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内隐攻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通过IAT对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内隐攻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与非网络游戏成瘾者相比,网络游戏成瘾者持有自我攻击性信念和对攻击性的更为积极的内隐态度;(2)网络游戏成瘾者与非网络游戏成瘾者在外显攻击性上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以黑白线条人物画为实验材料,采用Eyelinkll型眼动仪,对14名大学生观看攻击者、被攻击者以及中性人物图片的眼动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被试观看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的平均瞳孔大小显著大于观看中性人物时的平均瞳孔大小;(2)被试注视攻击者的时间显著高于注视中性人物和被攻击者的时间;(3)被试对攻击者的凝视次数,显著高于对中性人物和被攻击者的凝视次数.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个体对攻击性材料具有自动化的偏好.  相似文献   

3.
关于服刑人员的内隐攻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戴春林  孙晓玲 《心理科学》2007,30(4):955-957
本研究采用IAT测验探讨服刑人员外显和内隐攻击性。研究发现:服刑人员存在着内隐攻击性,且无性别差异;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外显攻击性后,IAT测量的内隐攻击性与服刑人员刑期相关显著。研究并对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作为独立心理结构的可能理论基础及其相应神经机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暴力犯内隐攻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采用IAT测验对暴力犯的内隐攻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暴力犯内隐攻击性信念和内隐攻击性评价的IAT效应显著高于一般群体;2)暴力犯内隐攻击性与外显攻击性相关不显著;回归分析表明内隐攻击性信念与刑期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对网络行为失范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内隐自尊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外显问卷调查结果作了对照.研究发现:相对于文明组而言,网络行为失范者不论在外显或内隐层面都体现出较高的攻击性与较低的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6.
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本研究采用IAT测量个体内隐攻击性。研究发现,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倾向性表现出自动化特征,性别因素和IAT测试的联合任务次序不影响IAT效应;本研究支持了IAT测量个体内隐攻击性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IAT测验对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对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IAT测验中,攻击性信息和积极性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小于其和消极性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且差异显著;2.攻击性IAT测验与攻击性自陈式量表所测结果之间无显著性相关;3.攻击性IAT测验中,男女被试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IAT测验可以应用于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徐德淼  唐日新  解军 《心理科学》2007,30(6):1342-1344,1327
本研究同时运用问卷法和内隐联想测验(IAT)来研究我国大学生的攻击性。结果发现:1.整体外显攻击性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身体攻击因素上男性显著高于女性。2.内隐攻击性在表现方式上存在性别差异,男性与身体攻击联系更紧密;女性与言语攻击联系更紧密。3.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根据相关系数来判断。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内隐攻击性特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不同性质的词组为实验材料,以偏好组词为测量方法,随机抽取136名初一学生,采用被试内设计来探讨内隐状态下未成年人在不同攻击类型倾向性上的差异及其与性别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偏好组词法测量内隐攻击性的有效性;未成年人同样存在明显的内隐攻击性;在内隐状态下,个体的身体攻击倾向性显著高于语言攻击倾向性并且具有较高的性别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对攻击性的内隐特征的研究源自于内隐社会认知。内隐社会认知是指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主体自身不能报告或内省某些过去经验,但这些经验潜在地对主体的判断和行为产生着影响。本文主要介绍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及已有研究,并对未来本领域的研究方向作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11.
周颖  刘俊升  杨海波 《心理科学》2007,30(2):325-327,296
本研究采用自行编制计算机化的阈下启动程序,对56名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阈下攻击启动组和阈下中性启动组在“敌意”和“不友善”这两个人格纬度判断上产生了显著差异,而其它人格纬度判断上则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支持了阈下攻击启动能够引发个体的内隐攻击性的假设。  相似文献   

12.
攻击性警戒-回避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颖  杨治良  刘俊升 《心理科学》2006,29(3):628-630,627
本研究通过信号检测论,对54名中学生的图片认知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对中性图片的辨别力显著高于对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的辨别力,证明了攻击性警戒-回避假设;(2)攻击者和中性图片的判断标准均低于对被攻击者的判断标准,证明存在内隐攻击性;(3)鉴别力d’和判断标准β的性别主效应均不显著,证明了内隐攻击性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人归因的内隐特征与攻击行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叶茂林  杨治良 《心理科学》2004,27(4):821-823
本研究使用投射法这一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考察了朱成年人罪犯群体与正常群体的攻击行为内隐社会认知过程的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而言,未成年人罪犯群体与正常群体的内隐归因方式存在显著差异,罪犯的内控程度要低于常人的内控程度。从而得出罪犯产生攻击性犯罪行为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的归因存在偏差,支持了攻击行为成因的归因模型。未成年人男女两性在内隐的内外控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且结果提示归因方式与女性罪犯的攻击行为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4.
个体攻击性结构与自尊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戴春林  吴明证  杨治良 《心理科学》2006,29(1):44-46,40
本研究采用内隐联结测验,对个体攻击性结构和自尊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1)个体在外显攻击性、内隐攻击性在自尊上没有差异;(2)在高外显攻击性个体中,其自尊随着内隐攻击性增高而降低,在低外显攻击性个体中,自尊和内隐攻击性关系不紧密。  相似文献   

15.
陈启山  年承涛  温忠麟 《心理科学》2005,28(3):634-635,642
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对不同印象整饰水平个体的内隐态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自我监控者的内隐性态度是存在的,高自我监控者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存在分离。研究对“印象整饰对强迫服从后态度改变的影响”的结果做出解释:自我监控者强迫服从后的态度中庸是其关注自身的公众形象而有意压抑和控制其内隐性的评价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职业的内隐年龄偏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针对119名大学生,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和相应的外显报告法,考察大学生针对不同职业的内隐与外显年龄偏见。结果表明,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基于职业的内隐年龄偏见;职业年龄偏见是双向的,即有的职业偏好年轻人,有些职业偏好年长者;而且有些被试的内隐和外显态度存在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分别采用词汇按键反应任务和EAST范式测查了攻击性认知的流畅性和内隐攻击性评价,旨在考察游戏中攻击动机对攻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暴力视频游戏的影响效应不仅与暴力内容有关,还受制于攻击动机和玩家的暴力游戏经验;且长期玩暴力游戏会使被试对暴力产生脱敏,表现为攻击性认知的流畅性低,对攻击的评价更积极。本研究表明,暴力视频游戏对个体攻击性的影响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