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位教友、各位学者和朋友:  今天,风和日丽,是个很祥和的日子,在这祥和的日子里,在世界宗教和精神领袖千年大会即将召开之际,我们中国宗教领袖代表团来到太平洋彼岸的美丽国家——美国的美丽城市——洛杉矶进行友好访问,并和美国宗教界的教友们、学者们讨论新千年和平大事因缘,实在是因缘殊胜,意义重大。因为这不但表达了我们两国宗教界对和平事业的关注,而且也是对即将召开的“世界宗教和精神领袖千年和平大会”的回应,借此机会,我作为中国宗教领袖代表团的佛教代表愿从佛教角度谈谈对和平的看法。  至今为止,人类还没有…  相似文献   

2.
释本性 《法音》2021,(4):5-9
2021年2月9日,新年伊始,国家宗教事务局公布第15号令,即《宗教教职人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将自2021年5月1日起施行。佛教讲究大事因缘,一事一物的产生出现,必是众缘和合。《宗教教职人员管理办法》的公布与施行也是一样,有其理论因缘、历史因缘、现实因缘,是党和政府的宗教理论政策的具体彰显,是中国历史上宗教事务管理经验的总结性借鉴,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现实宗教问题的针对性解决。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佛教     
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或某些事物发生兴趣,有时甚至很浓厚,总是有一定缘故的。鲁迅对佛教产生兴趣,也不能例外。借用佛家的话来说,鲁迅与佛教发生关系,是有“因缘”的,然而这“因缘”却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治文学者,对佛学多所隔膜,治佛学者,又多对文学留意无多,这就使鲁迅与佛教的关系长时间不曾被人们加以应有的全面的考察。拙文试图在此方面作些尝试和努力。一鲁迅对佛教的接触是很早的,但开始研究佛学。则主要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的一段时间内,至一九一四年而达到顶峰。查《鲁迅日记》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6,(8)
正一、引言佛教~[1]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体之一,佛教对人的认识也是中国传统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本文以佛教各派皆认同的"缘起性空"为理论参照,对佛教"人"之建构进行探讨。佛教认为,"缘起性空"为万法起灭之根本法则。"缘起",亦名缘生,"因缘生起"的略称,所谓缘起即诸法由缘而起。当初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因  相似文献   

5.
随着佛教的传播,偈颂与十二分教的其他文体,如譬喻、本生、因缘不断结合,产生出新的文体形式——譬喻偈颂、本生偈颂和因缘偈颂。偈颂的三种复合文体表现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强化了三种文体的文学兴味,对大乘佛教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佛教哲学与世界伦理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立天 《法音》2002,(3):7-9
一、佛教哲学的基本内涵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历史最为久远的一支,由于印度和中国两大国家佛教学者的长期学术积累,其著作的宏富,内涵的丰厚,哲学的深邃,实为世界各宗教之冠。佛教哲学的基本理念是缘起。缘起说是佛教对存在、生命的根本看法。佛教认为,世界的一切存在,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都是由因缘即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内在根据与外在条件的集合而生起,因缘集合则成,因缘散失则灭。佛教哲学的根本旨趣是追求众生的解脱。所谓解脱就是从烦恼、痛苦中脱却出来,尤其是从生死流转中超脱出来,以臻于自由自在的境地。佛教哲学…  相似文献   

7.
释昌如 《法音》2015,(2):4-9
<正>在汉语系佛教中,"缘集"一词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只有在世亲的《十地经论》中有使用"因缘集"一词。因为地论学派以弘扬与阐释《十地经论》为中心,所以"缘集"一词或许是这个"因缘集"的省略用语。在《十地经论》中,"因缘集"一词与"十二因缘"同义,但在地论学派的语系中,"缘集"并不是指向"十二因缘",而是指向其特有的  相似文献   

8.
学诚 《法音》2009,(3):6-6
(2009年2月22日)尊敬的有马赖底长老,各位领导、各位法师、各位善信:苍山巍峨,洱海秀丽;妙香佛国,因缘殊胜。今天,中日两国佛教界的高僧大德、诸善知识,齐聚千年佛都——大理崇圣寺,共同见证大理崇圣寺与日本日中临黄友好交流协会缔结"友好关系",我感到无比高兴!这是中日佛教友好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一  相似文献   

9.
在六朝隋唐时期的佛道之争中,“自然”与“因缘”的辩论是思想理论层面争论的焦点。六朝道教用“自然”否定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同时又积极地吸收佛教的“因缘说”,但是仍不能克服“自然”与“因缘”之间的矛盾。隋唐道教通过吸收佛教的空观学说,整合自然与因缘的关系,确立以“自然”为中心的调和论,这一说法后来成为道教的共同认识。  相似文献   

10.
正佛教文学研究自上世纪初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如此数量的成果中,有关佛教文学史的研究则相形见绌。此前较令人可喜的成果是孙昌武先生《中华佛教史·佛教文学卷》,此书初具"佛教文学史"的雏形,是这一领域的代表性著作。李小荣先生《晋唐佛教文学史》进一步推动了佛教文学史的研究,为佛教文学史的撰写引入了新的理论架构,突出晋唐佛教文学之特点,体系完整,是一部高水平的开拓性著作,为撰写中国佛教文学通史提供了重要参考。该书有如下主要特点。一、初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6,(10)
正佛教的本质,是一种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从印度到中国,从古代到近现代,佛教顺应时空因缘的变化而衍生出不同的教育方式。经典传译是中国佛教兴起的第一步,由此而产生了两晋至初唐的译场教育,伴随着大乘经典的翻译与义理辨析,培养出精思博学的义学僧群体。唐代八宗并起,开创出真正中国化的教证体系,而禅宗的清规制度和丛林熏修更成为此后一千多年中国佛教教育之主流。这一格局直至晚清之际被"千年未有"的政治、文化巨变浪潮所冲破,从此  相似文献   

12.
佛教传入中国汉地,按正史明确记载,至今已有整整二千年了。在漫长的岁月中,作为外来宗教,经受各种历史考验和打击的同时,随顺时节因缘,融会中国固有的儒、道思想和社会习俗,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这样说,佛教在中国走的是一条“中国化”和“化中国”的道路。这不仅因佛教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更重要的是佛教教育,是对全人类至善圆满的人格教育。中国佛教的发展史,即是一部佛教教育史。“教育是立世之本”。换言…  相似文献   

13.
俗语佛源     
宿世因缘佛教指前世的生死为前生,即宿世;把宿世中的种种因缘称为宿缘.因而,将前世的因缘,统称宿世因缘.《法华经·授记品》:"宿世因缘,吾今当说."同经《化城喻品》还对二乘人说宿世因缘,诱其证  相似文献   

14.
佛教哲学与世界伦理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哲学的基本内涵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历史最为久远的一支,由于印度和中国两国佛教学者的长期学术积累,其著作宏富,内涵丰厚,哲学深邃。 佛教哲学的基本理念是缘起。缘起说是佛教对存在、生命的根本看法。佛教认为,世界的一切存在,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都是由因缘即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内在根据与外在条件的集合而生起,因缘集合则成,因缘散失则灭。 佛教哲学的根本旨趣是追求众生的解脱。所谓解脱就是从烦恼、痛苦中脱却出来,尤其是从生死流转中超脱出来,以臻于自由自在的境地。 佛教哲学的思想重心是人界(人的世界)的…  相似文献   

15.
佛教与文学的关系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从20世纪初开始,学界便开始广泛关注"佛教文学"。回顾一个世纪以来"佛教文学"的研究历程,考察学界关于"佛教文学"的研究现状,始终回避不了两个基本问题:什么是"佛教文学"?它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化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下,势必要推进中华佛教文化的现代转型,促进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以及人类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作为现当代中国佛教的重要侧面,百年佛教文学包括现代阶段和当代大陆、台港澳等时空存在,从古典形态转向现代白话创作,诸多优秀作品传达出契合本土语境的现代佛教审美体验。当代佛教须深契佛陀本怀,洞达中国经验,强化全球视域,三个方面循因缘法与因果法形成富有张力的系统。  相似文献   

17.
杨曾文 《法音》2008,(3):46-50
朝阳北塔中隋仁寿舍利及相关文物的发现,不仅是中国文物界、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也中国佛教学术界的一件大事。朝阳北塔是辽塔,然而上承"三燕"——前燕、后燕和北燕、北魏、隋、唐,朝阳学者称此塔为"五世同体"是有道理的。本文拟先对辽代佛教概况进行介绍,然后结合相关发现对朝阳北塔的四个问题作简要考察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8.
身振 《法音》2009,(10):11-13
正佛教倡导和平,更以慈悲救世的行动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慈悲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理念,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海峡两岸佛教界正在共同热切地关注着一件大事因缘: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由中国佛教协会出面组织,大陆著名古刹南京灵谷寺将珍藏多年的镇寺之宝──唐玄顶骨舍利,分送台湾玄大学安奉。这是一件令两岸佛教信众欢喜赞叹的盛事,因为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满足了无数佛教信众的感情需要,而且再次传达了两岸佛教界植根于相同的血缘法缘、要求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共同心声,必将在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唐代玄法师既是中国佛教徒千秋万世崇奉的高僧,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伟…  相似文献   

20.
李四龙 《中国宗教》2022,(11):62-65
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既与印度佛教一脉相承,又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进而成为东亚佛教的核心。印度佛教融入中国文化、中国社会,这是世界文明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佛教在中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形成了适合中国农耕文明、宗族社会的佛教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