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婉琪 《哲学动态》2022,(11):16-25+128
“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对此,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潘梓年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锁钥——唯物辩证法。以唯物辩证法为研究地基,潘梓年所作出的卓越的哲学贡献包括:创新性地构建了唯物辩证法的内容体系,明确提出了“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阐明了中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他对唯物辩证法基本理论的阐释和探索,是中国本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研究和创新唯物辩证法的优秀典范,其哲学贡献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理理论形态提供了可能路径,为唯物辩证法在中国语境下的理论创新和实际运用提供了经验借鉴,并深刻影响了众多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思想建树。  相似文献   

2.
论坛荟萃     
龚榆:论唯物辩证法的性质与功能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世界观以独立于人的思维之外的世界作为研究对象,因而是一门本体论的哲学。唯物辩证法用世界固有的客观规律来描述世界的本质,它的方法论功能正是来自于世界观的科学原理。这种由科学原理构成的方法论,不同于认识论领域的方法论。后者是纯粹意义上的方法论。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哲学研究的“一般规律”既是存在规律,又是认识规律,是二者统一的规律,也就是思维正确反映存在运动的规律。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用“认识规律”来限定唯物辩证法,这就等于取消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相似文献   

3.
1980年,杨超同志的《唯物辩证法的若干理论问题》一书问世,此书提出“过程论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这个观点,引起了我国哲学界的重视。前不久,陶富源同志发表文章,论述了“过程”这个范畴在辩证法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使学术理论界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现将杨超同志和陶富源同志对于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简述如下,供研究参考。杨超同志指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原理”。又说:“矛盾即过程,历史即过程、真理即过程”,“实践论、矛盾论、过程论三者是完全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若干理论问题》,第323页。以下  相似文献   

4.
这篇文章发表在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今年第九期上。作者主要是根据马克思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和《马克思早期著作选》中某些文章)并使用马克思早期用过的术语写成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人们一般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认识论和逻辑注意较多,而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人的实践活动的理论则注意较少,所以他们就来专门讨论后面这个定义。作者企图给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涂上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色彩,抹煞它的阶级性质。作者把马克思说成“既是人道主义者,同时又是现实主义者”,把唯物辩证法说成是“关于把自然世界改造成人的世界的科学,是把人的世界本身革命改造成人道的世界、把人提到‘人的高度’(马克思语)的学说”,是“关于人及其活动的学说”(这并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脏和中心”),“是关于把自然改变为人化自然的学说”,是“自由的人的活动的理论”。他们避而不谈人的阶级性,却说什么:“马克思认为对于生活和科学只有一个基础——社会地发展着的人的本性”,还说:“在渗透着积极人道主义内容的无产阶级的活动中,人得到了恢复”;“共产主义革命是原则高度的实践”,它把社会提升到“人的高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革命的批判的,这个哲学“变成批判的革命的思想和对实践的批判意识”;马克思曾把“‘亵凟’哲学的任务同革命改造世界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现实提高到哲学水平,而哲学则提高到现实水平”。  相似文献   

5.
系统规律深化发展了唯物辩证法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系统论等横断学科的产生,表明在客观世界中除了具有数学所研究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之外,还存在着一些普遍关系。这些学科还提出了一系列研究这些普遍关系的科学认识方法。这对于人类理论思维和实践活动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需要从哲学上给予正确的回答。国外哲学界和科学界对系统论的哲学意义看法很不一致;国内哲学界和科学界对系统论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关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应该从系统科学中吸收什么东西,意见也不相同。本期发表的孙凯飞同志的文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当代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引起一场哲学革命”,“系统规律是本世纪人们发现的一条新的规律”,它“深化发展了辩证法的规律”,“把唯物辩证法规律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该文提出的问题是重要的。研究和讨论清楚这个问题,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很有意义。我们希望哲学界和科学界的同志撰文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6.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唯物辩证法,就必须坚持全面地认识和处理问题。因此,我们要运用全面的观点去理解、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正确认识和处理“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之间的辩证关系;要运用全面的观点去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统一关系,保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的本质特性,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只能直观、机械地解释客观世界的局限;又批判了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错误。实现了哲学理论对客观世界科学认知和能动改造的应用功能,毛泽东同志曾经强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37页)我们党历来也是将“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方针。而应用,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中,它是更高的标准,也是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生活哲学的对象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不断有学者从生活哲学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但对生活哲学的对象和方法,却少有人涉及。我们认为,生活哲学是对原初生活世界的原初性思考。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对象是原初生活世界;而它的方法,由其原初性思考的性质所决定则是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的部分同志认为物质与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同一),把它作为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广为宣传。另一些同志虽不赞同这种看法,由于种种原因,也没有公开提出异议或予以坚持,使得这种观点似乎成了“定论”,甚至最近又被某些哲学家写入供哲学系用的哲学教科书中。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了。其实,上述观点与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是根本不相符合的,它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在参加和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中尤以求同存异的方法体现了周恩来的特色。认真地研究周恩来的这一思想方法和实践,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的理解,同时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地处理各种矛盾,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实现“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在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发展我们的外交工作,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下面拟就周恩来求同存异思想和实践的一些主要之点,作一探讨。一、东同不求异,努力寻找共同点求…  相似文献   

11.
实践的观点与“本体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在狭义的“世界观”意义上理解“本体论”一词,那么,“本体论”的核心问题,就是现实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对于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回答是:“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但是,“物质”范畴是从自然、社会和人多样性统一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是对这个现实世  相似文献   

12.
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主导这一进程的伟大民族,堪称“世界历史民族”。引领人类的精神成长和思想进步,这是世界历史民族的理论使命。以“世纪”为尺度定位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马克思主义跨越三个世纪,能够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纪形态、主干形态载入史册往往是世界历史民族的权利。一个理论冠名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策源地必须是世界历史民族,研究对象必定是世界伟大样本,理论成果必定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中国进入新时代,标志中华民族上升为世界历史民族,中国具有绝对权利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纪元。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世界历史意义——在解码中国样本的过程中关注人类共同难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开启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新向度,在改变中国的过程中承载影响世界的新使命。中国在全世界举起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意味着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特定历史阶段,担负起推动人类精神成长、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世界历史使命,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之再度青春化、中华民族之再度青春化。  相似文献   

13.
主编罗森塔尔在导言中写道:“本书的宗旨是:阐述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是怎样在批判地吸取前人哲学发展的全部经验、把握科学最新成就和人类历史实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唯物辩证法这一科学的”。按照这一宗旨,全书分三篇,十四章。第一篇,唯物辩证法的形成过程;第二篇,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套有关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一是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二是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三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简言之,就是讲政策、抓管理、促适应。坚持根本;保持“三句话”贯彻的连续性这“三句话”,是我们应对复杂的宗教问题,处理繁杂的宗教事务,把握变幻的宗教形势,必须坚持的根本。根本,即立足之根,创业之本。我们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世界上…  相似文献   

15.
这个问题是逻辑学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它的解决对于坚持唯物辩证法,批判形而上学、不可知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对于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的发展,对于严格意义的辩证逻辑科学体系的形成;对于加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都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对于批判“左”右倾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特别是批判“四人帮”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有着巨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第一篇文章中,我们已经探讨了列宁主义是如何说明唯物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和唯物辩证法的系统化这个问题,并且说明了列宁是如何批判被我们称作“原理——例子”这种折衷主义的死板公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首先探讨一些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方法有关的一般方法论问题。我们认为:唯物辩证法是不同于任何部门科学的、具有普遍性的科学。因此,它的规律、原理、范畴也都具有普遍性;这些规律、原理、范畴能够在物质世界(自然  相似文献   

17.
“斗争”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范畴。作为哲学范畴它不同于政治用语,包含极为广泛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从古希腊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赫拉克利特,到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再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论述过“斗争”的意义。“斗争”概念在辩证法史上的演化过程,反映了人类思维对客观事物之辩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40年代后兴起的系统论,历经贝塔朗菲的类比型系统论、维纳的控制论、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论、哈肯的协同学、乌也莫夫的参量型系统论,渗透到科学和实践的各个领域。实际上,它的影响要远远超出它本身的领域,证实并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甚至可以说在科学中系统论给我们带来了现代的世界图景,引起人们自然观和思维模式的根本变革。 一、“实物中心”到“系统中心” 系统论对于人类最大的功绩在于,它在科学认识中实现了由“实物中心”向“系统中心”的世界图式的转换,它使人类摆脱了经验直观,上升到更为高级的相互关系的整体中去。在某种意义上,它实现了列宁所说的由现象到第一本质、再到第二本质的飞跃。“实物  相似文献   

19.
一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这里所说的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几个方面意义,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能否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能否巩固和强化,质而言之,不是取决于外在强制的力量。历史证明,在意识形态领域,单靠外在强制的力量、专制的力量而取得的统治地位,从来不能持久。一…  相似文献   

20.
列宁《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论述了在思想理论战线建立唯物论和无神论统一战线的必要性,阐述了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点任务(包括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宣传无神论、批判有神论,帮助科学家掌握唯物辩证法,揭露各种形式的伪科学等),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御宗教神学和各种迷信思想对群众的精神诱惑和思想渗透、保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在人民群众思想中占据主流地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