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在实践层面都非常关注德育低效的问题。在各种原因的分析中,“知性德育”被认为是德育低效的重要原因而招致诸多批评,人们试图在超越“知性德育”方面做出种种努力,但德育低效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德育解决。事实上,问题不在于德育的批评过程和方法本身,而在于对批评对象的研究和探讨不够深入,即没有对德育对象———道德思维活动本身的特殊性、基本内容以及它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行有效研究,或者把道德思维活动同其它思维方式等同起来,而出现了种种误解。黄富峰博士的新著《德育思维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6…  相似文献   

2.
杨珉 《学海》2002,(6):195-198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 ,我国大学德育面临种种挑战 ,在现代化的含义上 ,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 ,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 ,2 0世纪道德教育的一个主要误区是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剥离 ,传统道德教育在“知识中心主义”的支配下与学生生活世界发生了脱节 ,从而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因此 ,道德教育必须面向生活世界 ,回归生活世界。在此基础上 ,我们构建了面向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3.
杨姿芳 《现代哲学》2008,(1):124-128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德育思想主要表现为:通过创立性善论建立了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把仁义统一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强调自我教育是德育的关键环节;推崇诗意的理想人格从而达到以德治国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4.
道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然而目前高校中的德育处于低效和边缘化的困境,高校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社会生活。道德源于生活、融于生活,只有与社会生活相匹配的道德教育才是具有实效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匹配社会生活,即理念匹配、"教""学"匹配和知行匹配。渗透式德育、价值澄清德育、体验式德育是增强高校道德教育与现实社会生活相匹配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刘芬芳 《美与时代》2014,(10):77-78
高校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审美的人”,注重培养社会主义崇高的思想品德,树立高尚的道德水平,促进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的全面发展。艺术审美观可以提升大学生道德价值观,高校大学生审美的品位、愿望和观念与其思想境界、道德观念和政治追求的紧密联系,高校德育同高雅音乐实现的目标上是一致的。新时期,要注重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个主体作用,实现高雅音乐的审美与高校德育的契合互动。  相似文献   

6.
正微型德育课是以反映某一或某些具体的德育内容为中心而精心设计的一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三观教育、生命教育、心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等多方位渗透的多功能课型。它既有学科课程之形,又具备活动课程之功能,是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有机结合。它“立足于小”“着眼于内”“一事一开课,遇事即开课”,以“日常生活”为支点,让师生本真的道德情境中接受教育,切实提升德育实效性。一、在生活中选话题  相似文献   

7.
借鉴中国传统德育方法徐雅芬在《中国优秀道德传统教育与高校德育》一文中,指出中国传统教育方法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有积极的借鉴作用。1.“忠恕”之道的道德教育法。“忠恕之道”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儒家的一项基本道德教育方法。所谓“忠”,是指“己欲立...  相似文献   

8.
关于劳动对象是不是生产力的要素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注意的一个方法问题,就是要把被定义的概念和它的属概念区别开来。我们把劳动对象确定为生产力的一个要素,决不是把“自然物质”(或说“自然条件”,“自然界”,“自然肥力”、“自然”等等)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自然物质”是劳动对象的属概念,而不是劳动对象本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辩证的角度阐述了品德教育的核心问题,认为品德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育”出来的,从而引起我们思考,关注德育问题。  相似文献   

10.
德育良性互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新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中效益不佳的原因之一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道德互动不足,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合力凝聚不够。道德教育的良性互动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为此,要充分发挥三大德育领域中的施教和受教双方的“互动”机制,并做到与“三位一体”德育网络整体“联动”的有机结合;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以营造和优化道德互动的舆论环境;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并与整个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采风     
美国价值观的危机美国的多项全国政治调查的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为,美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会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犯罪是美国各种社会问题首屈一指的问题。灾难性的高犯罪率对美国和美国民主构成极大的威胁。暴力犯罪率从1970年到1980年增长了...  相似文献   

12.
《管子》书中蕴涵着丰富的关于道德教育方法的论述,反映了当时人们在社会变革时期对道德教育方法的深刻认识,这一认识对于我们今天改进道德教育方法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本文拟对《管子》的道德教育方法进行简要的论述,以期对我们的道德教育工作有所助益。  一、教化、训诲管子从“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出发,认为要改变和利用人的本性,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教化、训诲是非常重要的。“民欲迭而教以劳,民欲生而教以死。劳教定而国富,死教定而威行”(《管子·侈靡》,下引《管子》只注篇名)。这就是说通过教化…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是社会道德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道德得以转化为人们的内在品质,从而对社会生活发生作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受社会主义教育的一般规律所制约,又受德育过程的特殊规律所制约。因此,研究德育过程的特殊规律,对有效地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使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变为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犯罪与道德教育的防治魏久明道德与犯罪是两个不同范畴的问题,但两者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们社会,把集体主义当成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把忠于祖国、热爱集体、团结友爱、爱护公物、助人为乐等作为倡导的社会道德风尚。而犯罪则相反,它是一种危害国家和...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生活中,作为人们的立场、政治路綫和政治方向来说,有没有所谓不偏不倚而居“中”的某种立场呢?我们说,这种“中间立场”,在客观上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说在客观上的不存在,是指这种以“中间”为立场、路綫和政治方向的“中”,在客观上是不可能真正居于“中间”的。因为从社会阶级关系来说,生活在阶级社会里的人,都要占着一定的阶级立场,不是这一个阶级,就是那一个阶级;不是趋向于这一个阶级,就是趋向于那一个阶级;或者是在这一方面趋向于这一个阶级,在那一方面又趋向于那一个阶级。任何超阶级的所谓中间立场是不存在的。其次,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发展观点上来看,任何人不是向前发展,就会向后倒退;不是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德育作为一门必修课,已在全国大专院校逐步开设。这是一门还很年轻的学科,需要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探索客观规律,以趋于成熟、完善。现将近年来对德育理论若干问题探讨的几种意见综述如下,以供进一步研究作参考。一、德育的含义是什么? 对德育含义的理解,说法颇多。现归纳几种较普遍的意见:1、德育是教育者、思想言行规范、受教育者三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矛盾运动的统一体,是教育者将社会提出的思想言行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品德的特殊矛盾运动过程。2、德育包括道德教育(小德)和政治思想教育(大德),是大德与小德的统一体。3、德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社会中,政治、伦理、教育千年一贯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传统德育的繁荣。20世纪初,“五四”巨子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使其失去了合理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转型,伦理道德与政治脱离走向边缘化,德育日渐式微。当代出现“人的危机”,传统德育扬弃自身走向超越。  相似文献   

18.
陈泽勤 《现代哲学》2000,(4):103-105,64
邓小平在长期的领导工作中,关心教育,重视德育,先后从多角度、多侧面提出了关于德育的观点和意见,形成了富有创见的德育思想。我把邓小平德育思想概括为三个部分:一是“德育地位论”。邓小平认为德育在教育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在整个社会中德育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二是“德育目标论”。  相似文献   

19.
《太上洞渊神咒经》共二十卷,一名《洞渊神咒经》,简称《洞渊经》、《神咒经》,为图谶式道教经典,收于《道藏》卷六中。史学界一般认为该书前十卷为原始部分,大致成于西晋末至南北朝的宋齐时期;后十卷成书于中唐乃至唐末。曾经“盛传于隋唐时代,被列为道士受经的第二阶”①,在道教典籍中占居重要地位。它以宣扬大灾将至,劝人“学仙”、“修道”、“度人”,以及多做善事,积累功德为主体思想,蕴含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神咒经》的德育思想包括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两个方面,现概括如下:一、道德教育内容《神咒经》的德育内…  相似文献   

20.
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体系,在苏联文献中一再详细地阐述过。但是,莱布尼茨作为一位社会思想家却很少为我们读者所了解。其实,社会政治问题在莱布尼茨的著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至有些历史学家首先把他看作是一位政治家,而后才是哲学家和数学家。然而问题决不在于在莱布尼茨的遗著中政治和哲学各占何“比重”,问题在于政治和哲学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莱布尼茨的社会观点是他的整个理论体系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甚至像这样抽象的哲学著作“单子论”和纯粹神学的论文“神正论”,都有其“实用”的社会目的,都是与莱布尼茨的政治纲领相协调的。本文就是打算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和社会的观点之间的有机联系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