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风》2017,(11):62-62
每年的9月10日是国际自杀防治协会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推进的“世界自杀防治日”。今年自杀防治日的主题是”关键一刻.扭转一生”.强调即使一个简单的微笑、一句真诚的鼓励.只要我们愿意多付出一点关心和爱,都有可能在关键时刻,避免自杀憾事发生,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员工的自杀意念正在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立足于职业健康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视野,汲取自我决定理论和生命意义理论的思想精髓以构建“动机-生命意义”模型,系统考察社会、组织和个体因素对自杀意念的综合影响,对揭示无精神疾患员工自杀意念产生的影响机制和心理动力机制、促进研究范式从病理取向转向积极取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此外,还有望开发出一套“社会-组织情境→动机→生命意义”干预方案,引导企业与政府反思其现有管理体系,帮助管理者审视其管理哲学并改善其管理行为,针对尚无自杀意念或意念处于萌芽期的员工,多层次、多途径构建员工自杀的一级防控体系和心理援助机制,促进员工与企业、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驱除心的魔障——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凝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上海、北京、广州、天律等大城市卫生部门的调查统计,有些高校近半数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衰弱症;四川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课题组对4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心理障碍达31.13%;一些地区的高校几乎每年都有学生因精神疾病而自杀的问题;第四届高校卫生保健研讨会  相似文献   

4.
程序细胞死亡—细胞死亡的自组织过程苏州医学院94级研究生(215007)刘卫军1程序细胞死亡(PCD)的内源性—细胞自杀程序PCD是动物发育的一个基本特征,虽然其分子机制仍不清楚,但认为细胞通常是通过激活细胞自杀程序而死亡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  相似文献   

5.
徐晓鸿 《天风》2011,(10):23-26
潘有度(1755-1820),又名潘致祥,潘绍光,字宪臣,又字容谷,广州十三行巨贾之一“同文行”潘振承(1714-1788)的第四子。1796年,总商蔡世文(生卒不详)经营失败自杀,潘有度担任总商。清代共出现过三个商业群体,他们分别是两淮的盐商、山西的晋商和广东的行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出现的时间、原因以及未实施自杀的原因、当时的精神状态。方法:通过问卷测查和访谈的方法对115名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0.5%,大学之前就曾出现过自杀意念的学生占61.73%,大学以后仍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占26.09%,12.17%的学生曾有自杀计划,考虑到父母或亲人是未实施自杀的重要原因,21.74%的学生呈现出焦虑或抑郁状态。结论:大多数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在中学时即出现;学业压力和家庭问题是高中时出现自杀意念的重要原因,父母在学生自杀问题上扮演复杂角色;自杀意念会伴随一定的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7.
当一个人用双手将自己的生命之树折断的时候,自杀的悲剧便发生了。自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度。当一个人感到绝望的时候,就采用自杀这种手段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否定自己的存在。由于这种举动有悖社会常理,人们往往感到难以理解。本文试图对自杀的社会原因以及自杀的预防作初步探讨。 一、自杀的社会原因 对自杀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心理学家认为自杀是个医学问题,自杀的原因是心理作用的结果;生物学家把自杀归结为纯粹的化学问题,认为自杀是由于大脑化学物质失去平衡造成的;伦理学家则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自杀现象频繁发生,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球自杀原因排序中,自杀排在第四位。在中国,自杀是我国人口的第五大死因。当代大学生,自杀更是最大的死因。通过对当地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当代大学生关于自杀的信息,了解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压力及问题。研究发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是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其中,大学生自身承受压力的能力对大学生自杀存在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媒体扫描     
敬畏生命,远离自杀 [中国新闻网9月10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过去50年,全球自杀率蹿升60%,目前每年有100万人自杀,平均每天3000人、每小时125人、每分钟2人自杀.世卫组织估计,未来全球自杀率可能还会升高.同一日,中国广播网报道:我国是高自杀率国家,我国自杀率为22.23/10万,自杀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第五大死因,每年大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而且每年大约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经成为我国15岁到34岁的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  相似文献   

10.
李华 《天风》2011,(2):43-44
一项关于自杀的统计报告分析,近几十年来,中国人的自杀率呈上升趋势,甚至基督徒中也偶尔会发生自杀的个案。可否为自杀的基督徒举行丧事礼拜,涉及到基督信仰关于自杀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回顾与总结了国外近十年来自杀心理学中自杀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评述性的介绍了国外自杀危险性评估方法的研究概况.重点介绍了自杀评估方法中的危险因素一保护因素核查法、七方面甄选法这两种针对群体的自杀危险性筛查方法;自杀状况表格评估法、四阶段过程评估法、自杀事件的编年体评估法这三种针对个体的自杀危险性进行细致评估的方法.最后做了简要评论,并结合现状提出了一些对我国自杀评估研究领域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正一则中年男子大喊"你爱我"纵身一跳的自杀视频近日在网络流传,该男子因为不能面对与妻子离婚的事实,而选择了自杀……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全球预防自杀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80多万人死于自杀,即约每40秒钟死去一人,自杀死亡的人数远远超过因战争、谋杀而死亡的人数的总和。为此联合国将每年9月10日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以引起全世界对自杀现象及有自杀倾向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敬畏生命,远离自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世峥 《天风》2009,(11):36-36
[中国新闻网9月10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过去50年,全球自杀率蹿升60%,目前每年有100万人自杀,平均每天3000人、每小时125人、每分钟2人自杀。世卫组织估计,未来全球自杀率可能还会升高。同一日,中国广播网报道:我国是高自杀率国家,我国自杀率为22.23/10万,自杀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第五大死因,每年大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而且每年大约有200万人自杀未遂。  相似文献   

14.
自杀是由严重心理危机导致的行为.通过描述自杀高危人群存在的时代状况,从社会学与心理-精神病学的维度分析了高危人群的自杀成因,进而对其自杀前的异常言行表现、自杀的方式及当前各种预防措施进行讨论.同时,对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自杀及其预防展开了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梁挺  张小远  王喆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8):1287-1295
在西方国家,自杀“守门人”培训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自杀预防策略之一.自杀“守门人”培训的具体内容包括传授基础知识、识别自杀征兆、初步评估自杀风险和转介自杀高危个体等4个方面;研究发现自杀“守门人”培训对受训者的知识、态度和干预技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其对自杀率的影响仍需今后的研究详细探讨;目前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随机对照研究少;2)难以评估培训对自杀率的真实影响;3)评价指标单一,缺乏统一的评估工具.未来的研究应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并重视自杀“守门人”培训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高中生的绝望感、自杀意念状况,分析中学生自杀意念的保护性因素的作用机制,为自杀的心理干预提供必要的支持。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在校高中生300人,利用应对效能量表、贝克绝望量表和自杀意念量表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自杀意念者的检出率为15%,数量分布无性别、年级和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应对效能、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和乐观主义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对自杀意念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乐观主义在应对效能、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自杀意念的影响种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应对效能、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和乐观主义是自杀意念的重要保护性因素;应对效能、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通过乐观主义对自杀意念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自杀是一种有意识地、自愿地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人类的自杀行为自古就有,但现代社会自杀率尤其是青少年自杀现象有增无减。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杀者多数是由于生活中遭遇挫折,从而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陷人危机状态不能自拔,难以承受,或心理异常而产生自毁行为。可见,自杀与挫折有密切关系,自杀已成为心理卫生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自杀规律的根本目的在于预防自杀,对处于危机状态的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干预。  相似文献   

18.
国外自杀心理学研究与理论评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自杀致病理论、自杀评估理论、自杀治疗理论为线索,回顾与总结了国外近十年来的自杀心理学理论与研究概况,同时重点介绍了致病理论中的应激—易感模型、逃避自我理论、杀死自我理论;自杀评估理论中的SSF评估、四阶段过程模式;自杀治疗理论中的SATIR理论和荣格艺术治疗理论等,并做了简短评论  相似文献   

19.
旨在探讨大学生的内控自杀动机在认知资源与内隐自杀态度的关系中是否存在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内控自杀动机低自我决定的大学生内隐层面对自杀的赞同程度在有认知资源时要显著低于无认知资源时,而高自我决定的大学生在有或无认知资源时内隐层面对自杀的赞同程度无差异显著。说明内控自杀动机在认知资源与内隐自杀态度的关系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自杀是一种情绪极端化的结果,并举出善于将感情情绪化的诗人,作家的自杀来证明,如徐迟、昌耀跳楼自杀,海子卧轨自杀,顾城杀妻后自杀,马维可夫斯基和叶赛宁因精神抑郁而自杀,三岛由纪夫的剖腹自杀,川湍康成的口衔煤气管自杀,等等。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