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黄振华  杨瑞 《学海》2024,(1):120-129+215-216
概念建构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性工作。田野政治学是推进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积极探索,并以一系列原创性概念建构为路径。以“家户制”概念为例,田野政治学概念建构内含三重逻辑:一是基于田野调查的概念建构,注重从丰富的田野事实中提炼概念;二是基于历史根基的概念建构,强调从深厚的历史传统中生成概念;三是基于国家治理的概念建构,侧重于从国家的微观基础视角产生概念。田野政治学的概念建构以立足中国场景为前提,其既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有效路径,也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的渐进发展过程。未来,田野政治学的概念建构还需在发展概念家族、强化现实取向、构建理论体系方面继续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2.
马雪松  冯源 《学海》2023,(1):61-73
概念建构反映了在具体研究与理论研究间架设桥梁的学术努力,政治学具有整合“制度”概念多重内涵、实现“制度”概念综合功能的重要潜力。政治学“制度”概念的本土建构在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政治学与其他学科等多重张力的影响下进行,缓解一系列重要范畴间的紧张关系。“制度”概念建构得益也受制于其多维特征,主要涉及经验现象层面国家治理制度性要素的稳定性与复杂性,认知范式层面不同研究路径的议题分工与关系调适,以及前现代化、现代化、后现代化“三化叠加”的文化生产实质。根据知识社会学性质与功能实效的差异,“制度”概念建构呈现诸多基本面向,包括以相关社会制度概念、国体、政体等形成概念基石,以体制、机制、制度为主干构成规范概念体系,深入发掘规制性、规范性、文化认知性等制度要素不断充实概念内涵,并有望围绕“制度”概念进一步凝练总结政治学话语体系、构建以制度认同为基础的政治共同体,促进制度文明间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8,(1):107-112
新时代需要新的公共行政学。在话语制度主义的分析视野中,行政国家的中国叙事包括了"党性"与"人民性"的背景观念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景话语。立足中国国家治理现实的行政学话语实践,是对行政国家的中国经验进行刻画和形塑。它并非遵照先验的知识逻辑对研究对象进行切割与重组,而是强调知识生产的主体性,并以回应真实问题的经验叙事方式建构公共行政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在学科、知识、权力三维互动的意义上,围绕中国场景、中国问题的行政学话语实践,需要以"观念魅力"为表现形式在世界体系中建构和拓展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全球图景。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是实现国家稳定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微改造”因其“投入微、周期微、伤害微、收益大”等优点,强调以微小的方式介入既有环境的整治改善,实现活化与保护,对乡村振兴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微改造”视角下的广东乡村振兴实践与研究,对于推动地区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结合“微改造”基本思路和方法的理论归纳,以及实际案例总结分析,形成“微改造”的广东经验,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5.
费爱华 《学海》2012,(5):97-102
上世纪90年代电视在中国农村迅速普及,客观上为国家介入乡村治理并对乡村社会进行整合提供了一个“经济”而有效的策略.通过电视下乡,农民的自主意识、组织意识不断增强,他们逐步懂得运用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有能力与乡村的各种赢利型经纪人进行合法抗争.电视下乡是一种国家力量对乡村社会的“嵌入”,建立了政策“直达”机制,瓦解了基层政府及村庄精英对乡村的垄断.电视传播建立了农民对国家的心理认同,提升了国家在广大乡村民众中的权威地位.“电视下乡”改变了乡村政治生态,形成了农民、中央政府、基层政府之间的“三角”关系,从而在乡村社会形成国家、基层政府与农民三种力量相互制衡的动态均衡.  相似文献   

6.
赵宬斐 《学海》2023,(6):152-160
民主跨越中国历史语境进行传播、移植与改造,主要采取“解构-转化”和“传承-创新”这两种路径实现其“再概念化”与“本土化”,最终促进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新概念的建构。该概念在突出创新性与中国特色的同时,也能够兼顾原有概念固有的语境、适用对象及其本来意义,充分尊重了民主的本质内涵,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民主的“再概念化”与“本土化”必然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必须立足于全球化新时代,聚焦中国问题与中国实践,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概念始终保持弹性和张力,始终保持理论的科学性和包容性,进而以崭新的民主范式不断拓展全世界民主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乔茂林 《哲学动态》2023,(7):32-40+126-127
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是拓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谱系的关键之维,近年来受到学界密切关注,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解读关键理论家的相关思想成果,从而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研究主题以具体规定性,是将此项研究向纵深推进的必要环节。胡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具有创造性、自主性和继承性三大理论特征。其创造性体现为对“两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性区分,对“两个决定论”的创新性解读,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系统性阐释。胡绳区分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出场的“两种身份”,前者为在中国传播的“一种理论”,属于一个“历史事实”;后者为解决中国问题的“一种方案”,属于一个“历史事件”。其中所蕴含的独立解决中国问题的自主意识、对教条主义束缚的破除、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阐释,均体现了胡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建构的自主性特征。其继承性体现为这一新知识体系对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五形态论、生产力发展论、社会进步途径、人类解放和民族解放的深刻理解,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一脉相承,共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认知架构。  相似文献   

8.
1.问题的提出 孟宪忠、丛大川二同志的《发展哲学论纲》 (见本刊1991年第8期),提出了创造性的、建设性的设想。我认为,要想建立发展哲学,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何以必要,二是何以可能?作为核心的,是要对“社会发展”概念给出科学的界定。作为日常语词的“社会发展”无非是基于一种经验假设:事情总是发展的,社会当然也要发展。这样浅显的意义,显然不能成为对一门学科进行理论建构的基础。因此,讨论“社会发展”概念的规定性问题,并不是一种纯理论的嗜好,而是为了确定“发展哲学”的“对象域”和“意义域”,也就是本文所说的“思考框架”。  相似文献   

9.
“社会价值”范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价值”范畴研究袁祖社(北京师范大学100875)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之中,随着现代化和改革开放实践的进一步深入,社会总体价值及其体系建构问题,日渐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理论问题。近几年来,理论界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积极的思...  相似文献   

10.
“身体艺术”“裸体艺术”与“nude”(裸像)、“body art”(人体艺术)这些概念有所同更有所异.“身体艺术”的概念在当代艺术实践与身体理论的激发下产生出来,可看作是对以上诸概念的经验总括与理论提升.“身体艺术”诸形态可从广义、狭义的区别上来分辨.也可以说“身体艺术”就是“身体观念”通过“身体媒介”实现的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11.
通过回顾学界近年对于“自然”含义的研究,梳理其中所见的语文学及观念史等方法,以此说明这些研究方法背后的理论预设。针对“自然”义的诠解性尝试强化了“自然”意涵的收束性,并且呈现出概念性的特征。概念的意涵总是在一个先在的概念化思想操作中被预设的,即概念是以“可定义性”为前提的。收束性的意涵探究一方面奠基于概念性的预设和概念化的操作,另一方面意涵探究的结果又使得“自然”成为体系性思想分析和建构的工具。以此提示,在中国古代思想的研究中,对“自然”等关键性语汇的概念性预设与概念化操作需要有方法上的自觉。语词的可概念化并不等同于语词本身具有概念性,我们需要对“概念化”及其必要性保持自觉。在此基础上,让语词回归经验并凸显其“非概念性”可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张文良 《哲学研究》2023,(10):48-55+128-129
《敦煌秘笈》中的“不知题佛经义记”中频出的“体义”一词构成“体用”概念的重要过渡概念。而这一概念之所以被“体用”概念所取代,与“体一义异”的命题不如“体用相即”命题更适合表达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关。“体相用”概念的直接来源虽然是6世纪前半叶问世的《宝性论》和《金刚仙论》,但自5世纪末开始,佛教文献中出现的“体-功-德”“体-用-义”等三字一组的范畴显示出,中国思想界已经力图超出“体用”二元思维的限制,创立一种三元思维的概念框架来更深刻地界定客体的内在属性和动态机制。“体相用”概念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思想和印度佛教这种外来思想交涉互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借助近几年我校的“四维五段”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机会,我们在生物学教学中积极参与探究和实践“多维取向,自主建构”活动,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通过自主学习建构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学会用科学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和完善自我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4.
“虚概念”是曾经困扰我国逻辑学界的一个问题。前辈们关于虚概念的提出无疑是有功绩的。但这一提法本身不尽科学,最好予以废止。一、就其原定义而言,所谓“无外延或外延为零之概念”,不合逻辑、概念理论体系和客观实际本身。如果承认一个概念,竟然可以没有外延,那么还能称为“概念”吗?而在实践中如果承认这种“畸形概念”存在,又会导致把“共产主义社会”这类概念归入“虚概念”范围。如果不承认其存在,那么“共产主义社会”算“实概念”吗?但外延所指在现实中又不存在,虽然“必然存在”,但毕竟尚未存在。如果释为“真实概念”,是完全正确的。在这里“虚概念”究竟与“实概念”还是与“真实概念”相对呢?始终含混不清。  相似文献   

15.
宋雄伟  臧雷振 《学海》2023,(6):143-151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标识性概念,与政治社会的结构性变化关系紧密。全过程人民民主立足于中国历史实践,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自由主义民主”的历史逻辑,它内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紧扣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体现在对民主价值的追求过程中,是一种融合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和自治民主的民主形式。全过程人民民主立足于解决实践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学理上回应了民主与治理,中央与地方,政党、国家和社会间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对疾病的界定与解释是整个医学的核心与基础,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是本体论的疾病观占主流地位,但是纵观整个医学史,人们对疾病的不同界定充分证明了疾病概念问题上的建构论观点.医学上的建构论强调具体的社会环境、组织结构、价值信念、利益和权力关系等对疾病知识的影响.从建构论视角分析,"疾病"是一种功能性界定;疾病是一种价值判断;疾病是一种社会约定.  相似文献   

17.
在緬甸的国家政治结构中,缅甸华人处于边缘从属地位,诸多政策及法律的规定,致使华人"无权"登上国家政治的舞台。但是,缅甸华人的政治实践并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反而在更为微观的层面上呈现出多元、活跃的景象,其社团建设、民间信仰活动、华文教育等实践过程中都体现着缅甸华人对政治的理解及权力运作。笔者对缅甸曼德勒地区华人进行田野调查研究后,发现其宗教建构过程充满了纷繁复杂的政治含义。本文试图揭示他们在宗教舞台上展演的权力"游戏"如何影响其身份认同,以及微观的权力"游戏"又是如何隐喻着宏观政治,这将会为理解缅甸华人的生活世界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康德的“图式”概念及其在当代英美哲学中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图式”(schem)概念在康德哲学中占特殊地位。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部分“先验原理论” 中,康德通过对知性概念的分析,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但感性经验给予我们的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我们从这些具体形态中得到了概念、范畴以及对逻辑的应用,但我们是如何完成这个过程的?感性经验本身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超越具体事物的内容,或者说,感性经验本身只是特殊的、个别的、具体的,不具有任何普遍性,但我们却往往可以从这些具体的经验中得到普遍的知性概念和范畴。  相似文献   

19.
“经典”是前人已经做成的中国哲学,“做中国哲学”是今人力图做出中国哲学的新经典。作为本土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方式及其目标期待,经典是“经典解释”与“做中国哲学”的本土性之所在。首先,“格局”是“经典”的另一种表述,诗书是经典的文化载体,大道是经典的本真诉求,这是中国哲学共同体需要具备并强化的三种“经典”意识。其次,“做学问必选一典籍为基础而精熟之”,“复兴中华文化人人必读”九部书或者七部书,“决不读第二流以下的书”而是“必须读第一流著作”,这是国学大师对于三种“经典”意识的现身说法。最后,尽性地打开格局,尽力地读通诗书,尽心地传递大道,这是敦促我们将做中国哲学的三种“经典”意识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概念是思维的原点和逻辑的起点,概念的定义方法决定了知识的特征和发展路径,东西方知识体系的差异源于概念的形成方法不同。中医知识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概念定义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知识概念体系。中医知识概念价值主要对中医药临床实践者的临床整体视阈的思维方式和个体化辨证施治的实践技术系统的认知信念产生重要影响。运用现代意义建构理论诠释了中医知识概念形成的思维特征,并对其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展开讨论,以探究中医知识概念对临床创新的价值,从而更深入解释中医知识系统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