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欧风美雨”开始袭击古老的神州大地。由“西学东渐”所引发的中西文化论争,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场中西文化论争始终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展开2时至今日,这场论争远未结束。从一定意义上说,本世纪80年代以来所出现的“文化热”,实质上是这场论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综观一个多世纪以来中西文化论争的历程,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上,尽管众说纷法,但是,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三种观点,即“中体西用”论、“西体中源”论和“西体西用”论。“中体西用”论…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哲学会中国哲学史组1988年学术年会,于12月2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这次会议题为“中国哲学与现代化”。与会学者就中国哲学与文化的诸多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就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这些问题是:怎样全面地准确地把握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如何看待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关系;如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我国学者在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中有那些经验教训等等。  相似文献   

3.
道德的继承性是个历久而常新的问题,我国理论界对此曾有过两次大规模的讨论,一次是六十年代围绕道德继承性和道德阶级性关系的讨论,再一次是近年来关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讨论。 六十年代的那次讨论中,有一种观点叫“平行继承论”,认为道德具有阶级性,剥削阶级的道德与劳动人民的道德是水火不相容的,劳动人民只能继承劳动人民的道德传统,剥削阶级只能继承剥削  相似文献   

4.
知情同意在中国不适用吗——“文化差异论”的认知错误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知情同意是在当代生命伦理学中最有影响的概念,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它已成为医疗实践和涉及人体的医学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的伦理要求。不少西方和中国学者认为,由于中西文化显著而根本的差异,知情同意不适宜于中国。指出了“文化差异论”的三个认知错误,即,文化差异论是建立在对中国文化和医学道德、西方文化以及知情同意的一系列误解之上的。基于文化的差异而拒绝知情同意在中国的适用性和必要性,显然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5.
现当代是否只适合发展规范伦理,而德性伦理注定趋向衰落?本文在分析德性伦理与道德特质、中国古代与西方德性伦理传统、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德性伦理以及如何应对德性伦理所面临的挑战和冲击等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德性伦理在现当代仍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仍是伦理学研究与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中西文化比较研讨会”述评谭仲益鸟(华中理工大学)世纪之交的中国,处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特别时期。如何在开放的视野中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同时扎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湖北省高校工委宣传处、湖...  相似文献   

7.
由澳门中国哲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协办的“贺麟思想与西方哲学引进研讨会”,于1999年8月29日至9月1日在澳门举行。即将回归祖国的澳门是中西文化最早的融通之地,贺麟先生又是在中西文化会通方面卓有贡献的中国现代哲学史家,值此世纪之交于斯地忆斯人,的确有其特殊意义。来自祖国内地和香港、澳门的四十余名学者,围绕着西学引进和中西文化的融通问题,贺麟先生对黑格尔哲学的译述研究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问题,以及如何评价井继承贺麟先生的治学成果、治学精神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热烈的讨论。贺麟先生对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8.
我们应当怎样对待传统——关于怎样正确对待传统道德的一点思考罗国杰怎样对待传统?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怎样对待传统道德,这是我们在文化问题的研究中,特别是在伦理学研究中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传统”一词,从字源意义上来考察,不论在西方或中国,都表示...  相似文献   

9.
何善蒙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5):25-28,79
中国传统并没有西方学科分类意义上的心理学,也没有纯粹的心理学思想。中国传统关注的是人,而对人的关注则不能不涉及人的心理。因此,尽管中国传统没有纯粹西方意义的心理学,但是若以西方的心理学观念来衡量,其心理学思想还是非常丰富的。心性论是古代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传统,对于心性理论的阐发,则离不开对于人之“情”的关注,在对心性论重视的前提下,对于情感问题的讨论也成为了传统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以西方的心理学观念来衡量,称之为情感心理学亦不为过。中国传统的情感心理学思想非常丰富,本文仅就传统对情感的产生、心理基础、生理基础的阐释略作梳理,以期对传统的情感心理学做一个概观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钢琴文化是伴随着钢琴进入中国,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西文化的融合推动了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拓展了中国传统乐曲的存在形式,丰富了钢琴演奏技巧和钢琴作曲技法,拓展了中国的音乐文化,中国钢琴文化具有中国民族性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艺术特点。钢琴文化在中国虽然一度发展缓慢,但是仍在曲折中渐进地往前发展,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中国钢琴文化一定能吸收各方文化的积极元素,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天主教的传教士远渡重洋来到东土华夏,在传天主福音的同时也把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又把中国的文化带回到西方,促进了中西文化交融。耶稣会士利玛窦是在中国传天主福音的奠基者,也是最早把西学介绍给中国人的.他交给中国的士大夫,“为一切人成为一切人”,“入乡随俗”与当时当地社会相适应的传教方式和中西文化交融的楷模。  相似文献   

12.
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严峻挑战,在中西文化的交流撞击中,中国传统文化暴露了它的严重不足。先进的中国人由是而踏上了学习西方,批判自我的艰难历程。从魏源首次提出“师夷制夷”的口号,到洋务派练海军、办船政乃至康梁所倡导的君主立  相似文献   

13.
严复是近代启蒙思想家之代表,他所关注的是思想启蒙。从思想启蒙的需要出发,他很重视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不是为了给中西文化会通寻找途径,而是为了给学西方提示正确的文化选择取向,因而他不但藉中西文化之比较以揭示西方文化超胜中国文化之所在,而且尤其注意揭示西方文化何以会超胜中国文化。结果他发现,西方文化所以超胜中国文化,就因为西方在文化建设上坚持“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严复集》第23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的价值模式。有了这个认识,他势必要强调学西  相似文献   

14.
张君劢的“德法合一”是儒家之德与西方之法的合一,在德与法的关系上,二者并不是地位相同的,德法合一是在德的基础上德与法的合一,德比法更根本,“德法相辅而行”更深层的意义是“德主法辅而行”。张君劢“德法合一”论始终未离儒家道德本位,决定了这种结合仍是停留在道德文化层面,而没有落实为政治法律事实,若将“德法合一”论还原为“内圣外王”之道,我们仍可看到传统儒学在当代社会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建国后由于“左”倾思潮干扰,在传统文化研究中存在着态度不端正、气氛不正常、方法不得当等问题。近年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日趋活跃,原因有五:一是认真贯彻学术研究中的“百家争鸣”方针;二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需要;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四是祖国和平统一事业的需要;五是国际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促进了国内研究的开展。目前在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中,存在着“西方文化整体移植论”和“儒家文化整体过渡论”两种倾向,二者都片面强调文化体系的整体性和不变性,否认其可析性和转化性,不利于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在研究时要摸清其体系,复其原貌;在吸收时则要打破其体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统文化至今对中国社会还发生有力影响,在批判继承历史文化遗产时,应以发扬为主。  相似文献   

16.
一点感想     
<正> 近来社会上,讨论中西文化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了,这个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注意和兴趣,很有点象“五四”时期。但这个“象”是表面上的。“五四”时期谈中西文化,其重点是针对中国文化的消极方面进行批判。现在谈中西文化,其重点是要发现中国  相似文献   

17.
过论道教中国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传统来理解道教,正确认识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我个人的研究.恐怕也是最占老的那部分。众所周知,关于这点,中国传统上本来就是这么主张的。中国古代讲儒释道“三教”,这个“教”与西方对宗教所理解的“教”有所不同,意思主要是“教化之道”。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无哲学”如同“中国有无科学”、“中国有无宗教”一样 ,离不开中西文化交汇这个历史背景即语境。在此之前 ,没有这个问题 ,因为互不相知 ,各行其是。在此之后 ,异质文化相逢了 ,有无之争、同异之辩 ,油然而生 ,逐步成为热点。同处于一个语境下 ,西方便没有这些问题群的产生 ,即使有也只是在“汉学圈”内有些讨论 ,从没有达到中国学界现在达到的这样的热度和规模。截取这一横断面不难看出 ,这个不对称的局面是由中国从前现代走向现代及由“西学东渐”对中学的刺激反馈出的社会变迁、学术进展的新景观 :在中国 ,再次反省自身 ,比较中西 ,取长补短 ,发展前进。同时 ,引起西方哲学界的关注。“让事物自身呈现” ,便不是“欧洲中心” (黑格尔 )或“中国本位” (张之洞 )的“自我中心”这些简单的价值判断所能奏效的 ,也不是对它们的变相展开所能“返朴归真”的 ,当然更不是否定一切、解构哲学、无视历史的后现代所能承当的。加之 ,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教训 (如穿靴戴帽的“两个对子”的教学体系 ) ,故希望这次讨论会有新的进展。其实 ,学界已经积累了“让事物自身呈现”的一些可资借鉴的东西 ,如西方哲学重“是什么” ,中国哲学重“怎么做” ,包括学人不大注意的在翻译界的“是论”与“存在论”的分歧  相似文献   

19.
“美学”一词及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学”一词的中文发明者似为德国传教士花之安 ( Ernst Faber)。 1 873年 ,他以中文著《大德国学校论略》,称西方美学课讲求的是“如何入妙之法”或“课论美形”,并谈到美之所在者有“绘事之美”、“乐奏之美”等七论 ,言美“乃指文韵和悠、令人心惬神怡之谓”。这大概是近代中国介绍西方美学的最早文字。1 875年 ,他又著《教化议》一书 ,认为“丹青、音乐”二者“皆美学 ,故相属”,若将此处的“美学”一词与前书美之所在者七论并视 ,便可见此词已大体是现代意义上的使用了。在花之安发明“美学”一词前后、传教士和中国人所编的英汉字典…  相似文献   

20.
潘海鸥 《学海》2003,(4):173-175
中国新感觉派是 2 0世纪 2 0 - 30年代出现于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的小说流派。它的出现是中西文化相碰撞的结果 ,而其在艺术上的追求更多地受到了西方现代派及日本新感觉主义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新感觉派作家如何将西方的现代派和日本新感觉主义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其小说创作中 ,从而使他们的小说呈现了有别于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