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菩提一叶     
《佛教文化》1997,(2):6-9
佛问诸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数日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饭食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之间。”佛言:“善哉,子可谓为道者矣!”──《四十二章经》佛教信众最常讲的一句话,便是“了生死”。生死为何了?何谓了?如何了?却不是人人都能讲得明白的。先说生死的距离。佛陀连续问了三次,都是一个问题:“人命在几间?”也就是问从生到死有多远。只有答“呼吸之间”的才得到首肯。这种对生死距离的度量,确实充满了睿智。“三分气在…  相似文献   

2.
宋朝文学家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两个人在杭州同游。东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问佛印禅师:“这是什么山?”佛印答:“这是飞来峰。”苏东坡又问:“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东坡又问:“为什么要静呢?”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后来,两人走到了天竺寺。苏东坡看到寺内的观音菩萨手里拿着念珠,就问佛印:“观音菩萨既然是佛,为什么还要拿着念珠,到底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3.
“溪声尽是广长舌”,苏东坡居士在溪声中能听出“以一音说万法”的佛语,是机敏的悟觉,也是巧妙的联想。其实,佛经中早有这样的警句。例如《无量寿经》中就写到,在无量寿佛说法的地方,有一种“道场树”,由各种宝物构成,“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听到这种声音,众生便可以大彻大悟,成就佛道。  相似文献   

4.
何:陈兵兄,近些年以来,您在佛学领域成就颇丰,不论是以一人之力独纂的《新编佛教辞典》,还是《生与死》、《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等,都颇为引人瞩目。但包括我在内,广大读者对您研究佛学的因缘,却还不甚了了。记得您原来在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室,在宋元明清道教和内丹学研究多所拓荒,调到川大宗教所后才“由道归佛”,成了独树一帜的佛学专家。请您谈谈自己研究佛教的缘起,如何?陈:以佛教研究者的身份与读者见面,在我来说虽然只有十年历史,但就研习佛教而言,我大概算得上国内同年龄段的一代人中起步最早者之一。在童年、少年…  相似文献   

5.
诡辩是种技巧,自然,能玩诡辩的孩子特别聪明。不信,请细细思考以下事例。其一:爸爸对睡懒觉的孩子说:“快点起来,早起好”。儿子问:“为什么早起好?”爸爸回答:“因为小鸟起得早才能捉住小虫。”儿子反驳:“可是,如果小虫不起那么早,不就安全了吗?”爸爸哑然。其二:妈妈对兵兵说:“千万别跟丁丁玩.”兵兵问:“为什么?”妈妈回答:“因为丁丁是个坏孩于。”兵兵问:“那么,我要是听您的话,我就是个好孩子了,是吗?”妈妈点头:“是的。”兵兵又问:“那——是不是大家都应该限好孩子玩?”妈妈点头:“是的。”兵兵;“…  相似文献   

6.
旅途闲话     
甲:以上两期和你对话的都是挺有知识的人,他们想得很多,顾虑也很多。我是一个没上过多少学的人,以前从来没有多少想法,现在看看、听听,反到是有点糊涂了。我想提些问题,又怕你觉得太幼稚……乙:不会的,在佛面前我们都是有惑、有烦恼的人,惑与烦恼是没有高低之分的。甲:那我就放心了。乙:我想先问您一下,您说以前没有多少想法,那时对信佛也没有想法吗?甲:有的,不过很简单。我觉得佛慈悲,能包容我的各种对错。我做善事他会保佑我,给我添福;我做错事他会让我在报应中知错。信了佛我就知道怎么做人了。乙:怎么做呢?甲:不…  相似文献   

7.
佛言祖语     
《法音》1996,(9)
佛言祖语依佛典有三种三宝:一曰性体三宝,二曰圣贤三宝,三曰住持三宝。三宝者,“佛宝”、“佛法宝”、“佛法僧宝”是也。何为住持三宝?依像而见之佛,塔寺是也;依书而传之法,经藏是也;依律而住之僧,丛林是也。而此住持三宝,又依僧宝而住。僧宝清高,佛法兴盛;...  相似文献   

8.
到一家新开业的规模很大的医药超市去买药,我用医疗卡付费,收银员小姐对我说:“先生,您购买的是乙类药,需要自费负担15%,请您再给我五角钱。”以前在别的地方买药从来没遇到过这种情况,我说:“你就不能通融一下,写一样别的药吗?”收银员微笑着回答说:“对不起先生,那违反规定,我们是不允许的。”遭人拒绝,面子上总不大好看,我有些愠怒地说:“那我不在你们这儿买-了。”收银员小姐双手将医疗卡奉还,仍然面带微笑地说:“先生。您走好。”[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无处不在     
某中学邀请我做一场文学讲座。快结束时,安排了一个互动环节。一位女同学问:“清心老师,您发表了那么多文章,灵感都从哪里来?”正欲回答,只听前排一个男同学低声说:“经历呗。”我莞尔一笑,把食指放在嘴唇上,示意大家安静下来。这样过了一分钟,我问:“刚才你们听到什么了?”  相似文献   

10.
润泽心灵     
《五元灯会》曾记载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移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  相似文献   

11.
润泽心灵     
《五元灯会》曾记载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移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  相似文献   

12.
问:法轮功标榜自己是最高佛法,故又名“法轮大法”、“法轮佛法”,那么它与佛教是什么关系?答: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无论是在思想理论上还是外在的形式上,法轮功与佛教都没有什么共同之处,李洪志本人也与佛教没有任何关系。从佛教界来说,法轮功是一种附佛外道和邪教,根本就不是佛法,所谓“最高佛法”也就无从谈起!问:李洪志在其《转法轮》等书中运用了许多我们熟悉的佛教名词概念,那又该怎样理解?答:李洪志不信佛教也不懂佛教,只是剽窃了佛教的一些名词,想利用佛教的影响去蒙骗那些同样不懂佛教的人民群众。问:听您这么说,…  相似文献   

13.
面对突然出现的恶意挑衅,如何反击?请看三个成功的例子。达尔文赴宴时,恰好与一位美貌女子坐在一起。那女子意欲挖苦一下达尔文,就故意问道:“您说人是猴子变的,那么,您也是?”达尔文笑笑:“当然。只不过我是普通猴子变的,而您是长得非常迷人的猴子变的。”有个坏小子意欲攻击身为犹太人的海涅,就故弄玄虚地对海涅说:“我去过一个小岛,那里非常漂亮,只可惜没有犹太人和毛驴”。海涅笑笑:“没关系,下回我们一起去,就什么都有了。”歌德在经过魏玛公园的一条小径时,侣好碰到一个政敌,那政敌意欲表面四摄,就改意趾高气扬他…  相似文献   

14.
我一生从事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及宗教史的教学与研究。喜与学生谈天,谈起历史(包括宗教史)来,师生恍如做愉快的旅游,聊到兴起处,同学往往笑言:“教授,您是一位很出色的导游,多么希望您能是一个兼职的‘传道士’呀!我讲授宗教史坚持叙述、评论尽量客观,避免片面。学生听得十分入神。曾有学生怯生生地问:“老师你信教吗?”我反问:“你说呢?”我说:“我讲授世界三大宗教,还讲过中国道教,日本神道教。在我头脑里的神明太多了,你说我信哪个才好?”其实,我研究宗教史,越研究越不信宗教,因为我对宗教的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小幽默一束     
反对吸烟同事甲:“你妻子反对你在家里吸烟吗?”同事乙:“反对,她反对我在任何地方抽烟,她说两个人抽烟比一个人抽烟费钱得多。” 初次见识一位年轻女士从浴盆里出来,正要去拿毛由,突然她发现一个正在工作的刷窗工人看见了她。她吓得浑身瘫软,怔怔地望着那人。“您怎么了,太太?”那人问:“难道您从来没有见过刷窗工吗?” 带 路一个美国人飞到耶路撒冷后想去看一看哭墙,可他不知道这墙的名字到底叫什么。于是,他对出租车司机说:“请把我带到你们犹太人哭泣、叫喊并且把头往墙上撞的地方。”司机把他带到了税务局的高楼前…  相似文献   

16.
京华托钵记     
早饭时,在北京的精舍,我告诉侍者通师和小韩,他们今天放假.可于城内任意游玩。“那您中饭呢?”通师问。“我自己到大街上去化!”“啊?!”他们又惊讶又兴奋。做饭的李居士听到直乐:“师父,我让我儿子远远跟着你。”她笑说。  相似文献   

17.
果园里,一棵小树仰头望着旁侧的一棵开花树,好奇地问:“阿姨,阿姨,那只讨厌的鸟为啥老是要从您的身上取走花瓣呢?它是什么鸟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北京晚报》载有一则幽默:一牧师问一黑人领袖:“先生有志于黑人解放,非洲黑人多,何不去非洲?”黑人领袖反问:“阁下有志于灵魂解放,地狱里灵魂多。何不下地狱?”牧师哑口无言。这里黑人领袖运用的就是归谬论证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暴露对方的荒谬之处,并且富有幽默感,讽刺意味强,古人们早已运用得驾轻就熟了。南朝文学理论家刘滚,笃志好学,长于佛理,关于他,曾有“程是燃触”的故事。一道学家说:“天不生什尼,万古如长夜。”刘验据此讲“怪得庆皇以上人,尽燃烛而行。”他根据渔家的说法推出结论,既然什尼出生以前万古都…  相似文献   

19.
在香港八十年代的一次选美竞赛中,为了测试参赛小姐思维应变能力,司设问参赛的杨小姐一个问题:“假如您要在下面两个人中选择一个作为您的终身伴侣,您会选择谁呢?他们一个是肖如:,一个是希特勒。”杨小姐稍作犹豫然后回答:”(特勒”。台下观众顿时骚动起来,纷纷提问:“你为什么会选择希特勒呢‘!”杨小姐回答:“如果我嫁给了希特勒,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肯定就不会发生了。”顿时,台上台下一片雷鸣般的掌声。杨小姐的回答真可谓是妙答。究其妙之所在,是杨小姐头脑中采用了假设型思维方式。假设型思维是假设在某种情况下有某种…  相似文献   

20.
一代高僧正果法师净因在海外读书多年,方知华侨中信佛者颇多,回国探亲时,他们常常向我询问同样一个问题:“国内佛教界中,谁是当今的高僧?我们想去亲近。”起初以为这很容易回答,便向他们推荐了一些法师。华侨们听后评论说:“其中有些法师我们早就知道,知名度确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