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倪学德 《学海》2008,(3):189-194
对于战后初期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外交政策的特点,学术界的看法不尽一致.有的学者主张,1945-1951年工党政府实行的是自由主义外交,因为二战期间英国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自由主义思想对上台执政的工党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倡导国际合作和谋求世界和平的自由主义成为工党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战后初期工党政府的外交实践充分说明,其对外政策基本上沿袭了英国传统的现实主义风格,而较少受到自由主义理念的影响.通过借助美国的力量以实现英国的外交构想,顺应时代潮流开始非殖民化进程,从英国的利益出发及时调整对华政策,这一系列外交行动都是工党政府现实主义外交最好的例证.可以说,面对战后国际格局的巨大变迁,工党政府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大英帝国衰落的现实,落脚点则是国家和民族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2.
刘成 《学海》2007,(6):92-96
艾德里工党政府是英国福利国家的奠基者,1946年的《国民保险法》和《国民医疗保健法》是英国福利国家初步形成的标志.福利国家的构想和艾德里政府的福利政策迎合了战后英国人的需求,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也部分预示着福利政策本身也可能成为双刃剑.  相似文献   

3.
郑海燕 《学海》2023,(1):128-137
1997年5月,以托尼·布莱尔为首的工党以“新工党、新英国”的口号执政英国,进行了“第三条道路”思想的政治实践。新工党政府高度重视教育,赋予教育优先发展权,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举措,诸如倡导终身教育、增加教育投入、改革教育机构、运用新技术、改善教育质量与下放教育权力等。“第三条道路”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改革,呈现出市场化、务实性、机会均等、强调责任等鲜明特点,并取得了明显效果,既消除了相对贫穷,促进了经济发展;也提高了就业水平,维持了社会稳定;还吸引了中间阶层,扩大了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4.
刘成 《学海》2023,(1):117-127
英国工党原属于英国工人运动的政治翼,由于得到多数工人阶级选民的支持,工党才取代自由党,成为与保守党平分秋色的英国两大政党之一。然而,当工党发展为英国主要政党之后,面对大选和执政的压力,工党不可避免地要在阶级党与宪政党之间进行平衡,内部的争论和分歧也更加激烈,最后拉开与工会距离,背离原有阶级政党的根本属性。工党长期处于宪政党与阶级党的两难之中,政策发生“左”与“右”的反复交错。工党多重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及其不同影响,是工党经济、社会、外交政策以及组织结构变化的根本动因。工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多为迎合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而不是引导社会潮流和实行根本性社会变革,因而工党只能更多地关注现实问题,而不是坚守传统思想或所谓“工人阶级代言人”地位。“第三条道路”是工党遵循资本主义宪政制度的必然结果,标志着工党摆脱了传统意识形态束缚,完全倒向政治实用主义。工党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和最终消失是工党遵守资本主义宪政制度的必然结果,是工党逐步抹去阶级色彩并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英国宪政党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倪学德 《学海》2006,(1):34-3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英国结束了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但随着英国的撤出,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却一再发生冲突和战争,至今仍未得到圆满解决。本文通过对20世纪40年代后期英国撤出巴勒斯坦过程的剖析,认为造成巴勒斯坦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英国与犹太人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美国因为争夺中东地区而采取的不合作立场,也与国际社会对这个问题的处置失当有关。英国政府试图通过谈判使犹太人和阿拉伯人达成妥协,并不打算用强制手段实现这个目标。作为占领当局,英国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过多地地指责当时的工党政府也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6.
王述友  张晓东 《学海》2023,(4):13-19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理论的重要支撑,发挥着科学理论指导、政党形象价值呈现以及政党文化价值传承的功能。“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具体历史产物,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标识。从政党形象而言,“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政治理念,直接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带领人民的政党形象与坚定的革命斗争的政党形象,保持政治宣传的阐释力,成为政党与公众之间产生价值共鸣的桥梁。“以人民为中心”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价值传承的重要载体,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动力、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7.
由于中国国力显著提升,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银幕上塑造中国大国形象,呈现中国精神、中国风范已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自我的一种有效方式。然而由于中国电影“社会主义性”的独有发展历程,使得中国主流大片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存在一些固有的通病,比如部分主流大片中国家形象概念化,叙事时间设置非当下性等。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在银幕上成功创造出“美国梦”和韩国影视“韩流”汹涌席卷整个亚洲乃至世界,为中国电影在国家形象的塑造方面提供了可鉴之处:中国主流大片中的国家形象应润雨细无声,正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马礼逊和东印度公司的关系及其参与英国对华政治外交为例,分析了早期来华传教士活动特点及其影响。文章指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传教士和殖民扩张势力的合流,是历史的必然,这也使当时的传教活动在中国并不成功。文章也肯定了马礼逊等在传教事业上所做的基础工作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新华社北京10月1日电 国家宗教局发言人关于梵蒂冈“封圣”问题的谈话。 今天,梵蒂冈不顾中国政府、中国天主教会的强烈反对,举行所谓“封圣”仪式,把曾经在中国犯下丑恶罪行的一些外国传教士及其追随者册封为“圣人”,这是一起与12亿中国人民对抗的严重事件。 梵蒂冈明知这些所谓“圣人”所处的年代是中国人民被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掠夺、宰割的悲惨年代,也不得不承认那是“中国历史上复杂、困难的年代”,梵蒂冈声称并“不想肯定在那些历史时代的政府对中国人民的所作所为”,“封圣”“不适于对这一历史时期作出评判”,但却…  相似文献   

10.
今天,梵蒂冈不顾中国政府、中国天主教会的强烈反对,举行所谓“封圣”仪式,把曾经在中国犯下丑恶罪行的一些外国传教士及其追随者册封为“圣人”,这是一起与12亿中国人民对抗的严重事件。 梵蒂冈明知这些所谓“圣人”所处的年代是中国人民被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掠夺、宰割的悲惨年代,也不得不承认那是“中国历史上复杂、困难的年代”,梵蒂冈声称并“不想肯定在那些历史时代的政府对中国人民的所作所为”,“封圣”“不适于对这一历史时期作出评判”,但却偏偏要把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正义斗争说成是“残酷迫害威胁’,实际上对…  相似文献   

11.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在大乘佛教的国家,观音菩萨可说是家喻户晓。正因为此,当今佛教文化热中,用各种形式塑造观音形象,成为热门中的热门。然而观音的形象是不易塑造的。《红楼梦》中,林黛玉出过一个灯谜,谜面是“观音未有世家传”,谜底是《中庸》的一句“上焉者虽善无征”。说明观音是慈悲的,但形象并不固定具体。憨山大师说“法身无体,以悲为体”,就是这个意思。省庵法师说:“大士法身,非男非女。身尚非身,复何所倚卜…··普告佛子,不应取相。菩萨是汝,非画非像。”他的意思是:观音在我们心中,与我们不二,无需…  相似文献   

12.
反思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仲元 《学海》2005,(5):176-180
90年代初从西方传入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认识、诠释和评判中国历史与现实提供了新视角。但该理论并没有完成中国本土化的过程,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核心概念包容性太强、界定不清;二是在实际研究中以西方历史为坐标标注中国历史与现实而忽视中国发展的特殊性;三是该理论在中国的研究时空和研究层面过于狭窄、学术成果片面;四是中国论者所提出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说”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时代的发展和军队的转型,给当代中国军人提出了如何塑造自身形象的重大课题。通过比较不同群体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认知的异同,为军人形象塑造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撑。方法:质性研究中的半结构访谈法和投射法。结果: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认知总体积极正面,但不同群体女性的认知存在差异。结论:我军形象塑造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增加时代所赋予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4.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面向普通民众的教育主要由教会提供,政府到了19世纪30年代才插手小学教育,对部分学校进行经济援助,由此开始了英国政府创立国民小学教育体制的进程.但是,围绕着教育控制权,教会和政府展开了长期的斗争,阻碍了国民教育体制的形成.直到1870年教育法的通过,教会最终退出世俗教育的舞台,政府成为普通小学教育的承办者,英国国民教育体制才正式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5.
巩义石窟寺的飞天造像主要以单体造型呈现,在体型比例与动势展现上格外协调,并在形象塑造上吸纳了中国古代绘画“以线造型”的核心表现方式,体现了南北朝时期中外艺术交流以及佛教中国化渐进过程的典型特征,是佛教中国化的艺术见证。  相似文献   

16.
中美19世纪中叶开始建立的外交关系,与当时基督教在华的传播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首先向美国政府鼓吹对华建立外交关系的,是美国驻华宣教士伯驾。为发展基督教在华传播事业,打破清政府的传教禁令,伯驾不仅积极说服美国政府开展对华外交,并亲自参与有关外交活动,促成了美国最初的对华条约外交关系。此后,由早期基督教教会学校培养的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容闳,以培养洋务运动急需的现代化人才为由,极力劝说清朝政府派使团赴美。同时,他还以其外交实践,最终促使清政府任命驻美外交公使,形成中美早期的双边外交关系。可见,基督教传播之直接动因与其传播影响的间接效应,对于中美早期外交关系的建立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两万五千里长征后的战略转移开始,延安就一直扮演着中国共产党人心中革命圣地的重要角色。基于延安的这种政治意义和历史价值,反映在艺术层面也形成了在整个文艺系统内能够承前启后的"延安传统",这种传统的逐步形成和产生影响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延安时期"历史形象"形成和塑造的一个过程。一般而言,我们习惯于将延安时期的绘画创作关注点集中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术创作探讨上,从而较少关注到对延安时期更加广阔、多样化"历史形象"的存在分析,以及它们在绘画作品中的"历史形象"塑造的表述。  相似文献   

18.
《中国道教》2000,(5):8-8
新华社北京 10月 1日电 国家宗教局发言人关于梵蒂冈“封圣”问题的谈话。今天 ,梵蒂冈不顾中国政府、中国天主教会的强烈反对 ,举行所谓“封圣”仪式 ,把曾经在中国犯下丑恶罪行的一些外国传教士及其追随者册封为“圣人” ,这是一起与 12亿中国人民对抗的严重事件。梵蒂冈明知这些所谓“圣人”所处的年代是中国人民被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掠夺、宰割的悲惨年代 ,也不得不承认那是“中国历史上复杂、困难的年代” ,梵蒂冈声称并“不想肯定”在那些历史时代的政府对中国人民的所作所为” ,“封圣”“不适于对这一历史时期作出评判” ,但…  相似文献   

19.
孔子形象塑造的艺术观念和形式手段,与特定的时代环境、民族文化及社会关系紧密相连,伴随着时代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作用于历代创作者与欣赏者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和美学思想,影响到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精神生活。这种“塑造”缘于孔子思想与形象展示因素的特殊同构性、不同创作个体特殊观念与情感的形象化表述所具有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决定了人们从“认识”到“表现”不可能只有某种单一或固定的理解与阐释。这种造型本身,隐含着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因素,要求对孔子形象的塑造,力避将其绝对化的狭隘态度。除保持相对的历史原貌与文化渊源之外,还要包孕创作主体由此而生发出来的富有时代感的主观精神和创造意识。  相似文献   

20.
王成 《学海》2003,(2):86-91
英属马来亚是英帝国重要的经济与战略基地,马来亚的非殖民化在英帝国非殖民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马来亚的非殖民化是追求国家独立的马来亚民族主义、英国的合作主义政策和有利于非殖民化的国际环境这三种历史合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实质是英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试图通过与民族主义合作,继续维持其在马来亚的经济与战略利益。但随着英国在前殖民地世界影响的衰落,英国在马来亚的经济、战略利益也逐渐丧失,英国的“新殖民主义”美梦终于破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