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当代意识形态研究》宋惠昌1.意识形态概念的分析意识形态是社会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体系,社会群体(阶级等等)的根本利益是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和灵魂,意识形态是社会(或群体)的理论形态的自我意识,其中心内容是政治文化观念。意识形态具有多维的两重性。即实践性和理论性,阶级性和人类(共同)性,客观性和主观性,现实性和理想性。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一是提供政治“合法性”的依据;二是能够成为凝聚和引导一定社会或群体的“社会水泥”和“思想旗帜”。此外,它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也起着价值导向作用.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它是适应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价值观念,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促进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它又具有同社会公共利益相矛盾的反社会性,因此,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发出警告:个人主义可能成为资本主义的癌症,并且提出用“合理利己主义”、“新个人主义”取代旧的个人主义。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反映到政治法律制度中,集中表现为自由主义,它有一个从古典自由主义到新自由主义的演变过程。古典自由主义,主要是针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具有鲜明的革命性质。但在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2.
金燕 《学海》2005,(3):201-202
在英国政党发展史上,英国工党是作为社会主义党的面目出现的,但在1906年工党成立之初,由于在人力和财政方面对于工会的强烈依赖,作为工党指导思想的主流意识形态只能是工会所信奉的劳工主义而非社会主义.一战以后,由于战争的影响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化,工会逐渐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开始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其直接结果就是1918年党章第四条--"在生产、分配和交换资料公有制和对每一工业或行业所能做到的最佳民众管理和监督的基础上,确保体力劳动者或脑力劳动者获得其辛勤劳动的成果和可行的最公平的分配."公有制条款的出现使工党有了明显的个性特征,显示了与自由党和保守党完全不同的治国理念.  相似文献   

3.
(2)党列宁强调,共产主义制度下不仅国家将消亡,而且作为阶级社会统治形式的民主制度也将消亡。如果那时民主制度要消亡,自然,民主制度的机构,政党,也要消亡。这是必然的结论。作为阶级统治形式的强制机关国家消亡时,阶级统治的特殊形式民主制也必然同阶级利益的有组织的表现和代表者政党一起消亡,这适用于一切政党,包括工人阶级政党在内;因为当工人阶级及其特殊利益消失时,为什么这个政党还存在呢?这种没有国家和  相似文献   

4.
安维复同志在《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理论》(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10期。以下简称“安文”)一文中,提出要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理论。然而,“安文”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及其演变趋势的“全面”认识,却出现了某些偏颇。对此,本文提出以下问题,与“安文”商榷。一、向“中产阶级”的趋同:马克思的预测?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研究,并借此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加以说明,是马克思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演变作了…  相似文献   

5.
王皖强 《学海》2006,1(2):56-63
二战结束后,英国社会各阶层在民主、阶级、福利、文化等一系列问题上的态度都出现了趋同现象。从政策和政党政治层面看二战后英国出现的“共识政治”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国家承担起新的义务和责任,政府运用各种干预手段对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广泛的干预。然而,但英国的政治体制并没有随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全民的党     
关于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及其在人类进步发展中的地位的学说,乃是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基石。马克思和恩格斯头一次在社会思想史中提出并科学地论证了如下一个论点: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够消灭以人剥削人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建成新的、社会主义社会。而为了使得无产阶级能够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它应当成为有组织的阶级,应当是团结一致的。工人阶级的政党即被公认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领导者和领袖的共产党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论政府供给型制度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玉明 《学海》2005,(2):107-112
政府是最大最主要的制度创新主体,政府提供制度创新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必要性。政府供给型制度创新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创新,前者主要是宪政制度、法制体系、公共政策、产权制度的创新,后者主要是提供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培育伦理道德和社会信用等。政府供给型制度创新也存在着可能局限———政治目标与经济目标难以兼顾,有时维持或容忍低效甚至无效的制度安排;政府的制度供给与社会的制度需要相脱节;制度供给中的“制度寻租”或“制度腐败”;容易压抑社会制度创新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的工作不能淡化而必须加强。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就必须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意识的特征、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是由它内部予眉特殊性决定的,是区别与其他意识形态的根本特点。自有人类社会以来,意识形态主要经历了奴隶主意识形态,封建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上述种种意识形态在制度基础、阶级属性、指导思  相似文献   

9.
个人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有其深刻的现实根源 ,并不是理性发展的结果。市民社会与个人主义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存在根本的冲突。为了巩固集体主义在公民道德建设的主导地位 ,我们必须全面地认识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10.
刘顺 《哲学动态》2023,(2):23-34
慈善的性质和底色本质上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的资本逻辑的支配下,资本主义慈善的动机和行为主要基于利益的交换。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慈善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揭示了其三重悖论:经济悖论体现为后置的分配正义与前端的生产非正义之间的矛盾;政治悖论体现为慈善资本主义与资本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意识形态悖论体现为慈善的博爱精神与资本的逐利本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慈善是对慈善的异化,唯有从“资本为王的伪善”走向“人民至上的真善”,才能实现对“慈善悖论”的本质性超越。这对于识别资本逻辑下的慈善话语陷阱、建构社会主义慈善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镜鉴价值和实践效应。  相似文献   

11.
郑海燕 《学海》2023,(1):128-137
1997年5月,以托尼·布莱尔为首的工党以“新工党、新英国”的口号执政英国,进行了“第三条道路”思想的政治实践。新工党政府高度重视教育,赋予教育优先发展权,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举措,诸如倡导终身教育、增加教育投入、改革教育机构、运用新技术、改善教育质量与下放教育权力等。“第三条道路”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改革,呈现出市场化、务实性、机会均等、强调责任等鲜明特点,并取得了明显效果,既消除了相对贫穷,促进了经济发展;也提高了就业水平,维持了社会稳定;还吸引了中间阶层,扩大了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12.
奥地利议会议员、奥共中央委员费舍尔,不久以前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这篇文章原先发表在意共刊物《新生》上,后来转载于奥共刊物《道路与目标》。现在,在这个刊物上正围绕着这篇文章进行着一场激烈的争论。费舍尔打着反对“僵死的意识形态体系”的幌子,歪曲和修正马克思主义,胡说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受时代限制的”,“需要重建马克思主义”。他借口“各国发展的不平衡”,说什么没有“一模一样的社会主义”,否认社会主义革命的普遍规律;他说,“由于居民和工人阶级的结构有了变化,现代工人不再是马克思时代的赤贫者了”,企图抹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并把资本主义国家里的工人贵族说成是“新的工人运动核心”。他鼓吹“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道路,他认为,由于“工人阶级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过时”,“通过党的代表人物的正直、才智和吸引力,通过党所放射出来的民主、文化和人道的光辉”就会赢得群众,“逐渐埋葬资本主义”。费舍尔把马克思主义的党性与科学性对立起来,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什么意识形态”,而只是一种“科学知识”,否认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世界观,他主张无产阶级思想体系与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和平共处”,胡说什么“不管我们愿望与否,意识形态都在共处着",而且在两种对立的思想中,有一种思想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让对手纠正自己”。米特艾克尔、格鲁士、菲恩伯克对费舍尔的观点持有不同的意见。米特艾克尔认为费舍尔“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倒退到‘永恒正义’上去了,因为费舍尔主张完全离开阶级的属性,而仅仅用‘正确’与‘错误’来判断事物”。米特莱克尔认为,“在阶级社会里,‘正确’和‘错误’只能由阶级立场来决定”。他反对费舍尔关于“新的工人运动核心”的观点,他认为,“大批的工人干部是向社会主义发展的无可争议的中流砥柱”,转移“阶级斗争的重心就意味着剥夺工人的道义力量”。格鲁士认为“赢得群众要通过党的代表人物的正直、才智和吸引力,通过党所放射出来的民主、文化和人道的光辉,这是一种错误的解释”。他指责费舍尔企图“修正”《共产党宣言》。他认为,费舍尔主张“逐渐埋葬资本主义的实力地位”,其结果是与社会民主党相同的。菲恩伯克认为,费舍尔“把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里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混为一谈”。他认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共处,但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就没有什么共处,而只有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扬弃旧的思想在阶级社会里就其实质来说是一场阶级斗争”。巴赫纳同意并发挥了费舍尔的观点。他胡说什么“马克思主义是解放人的哲学,它本身不是什么科学”。他认为思想论战是“不必要的”,“思想共处必须以容忍的态度来进行”。后来费舍尔又写了第二篇文章,为自己辩护。在这篇文章中他竟然认为,“马克思主义首先是指导工人阶级行动的,是阶级斗争的学说这两种提法,是多余的”。象资产阶级思想家歪曲马克思主义一样,费舍尔也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3.
尹树广 《哲学研究》2015,(2):3-11,127
"自由个体如何共存"是马克思和现代政治解放理论共同关注的主题。启蒙试图仅仅从道德、法律和政治层面解决这个难题,陷入了形式平等与社会民主的张力之中。马克思提出实践唯物主义、个人所有制和真正民主制思想,扬弃现代政治解放的矛盾,从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出发,阐释了自由人联合体的可能性。他对政治解放的批判并不是完全放弃自由、平等、正义、民主、道德、伦理、法律这些一般概念,而是以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由概念为基础,在否定阶级政治暴力和阶级意识形态的基础上,赋予它们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以无神论为世界观的基础和起点。中国共产党是革命党和执政党的有机统一体。以革命党言之,中共作为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纲领和远大理想,将共产党员不准信仰宗教规定为党的政治纪律.  相似文献   

15.
本支除前言和结束语外,共分六节。作者在前言中谈到:人类历史的剧烈变动有了新的特点,因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随之而有所改变。在革命地改造世界的洪流中,社会主义革命的规律本身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第一节中说什么:现代资本主义已经“以多少不同的面貌出现”。科学技术的革命以及受它制约的生产增长的速度和生产社会化的规模,必然要求经济关系体系的改变。即使是垄断资产阶级也不会对历史舞台上发生的事件袖手旁观。资本主义体系用“计划化”、“国家调节”、“整体化”、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和劳动者执行局部“让步政策”,给以前的殖民地提供经济“援助”等办法来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增长的速度。采用上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形式,使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产品增长率大大提高。世界革命过程的发展以及在它影响下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发生的变化,“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主义革命酝酿和展开的新形式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作者在第二节中谈到:工人阶级不用等待革命形势的尖锐的形态,就能够不断扩大进攻垄断资本家的政权的基地,“一步一步地迫使他们退出关键性的经济阵地和政治阵地”。不言而喻,在这个渐进过程中,“全部政权转移给工人阶级的质变的时刻不可避免地会到来”。第三节写道:在现代的条件下,革命和改良的关系问题具有很大的现实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民主改革的纲领包括:主导的生产部门的民主国有化、群众对这些部门的活动的监督、工人阶级参与对经济的管理、深刻的农业改造、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民主化和经济军事化的肃清。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深刻的民主改良获得革命的性质”。“改良和革命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相对和灵活”。第四节谈所谓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政治力量,说什么:“共产党人和社会党人采取一致行动的做法,乃是工人运动走向团结一致的现实道路”,并说共产党不是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整个过程的“唯一的领导党”。作者在第五节中说:在俄国革命中,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意味着以苏维埃来全部代替过去存在于国家机构中的制度。但是,即使在那个时候,在由一种制度过渡到另一种制度的情况下,“也有一定的继承性”。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的历史性胜利,“增大了人民民主国家的工人阶级逐渐从质上改造旧国家机器的许多环节的可能性”, 在第六节中,作者说:在许多已摆脱殖民压迫的国家里,共产党的力量还很弱,有的国家还没有共产党,民族解放革命是由急进的小资产阶级代表来领导的。这种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政权能够担负起某些无产阶级专政固有的职能。随着革命的社会经济改造的实现,民族民主能够有希望转变为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已解放的国家的革命民主主义政党能够进一步转变成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活动的劳动者的党,转变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党。  相似文献   

16.
刘佳 《现代哲学》2020,(1):41-48
工会是资本主义现代性范畴,标志工人阶级集体行动进入到"自为"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所目睹的工会组织,是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体制下,工人阶级有组织地同资本斗争的共同体形式;但是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工会必然出现内卷化、贵族化问题,使其倒退为狭隘的经济利益社团。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情境中对工会的政治形态、职能形态、文化形态和制度形态进行系统再造,领导工人阶级革命建国,使工人阶级上升为国家领导阶级,工会进入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工会再造"是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的源头活水,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7.
政治的正当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在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关于政治正当性的解释范式,主要经历了从政治正当性的伦理学解释范式、政治正当性的社会学解释范式,到价值与制度安排相统一的正当性解释范式的演化历程.价值与制度安排相统一的政治正当性解释范式,是现代人类社会安排政治生活秩序的文明趋势与方向,其真正确立的根本标志是宪政制度的建立.因此,所谓现代政治文明,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是在现代宪政制度基础上的一整套政治哲学、政治理念、政治文化和制度安排的集成.究政是现代政治正当性的制度创制.  相似文献   

18.
作为伊斯兰文明演进序列中的重要一环,奥斯曼帝国通常被界定为政教合一抑或教俗合一的军事封建帝国,世俗政治与宗教政治的对抗博弈和此消彼长是帝国晚期政治生活的突出特征。近代以来,饱受西方冲击的奥斯曼帝国通过现代化改革和宪政运动以救亡图存,奥斯曼苏丹通过世俗化改革强化中央集权和弱化乌莱玛对教育司法权威的垄断;青年奥斯曼党和青年土耳其党引入西方宪政制度和民族主义理念来弱化君主权威和教界特权,导致宗教政治逐渐让步于世俗政治。晚期奥斯曼帝国世俗政治与宗教政治的博弈促进了现代中东诸国西方式宪政制度的确立,影响了民族主义认同的形成和基于世俗主义的现代化模式的选择,造成了中东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精英与民众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盾 《哲学动态》2006,(11):30-33
阶级理论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马克思认为,在现代社会,只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两个最重要的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抗体现着现代社会的政治结构的本质,这一对抗的结果将是无产阶级通过政治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人类的解放。然而,20世纪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历史发展却使情况变得复杂:资本主义体系并未崩溃,而是通过引入组织化和弹性生产而具有活力;工人阶级战后的政治活动影响较小;社会结构的变化并未趋向日益简化的阶级对立,而是变得越来越不透明,到处都在生成复杂的不稳定的“自发的领域”。面对这些情况,20世纪后期以…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兴起的政治宪法理论在学术对话与学术批评视野中遭遇诸多误解,这与其自身的内部张力及学术建构不足有关.面向中国宪政转型的政治宪政主义进路应坚持八二宪法的成文宪法前提,摈除非常政治的政治宪法理论的影响,侧重从成文宪法内部的转型政治和常规政治的脉络中寻求有关的理论与制度方案.政治宪政主义以“保守自由共和主义”为规范基础,并发展出具体的八项制度原则.只有这些原则得到具体制度的和谐融贯的支撑,某个特定政治共同体的“政治宪法结构”在宪法性质上才构成一种“保守自由共和主义”,且其转型政治或常态政治才可能获得共和主义的健康的滋养,从而使得特定政治共同体的基于宪法的政治生活真正获得理性化与结构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