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分析当代世界基本矛盾和时代特征的方法论问题。2.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与现时代。当代全人类利益、民族利益和阶级利益之间关系的特点。3.生产的国际关系、国际分工、国际交往、国际竞争与各民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技术革命兴起和在发展中国家扩展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反边缘化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林飞 《学海》2004,(5):39-46
传统的世界体系理论认为 ,国际经济秩序是由劳动分工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不同国家或地区分别承担中心、半边缘与边缘的经济角色。这种理论将发展中国家的边缘地位合理化 ,并且没有回答发展中国家怎样改变自身边缘地位的问题。反边缘论认为 ,面对发达国家发动的经济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只有主动、合理地参与经济全球化 ,才能避免进一步被边缘化 ,并且可能改变本身的边缘地位。中国改革开放与发展的实践有力地印证了这一理论。目前 ,中国面临经济全球化加速的趋势 ,不应恐惧与抗拒经济全球化 ,而要走出“鲁格曼误区” ,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 ,坚持和平崛起 ,减少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要代价 ,有效地控制未来社会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企业求利行为的伦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谋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动力 ,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企业自身长远发展 ,是否有利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 ,是衡量和判断企业求利行为是否合乎道德的根本标准。正确处理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是当前企业道德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刘挺 《学海》2004,(6):65-69
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在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起点的不平等造成了结果的不平等,其直接的表现就是南北之间、发达国家社会内部、发展中国家社会内部的贫富差距在不断加剧。全球范围内愈发明显的强资本、弱劳工格局造成了一种“全球化的富人和区域化的穷人”现象,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由此引发。对此,在全球范围内促成一种新的劳资妥协的形成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组织发展实验室是一种新的组织发展手段和人事训练方法,尤其是它的实验室训练与实际组织行为改变相结合的指导原则确立了自己在组织发展中的地位。本文详细地讨论了组织发展实验室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建立实验室的具体方法。人们只要观察管理者一段时间,就会发现他们的行为会随时间而改变。然而,有计划的行为改变则是更为困难的。许多组织和管理发展计划正是要促成这种有计划的行为改变,从而全面改进组织效益。组织发展实验室(简称 ODL)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发展手段和人事训练方法已证明比传统方法更为优越。ODL 不仅试图改变个人的行为,而且也力图改变组织的气氛。它的建立是以 George A.Kolley 的人格构思心理学和 Julian B.Rotter 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的。这些理论的假设包括:①人们采取他们自认为是最有利的行为方式;②任何情景下行为的发生与以下三个方面相关:A、个人对行为被奖励的期望;B、奖励对个人的价值;C、行为模式的可得性。这两个理论都表明,人们对“当前”情景越了解就越可能产生有效的行为。本文将讨论 ODL 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方法,并希望有助于人们把行为改变原理应用到实际管理情景中。  相似文献   

6.
一气候变化、正义与未来世代无论我们可以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都将改变跨时间与空间的利益与负担分配。因此,我们可以预见,气候变化不仅增加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而  相似文献   

7.
论道德权利     
在道德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一种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关系。道德义务的实质,即是社会和他人对个体的行为要求。但是,由于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可能只是单向的义务关系,因此,有社会和他人对个人的行为要求,也必然有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行为要求,这种行为要求,属于道德范围的,便是道德权利。道德权利的客观基础便是社会和他人对个人利益应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关注的共同话题 ,但是 ,如何发展的问题世界各国远没有达成共识 ,人们为不协调的经济增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伦理代价、社会伦理代价以及主体伦理代价是对这种代价问题的伦理学反思。它的研究旨在告诫世界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要借鉴和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 ,充分利用和发挥发达国家不可能具备的“迟发展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心理需要及其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生长发育最快、心理变化最显著、思想最活跃的阶段。对中学生心理需要的研究,将有利于我们认识和掌握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其行为规律,也是我们探索更适应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思想教育方法的基础。能否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需要并做出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将直接影响他们心理的发育、性格的成熟、思想的进步和能力的发展,也将影响和改变他们的行为发展方向。需要是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是人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危机中的利益问题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景枫  焦君红 《道德与文明》2002,(4):43-45,58
当前的生态环境危机 ,主要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造成的。利益冲突是当代生态环境危机的实质 ,是人们的经济利益冲突在自然领域的反映。它表现了人们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民族和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但是无论哪种利益 ,在这个问题上进行善恶评价的标准只有一个 ,这就是社会整体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11.
健康公平--概念、影响因素与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健康不平等和不公平一直是卫生改革与发展所关注的重点,并已经成为了国际卫生政策的主要方向.在国家之间健康不平等和不公平也存在不同的理解.发达国家主要集中在产生疾病和导致死亡率差异的社会经济阶层的形成机制,将健康不平等作为疾病病原学的一个函数,关键措施是加强初级卫生保健;在中低收入国家,人们却趋向于通过提供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2.
曾建平的新著《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于2007年1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首次对环境正义中的主要问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环境正义做了探索性、建设性的研究。全书分五部分:第一章介绍全书框架和主要观点;第二章反思和批判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创新性和局限性;第三章从伦理学角度探究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的主要矛盾———贫困与环境、人口与环境、贸易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第四章分析和论证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的实现形式;第五章阐述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和我国环境伦理研究状况。作者…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人权的环境权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权与发展权一样,都是在冷战趋于缓和的时期提出来的;作为新型的权利诉求,它们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发展与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比较好地把保护环境与促进发展联系在一起:“可持续发展”不单纯看“物”的增长业绩,而强调以人为中心,在协调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中充分实现人权。这也正是所有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价值取向,这些内容在对环境权的解读过程中不断得到了印证。一、环境权的提出伴随着战后国际格局的改变,战争与动荡的喧嚣日益褪去,而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世界范围的资源稀缺却对人类自身的安…  相似文献   

14.
历史的进步是带来道德的高涨、发展抑或堕落?这一直是理论界长期探讨的一个课题。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这个老问题又提到了理论思维面前。近年来对此展开了热烈的争鸣,提出了如下几种观点。 1 冲突统一论认为,历史进步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为什么对立?因为对历史发展(社会发展)的历史评价与对行为善恶的道德评价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评价体系。在推进历史发展的交互作用的合力中,生产力是最根本的动力,所以衡量社会进步的状况通常以生产力水平作为根本尺度。而人们的道德观念是建立在自身利益的基础上的,因此,评价道德进步与否的出发点则是人们的利益。历史评价本质上是事  相似文献   

15.
社会悖论起源于如何利用公共资源的研究,而后,又进一步发展为专门研究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矛盾的社会问题。所谓人类面临的两难困境,就是这种社会悖论。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多生育的愿望、利用与开发资源的动机、抛弃废物的行为,增加军备的冲动等都是理智的,但是它们却使群体甚至整个人类遭受了损害,最终也损害了个体本身。为什么个体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采取损害群体的共同利益,并最终也损害个体本身利益的行为呢?这正是社会悖论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悖论的类型、特征、性质、产  相似文献   

16.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他们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情感不断丰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儿童品德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国外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实验研究始于60年代末,近年来倾向于多因素的实验研究.国内有关此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探索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更为罕见.  相似文献   

17.
国际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王维一、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过去的几年中,国际直接投资发展很快,成为将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的重要机制。由于全球环境的不断变化,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也发生了变化。所有这些引起了人们对一些问题的关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跨国公司的...  相似文献   

18.
"美德""文雅"与"荣誉"是18世纪英国三种重要的伦理话语,它们在18世纪英国的同时存在以及围绕它们所展开的论争,部分反映了当时的英国作家们对商业社会发展带来的道德冲击所做出的回应,但即便最热切的现代社会的辩护者也没有毫无保留地拥抱一个完全由利益所支配的世界,相反,他们试图寻找与这个时代更契合的伦理原则。文雅话语的兴起,既反映了强调禁欲、献身和自我克制的传统美德观念在这一时代所遭遇的危机,也表明了人们关切的重心已由政治和宗教生活转向了日常的社会交往,文雅成为规范人际交往的新的社会风尚。而围绕荣誉所展开的持续论争并没有使利益战胜荣誉,相反,无论荣誉原则的批判者还是辩护者都仍然肯定荣誉作为人之高尚行为的动力。休谟和斯密通过重塑美德概念来消弭美德与文雅、荣誉之间的紧张,但他们的这种重塑事实上使美德完全建立在文雅和荣誉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9.
人是道德的主体肖雪慧道德起源于人类对良好生活原则的探寻,并以规范的形式把有利于个体和类的保存发展的行为确立下来。它既应为人们满足起码的生存需要提供必要的社会准则,又应为人们满足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提供导向和行为方式。因此,道德在本质上是产生并服务于人的需要的工具。道德的工具本质揭示了人作为道德的主体与道德之间的基本关系:道德是为人而存在,不是人为道德而存在。然而,在道德实际运行中,它的工具本质常常被忘却,出现道德由工具变为目的,人由道德主体变为被道德役使的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一切文化规范起作用的特点往往是要由工具上升为目的方可更好地实现其作用。道德必须具有它的神圣性,使人们把它作为值得追求的事,道德规范的作用才由于具备自律的基础而得到保证。不过,这个原因还是潜在的。只有当它与某些社会原因结合在一起时,潜在的原因才会转化为现实。比如,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各社会集团的利益斗争导致社会形成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对峙格局。统治集团的道德作为在全社会占支配地位的道德,一方面或多或少包含一些体现人类社会生活共同要求的因素,但另一方面,这种道德的核心内容却是直接从他们的特殊利益中引伸出来的。因而道德在本质上就成  相似文献   

20.
在国际政治研究中,将现实主义与人们对道德规范的挚爱在一切领域都协调一致是一道难题。作者在探究现实主义学派的两位开创者修昔底德和马基雅维里的思想后发现,他们对涉及国际现实主义与道德怀疑主义、特别是与国内政治之间关系的见解极为关切。通过考察他们关于国际现实主义、社会体制的起源以及公正与非道德必然性之间联系的所有研究成果,作者得出如下结论:马基雅维里认为,国际现实主义仅是更普通的道德怀疑主义的一部分;而修昔底德则试图解决国际现实主义的要求与国内道义之间是否存在悲剧性的紧张状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