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舒钰  成良斌 《哲学动态》2013,(1):94-101
一问题的提出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科学知识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明晰性等特性的确定知识,在这种知识观念指导下形成的知识类型主要包括:强调知识明晰性的显性知识、强调知识普遍性的公共知识以及具有高共识度的核心知识。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发现实际上在科学的生产、评价、交流、传播和应用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新类型知识,这些新知识具有地方性、实践性和文化性等特性。相对于传统知识  相似文献   

2.
西方哲学体现了一定的科学与民主精神。在西方传统哲学中,科学精神是指从认识论角度强调知识、理性和逻辑思维的作用和意义,以普遍性为真理,注意规律性认识,反对蒙昧主义和宗教神学。民主精神是指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反对专制主义和权威主义。古希腊哲学就是从原始宗教、神话的束缚下与科学同时诞生的。从文艺复兴开始的近代哲学,开创了理性时代、主体性时代。康德的哲学最完整地体现了科学与民主、自由的思想。他详细论证了科学知识成立的形式条件,最后提出知性的最高原理,构成自然科学的普遍规…  相似文献   

3.
苏联在完成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逐渐地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时期,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劳动者,帮助他们克服资本主义的残余意识(其中包括宗教偏见)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执行这个最重要的历史任务时,宣传科学知识则起着巨大的作用。科学和宗教是正相反对的东西,是两种根本上对立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是变相的“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支配着人们的那种外界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非人间力量的形式”。和宗教相反,科学是自然界、社会、思维以及它们客观发展规律的可靠的知识体系。宗教、对各种怪异现象的信仰、超自然力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2016年5月17日)上,首次把宗教学列为"加快完善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11个重要学科之一"。这一重要指示,对我们深入开展宗教研究、普及宗教知识与宗教政策具有指导意义。本文着眼于全球化时代的学术视野,从国际理论界所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出发,试论"全球宗教问题"的严峻性、"世界宗教知识"的必要性,以及深刻领会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无神论》2021,(1):33-38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科学史中很有争议的主题。非基督教运动期间,反基督教思潮和科学思潮促成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科学与宗教论战。在论战中,"非基督教"学者与"护基督教"学者围绕"宗教是否违背科学精神""宗教是否阻碍科学发展"和"宗教是否阻碍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进步"三个主题展开激烈争论。论战加速了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促进了教会教育的世俗化,强化了"科学"在中国的地位,其影响一直至今。  相似文献   

6.
"信仰"本义是相对于"知识"而言,指自愿把某些尚未得到理性或经验证明的观点当真理,特指对宗教神学的信奉,与科学理性精神相对立,后来也转指对"知识"的信奉。宗教信仰中的信仰是本义,政治信仰中的信仰是转义。政治信仰是政治观,宗教信仰是世界观,二者领域不同,但关系复杂(既非并行不悖,也非截然对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信仰建立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之上,其科学无神论世界观与以唯心论和形而上学为支柱的宗教有神论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以儒释道三教为主体,故中国思想文化的研究离不开宗教学的向度。本文以道教内丹学的研究为视角,对中国宗教研究方法中一些普遍性的理论问题,如文献与诠释、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智慧等,做了独特的思考,这对于中国宗教的研究方法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环境伦理学在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对环境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等十大问题的广泛研究和探讨,初步形成了或明确了理论框架、研究界域和价值立场,同时也提示了中国环境伦理学未来的发展路向应当是:建构一种既基于“地方性知识”又兼容“普遍性知识”,既具有形上价值启导又具有实践效度的环境伦理学.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关于《加强宗教问题的研究》的重要批示,从国际战略角度提出研究宗教问题的重要性。任继愈将毛主席的批示精神概括为"研究宗教,批判神学",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奠基者。坚持这一学术范式对于当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近些年来,宗教研究领域提出的"学术神学"范式,形成对"批判神学"学术范式的挑战。某些号称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学者,绝口不提科学无神论。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科学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最底层的基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科学无神论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占有重要地位。加强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是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皮尔士作为实用主义之父,致力于建立科学的哲学体系,并得益于其在科学哲学领域的突出研究而被学界热切关注。但皮尔士并没有因为站在了"科学"的一边而就与宗教信仰完全对立。本文认为在皮尔士有限的论述中展现了一条思路明晰的宗教哲学线索,他的宗教哲学体现了他的现象学与指号学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并与实用主义哲学精神密切相关。本文将通过分析皮尔士关于宗教思想的论述及其后来继承者的发展,描绘皮尔士宗教哲学的概貌,以及指号学视野下宗教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宗教史和科技史的视阈,提出宗教与科学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而认为只有对立或冲突一种模式,则与史实不符。宗教传统的守旧具有普遍性,科学的发展必然带来颠覆性。现代科学在17-19世纪的欧洲崛起时尤为突出。不过现代科学并不替代宗教,两者各有领域,互相独立。现在,科学与宗教出现新的复杂关系,当代新兴的巴哈伊教认为科学和宗教、理性和灵性,均为人的两种互补的禀赋,在发现和认识的过程中起不同的作用,都是社会把握真理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借助对柏拉图"普遍善"理论的评判以及对人类活动进行不同类型的归类整理,由此形成各自独立的、有着异质界限的不同的知识类型,是亚里士多德突破科学方法论概念对伦理实践活动的限制而确立独立性道德知识的知识论基础。为此,亚里士多德从伦理实践活动的本性出发,将作为"实践的、自为的"道德知识与作为"确切的"科学知识和"他为的"技艺知识进行了"独立意义"上的原则划界。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承继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独立性道德知识的这一判断并予以了新的时代肯定。在伽达默尔看来,由于西方近代以来自然科学方法论普遍性、支配性地应用,导致在道德领域犯了一个根本性错误,即认为道德科学不但在于而且能够认识道德现象后面的"齐一性、规则性和规律性"。对此,伽达默尔从哲学解释学出发,根据道德知识的不确切性、目的性以及可理解性等知识本性,完成了独立性道德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划界工作。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又指出:"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可见,科学和先进文化之间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尤其科学精神的弘扬对先进文化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关于科学调查研究成果和宗教叙述之间所谓的冲突已经有很多的论述。我更愿意把精力集中在科学与宗教的方法论和观点的对比上。一、科学的普遍性或许科学最显著的特性就在于它的普遍性。科学是一项最基础和最首要的社会任务。除非一个科学家的成果能够被其他科学家理解和接受(无论是去检验它,批评它,驳倒它,还是以它为研究的基础),否则他的成果就没有任何意义。最独特的是在这项公共事业之中没有国籍、种族、宗教或者意识形态的障碍。这种以经验为依据的衡量标准为所  相似文献   

15.
在高等院校加强科学无神论宣传教育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具有重大的长远意义。本文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与科学无神论关系的诸方面深入探讨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区分科学理念与宗教信仰、树立科学的实践观、科学地探讨鬼神观念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区分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回应"终极关怀"挑战等若干具体教育要点。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社会伦理研究的具体思考,反思伦理学研究中问题、知识、真之间的关系,从一特殊视角揭示出伦理学研究应在开放的科学知识体系和道德生活中,从真问题出发,获得揭示时代精神的真知识,指向人类善的价值精神;同时阐明伦理学研究中的真与善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论犹太人问题》在政治国家确立、市民社会解放的新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宗教问题。与基督教超越尘世的性质一致,政治国家超越于市民社会之上,实现了作为抽象的普遍性的基督教精神,并使现实的个人提升为抽象的类存在即公民。马克思认为,与此相反,自私自利的犹太教精神在失去了普遍性的市民社会中得到实现,而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并沦为缺陷定在的私人则成为犹太人。市民社会作为犹太精神的实现,只有在基督教世界,即实现了基督教的政治国家中才能得到实现,因为基督教、政治国家的实质是抽象的普遍性即二重性:普遍性从现实中分离出来并成为抽象,使现实变成缺乏自身普遍性的缺陷定在,同时作为一种现存的东西与缺陷性定在相并列,在现实生活和个体身上完成二重性。扬弃宗教的根本,是扬弃二重性。  相似文献   

18.
作者从新无神论的视角,质疑"当代世界宗教的发展趋势日益强劲"的判断。根据国际社会调查署公布的数据,在现代社会,与不断发展的世俗化潮流相比,宗教有不断衰落之势。近几年来,一股新的无神论思潮正在西方社会兴起。这股新鲜的知识力量使公众意识到,以科学理性的方法批评宗教,有助于驱散近些年来宗教保守势力制造的阴霾。在影响宗教衰弱的因素中,科学与教育这两个因素特别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王静 《孔子研究》2020,(1):120-128
经世致用作为儒学的精神特质,其内涵历有嬗变,至晚明时则因与西方科学的互动而有重大革新与突破。经世致用的革新缘于士人对儒学发展逻辑的深刻感知和主动展开。"经"的权威淡化为儒学与西学的互动创造了良好氛围;"世"的现实转向为士人引入科学开辟了通道;士人对"用"的追求不仅推动着"致"的体系中增添了科学演绎方法,而且对"不用为用"新内涵的接纳意味着求故的科学精神在儒学体系中逐渐融入。经世致用内涵在面向传统革新的同时,也因科学知识、方法、精神的融入实现了突破。经世致用内涵在晚明的变动意味着它非但没有阻碍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反而推动了科学在中国的扎根,是儒学与科学良性互动的典型例证,展现了儒学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20.
社会、集体表征和人类认知——涂尔干的知识社会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涂尔干 (EmileDurkheim)的知识社会学 ,首先应当注意一个事实 ,即涂尔干把他的知识理论安置在了他的宗教研究当中 ,因此他的知识理论并不独立于他的宗教研究而存在。但把知识理论放在这样一种从属的位置上 ,其好处是它使得涂尔干无需再对其知识社会学的方法论加以另行解释了 ,因为这一开始就得到了解释 :涂尔干把宗教看作必然是一个集体的、因而也是社会的现象 ,因此他也把知识的社会学条件定位到了相似的集体现象之中。按照实证主义的传统看法 ,宗教是科学知识的一种较不发达形式 ,我们的所有理解范畴都是由它而来或者经由它而来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