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考察双语水平对认知控制心智转换的影响。通过语言转换和任务转换实验,比较两组一语水平相同而二语水平不同的“不平衡”中英双语者(40人,平均年龄20.30岁)。结果发现高水平组在语言转换中优于低水平组,但在任务转换中两组无显著差异。说明双语水平对认知控制心智转换的影响不显著。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智转换与双语水平无关,但二语使用显著预测任务转换代价,双语转换频率显著预测任务混合代价。研究表明双语水平对认知控制心智转换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但二语使用和双语转换频率可能是双语者心智转换能力增强的重要因素。研究进一步推进了双语促进认知控制的理论,明确了双语优势的具体来源及认知控制受影响的具体层面。  相似文献   

2.
潘威  汪寅  陈巍 《心理科学》2017,40(5):1274-1279
社会认知的机制一直存在心智化与具身认知观点的争论。前者认为社会认知是对心理状态的推测,而后者则认为社会认知是具身实践活动。虽然,心智化研究者认为具身认知有关灵长类动物和婴儿的社会认知的解释可以兼容于内隐心智化,但内隐心智化在解释社会互动时仍然存在间接性的问题。近期,潜心智化理论旨在挑战上述立场中有关社会认知先天论的预设,该理论将个体的潜心智化视为内隐心智化的替代,通过检验与分析相关研究的构想效度,强调社会认知是从非社会性的一般认知功能中衍生而来的,这种立场在社会认知的领域特殊性与非社会认知的领域一般性之间建立起了纽带,从而挑战了心智化与具身认知的争论。未来研究应设计更为严谨的心智化研究方法并对其进行方法学验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尝试在神经科学层面探索一般认知功能与社会认知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团队心智模型相似性与正确性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晓敏  白新文  林琳 《心理学报》2014,46(11):1734-1747
现代组织越来越依赖团队进行创造与创新活动, 团队创造力成为理论与实践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最新理论指出, 与个体类似, 团队也是信息加工者, 团队决策实质上也是信息搜寻、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从团队认知角度开展研究是团队创造力领域的新方向。鉴于此, 本研究从团队认知的角度出发, 探讨共享心智模型与团队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基于80个信息平台运行维护团队的数据, 研究结果表明, 心智模型的相似性与正确性均能影响团队创造力, 但方向正好相反。心智模型相似性负向预测团队创造力, 而心智模型正确性则正向预测团队创造力。两者还共同影响团队创造力, 当成员心智模型正确性高且相似性低时, 团队创造力最高; 而当成员心智模型彼此相似但错误时, 团队创造力最差。本研究首次将团队认知和团队创造力两个研究领域结合起来, 研究结果有望丰富和拓展两个领域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唐热风 《哲学研究》2015,(2):109-117
与其经验内容概念论相并行,麦克道尔的行动概念论认为,意向行动亦如感性经验一样,是概念能力的实施。德莱福斯基于对具身应对的独特理解对行动概念论提出质疑。其理由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具身应对不具有意向;第二,具身应对是无心的;第三,应对中不包含对事实的知觉。本文将逐一考察并反驳这三个理由。我们将看到,以上诸种质疑都不足以否定应对的心智或概念特征。而德莱福斯之所以不能看到应对的心智特征,原因在于他没有看到心智的具身性。  相似文献   

5.
共享心智模型影响团队绩效的权变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新文  刘武  林琳 《心理学报》2011,43(5):561-572
共享心智模型指团队成员关于团队关键要素的共同的知识结构, 诸多研究表明其能有效提高团队运作效能。本研究从权变的角度入手, 以负责通讯网络监控与维护的106个高技术团队为分析对象, 探讨团队的共享心智模型与团队绩效的关系, 并揭示团队互依性作为权变因素对共享心智模型与团队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层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共享心智模型能显著预测团队绩效, 而团队互依性则负向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 即在互依性程度较低的团队里, 共享心智模型才显著提高团队绩效。作者从共享心智模型的测量和权变因素的作用两个角度展开讨论, 并基于此提出了后续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认知与身体:理论心理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13,45(4):481-488
文章站在理论心理学的立场,从具身的维度,探讨了认知与身体的可能关系。文章指出,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文化中,二元论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柏拉图是二元论思想的最早代表,笛卡尔从认识论上确证了心、物二元世界的存在。传统认知心理学承袭了身心分离的二元论传统,视心智为独立于身体感觉运动系统的抽象符号信息加工。但是具身认知的兴起对二元论提出了挑战。从具身的维度来看,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身体是认知的主体。认知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对身体的依赖性:a.身体限制着认知的特征与范围。有机体的身体结构、身体的活动能力限制了认知表征的性质和内容;b.身体不仅限制着认知加工,而且可以作为认知加工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大脑和身体之间分配认知任务,发挥着一种类似于分销商的作用;c.身体调节着认知,影响着思维、判断、情绪和动机等心智过程。上述事实说明,身心并非对立的二元,而是一体,身体与环境的互动造就了心智和认知。心智、身体、环境是一体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基于主动推理架构的预测心智理论可描绘个人与媒介的动态耦合,揭示互联网革命的终局——“元宇宙”——在认知意义上的本质:接地的、具身的、内容愈发丰富的信息传播媒介终将成为互联网用户数字生活的认知龛位乃至生态龛位,个人与媒介终将在互动中实现有别于传统形态的意义建构:在更大的空间尺度和更长的时间跨度上,这种变化只是个人与媒介围绕主动推理的主导地位展开往复争夺的缩影。  相似文献   

8.
陈涛 《美与时代》2014,(8):47-48
交互设计作为一门集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学科,致力于用户使用与用户体验的完美结合,用户能否舒适、安全、简易、有效的使用产品与我们人类的认知心理与审美心理有着必然的联系。掌握和正确判断用户的认知心理与使用心理,亦是交互设计产品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简要探讨了交互设计的审美心理与认知心理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李艺  肖风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0):1887-1900
自动观点采择现象已有很多研究证实, 但其产生机制还存在争议。目前存在内隐心智化与潜心智化两种观点:前者认为自动观点采择是自发采择他人视角的领域特殊加工; 而后者提出自动观点采择实质为反射性注意定向、位置的空间编码等领域一般加工, 模拟了心智化在社会环境中的作用。在内隐心智化和潜心智化可独立或共同运行的基础上, 提出了内隐心智化和潜心智化协同作用模型。未来研究应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研究多样的被试群体, 探索自动观点采择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具身-生成心智倡导生命与认知的深刻连续性,它重新定义了自然选择,强调身体和生命活动对认知的关键意义,并指出每一个人都是经过文化适应的主体。它在心智进化的本质、认知的核心工作假设、人类本性与文化,以及基因、身体、生命活动与认知的关系等问题上都有着完全不同于进化心理学的理解,并对后者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影响因素与效果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武欣  吴志明 《心理学报》2005,37(4):542-549
采用两种测量方法对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效果进行探讨。多元回归和层次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团队成员沟通得越好,就越有利于形成共享心智模型;如果团队中存在搭便车的行为越严重,就越不利于形成共享心智模型;共享心智模型有利于团队有效运作,取得好的绩效;有共享心智模型的团队,成员的满意度比较高,群体效能感较高,并且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关系会延续到工作之外;共享心智模型在团队运行过程变量和团队有效性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轻度认知损伤(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是介于正常老化和痴呆之间的过渡阶段。近年来, 执行控制的损伤被认为是MCI的核心特征之一。当前, 在MCI执行控制的领域内, 对冲突监控与解决的特征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拟通过认知及情绪冲突实验范式, 结合脑成像技术, 探讨遗忘型MCI (amnestic MCI, aMCI)认知和情绪冲突的监控与解决的特征及相应的脑激活模式; 通过对比aMCI和正常老年人在认知和情绪冲突任务中激活的神经环路, 考察aMCI是否在执行加工的神经网络上存在激活异常。在上述研究基础上, 研究者拟探讨aMCI在执行控制的冲突监控与解决上是否存在一般性的损伤机制, 同时试图寻找aMCI在执行控制的冲突监控与解决方面的认知及神经生物学标记。这对深入理解痴呆的发病进程并有针对性的开展痴呆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言语幽默是幽默的一种主要形式,它的解读需要依靠语境。由于幽默的理解和表达是一种认知交际活动,因此我们在理解幽默含义时必须将其置于认知语境中。本文拟从认知语境的角度出发,探究言语幽默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作为当代心智哲学九大问题之一的他心问题,肇始于Descartes主义对心身关系的认识。问的是:我们能否知道以及怎么知道他人有心,亦即有思想、经验和情感等?对于他心问题的解决方案,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当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神经生物学、认知神经科学和大脑测试技术等)的深入发展,哲学家与心理学家的知识联姻和交叉合作研究,提供了关于他心问题的若干重要成果和实证资料。他心问题不再成为"理论的死角"。当代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出现(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SCN,2000),在科学方法论上更加关注对社会性心智现象的神经机制考量,一系列研究成果都为揭示他心问题提供了科学旁证。这不仅说明了认识他心的可能性,而且表明了通向认识他心方式的多样性,物理学的方法并不是与他心相隔绝。本文尝试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镜像神经元系统,他知与自知、他心知觉和再认的社会标记、他心社会判断和归因入手来论证他心问题的可释性,为他心问题的论证提供一条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新进路。  相似文献   

15.
浅谈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与现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解春玲 《心理科学》2005,28(1):146-148
内隐社会认知是无意识思想、认知理论和社会心理研究日渐整合的结果。作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从方法论上,得益于内隐记忆研究中逐步完善的间接测量方法;从内容上,尽管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还比较初浅,但却已经涵盖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以及归因评价的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04,27(1):244-244
20年前出版的一本区区十来万字的小册子,到2000年竟然印刷了11次,其间没作任何修订,也没看到作者声称他的观点有何变化,这就是被H.伽德纳称之为“彻底的认知科学家”的J.福多(Jerry Fodor)1983年出版的《心理模块性——论官能心理学》。本书所论述的内容已在认知科学文献中成为众所周知的“福多的经典模块理论”,或称“福多式模块”。由清华大学李丽翻译、著名心理学家王娃教授审校的该书的中文版,已作为“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之一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对于我国心理学界,特别是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界的同仁来说,无疑是一令人欢欣鼓舞的重要学术事件。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考察目标取向与社会认知冲突调节的关系.结果表明:任务取向对认识冲突调节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趋向型自我取向对关系冲突调节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逃避型自我取向对社会认知冲突调节无显著的预测作用;社会认知冲突调节的直接与间接测量方式具有等价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波 《心理学探新》2005,25(4):17-20,25
尽管看起来精神分析和认知心理学似乎并不相关,但它们之间也有一些明显的通路,使得精神分析有助于认知心理学,反之亦然。通过对经典的意识建构论的回溯,清理了精神分析与认知心理学视界融合的短暂历史,然后提出一种新的可能范式——意识与潜意识的两套转换机制,试图超越信息加工学派遭遇的深重困境;同时运用非线性动力学观点比较了弗洛伊德学派与联结主义范式在心理模型建构上的同构关系;最后将之提升到哲学层次对传统的科学与非科学的二元分裂式结构进行了解构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张静  陈巍 《心理科学》2021,(1):30-36
具身认知观念试图强调心智是根植于身体的,身体经验会对认知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但对于心智与身体的对话是如何进行的?身体通过何种渠道如何影响心智?等问题困扰着具身认知的支持者。传统的具身认知研究遭遇可重复性危机,身体状态改变影响高级认知的结论受到质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内感受与身体表征、具身情绪以及社会认知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内感受很有可能在身体加工和高级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认知催眠疗法是心理治疗的整合模式下,催眠疗法与认知疗法有机结合而发展成的一种治疗方法.催眠疗法虽然有临床疗效,但因为缺乏现代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治的理论,所以难以进入主流学院派的心理疗法范畴.促进催眠疗法发展的一个途径是在心理疗法整合模式的思想指导下,就像心理疗法中的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整合一样,催眠疗法作为一种有效的疗法整合融入公认的认知疗法中,从而让催眠疗法有现代理论依托.认知催眠疗法的提出,为催眠术临床实践提供了标准统一的理论平台,也代表着心理疗法整合模式的发展,有利于临床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