都要排除于逻辑科学之外吗?更有甚者,按照这种观点,我国古代岂不是就很难找到逻辑著作了吗?这难道不是十分荒唐的吗?  相似文献   

16.
本刊1988年第12期《"实践唯物主义讨论会"专辑》出版后,在我国哲学界引起很大反响。一些同志相继来稿,提出自己的看法。下面发表的是这些来稿中的两篇。其中第一篇文章,阐述了作者对实践唯物主义其"唯物"之所在的观点。目前,对此尚有不同看法,欢迎大家继续讨论。同时,我们期待更多的立意深刻、言之成理的短文寄给本刊。  相似文献   

17.
自我挑错     
1.“从反映角度亦即从思维科学观点上来观察思维,思维的基础性规律在我看来就是上述三个。而脑科学则会从物质运动的角度上,并且在微观粒子水平上揭示出与此不同的思维规律,这可能是更深层次的基础思维规律。”(《思维论》第15页)改为:“从思维科学角度上来  相似文献   

18.
我国目前处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新事物、新情况不断出现。在这种新形势下,许多哲学工作者提出了思维方式如何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并且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什么是思维方式?在讨论中,对改革需要何种思维方式问题,许多同志都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于什么是思维方式这一问题,只有少数同志简略地予以阐述。因而,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是很不充分的。有的同志认为,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逻辑。它是人们物质活动的产  相似文献   

19.
关于“抽象”和“具体”这对范畴的涵义,人们的理解很不一致。在辩证逻辑研究中,有的同志把它们当作思维形式的范畴来使用,认为抽象具体律是思维形式的规律;有的同志则把它们当作思维内容的范畴来使用,认为抽象具体律是构造理论体系的特有规律;此外还有“抽象同一”、“具体同一”的说法,相当一部分同志认为前者是形式逻辑的规律,后者则是辩证逻辑的规律。在真理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认为真理不仅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持这种意见的同志又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把具体性理解为特殊性,而把抽象性理解为普遍性,另一种则认为真理在形式上是抽象的普遍性,在实质上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直觉问题的研究十分热烈,现将研究概况综述如下:一、关于直觉的定义直觉的定义是什么,国内外学术界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从国内哲学界讨论的情况看,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把直觉定义为认识中的飞跃。刘则渊同志认为:“直觉是思维对感性经验和已有知识作持续思考时,不受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洞察问题实质的一种认识突变(飞跃)。于祺明同志说:“直觉的实质在于它们是逻辑思维的中断,而采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