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当代着名教育心理学家D.P.奥苏贝尔曾提出意义学习的两个内在条件分别是,学习者有同化新材料的认知结构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前者涉及教学中的认知因素,与学生对新学习材料的可接受性有关,后者则涉及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与学生对新学习材料的乐接受性有关。但奥苏贝尔本人也仅提出教材内容的认知处理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而未提出影响学生学习心向的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策略,这其实也反映了现时教学心理学在教材内容处理上重知轻情的倾向。鉴此,本文从情感维度上提出教材内容处理的超出预期策略,以冀与认知策略一起共同优化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环节,并阐明超出预期策略的内涵、机制、作用和实践运用。  相似文献   

2.
依据奥苏贝尔学习动机驱力理论,将学习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维度进行研究,。本文通过自编《小学生学习动机问卷调查表》,对临沂市梨杭小学3-6年级,4个年级237名城市学生进行调查,试图对年级、性别与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分析及其处理策略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卢家楣 《心理科学》2000,23(1):42-47
人们对教材的教学心理学分析研究相对较少,仅有的也多囿于认知维度。奥苏贝尔在其意义学习理论框架下研究了教材的意义性及其学习条件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处理教材内容的先行组织者策略,然其研究仍属认知维度。其实,教材也是构成教学中情感现象的一个重要源点,对其进行情感性分析研究,将有助于从情感维度系统优化教学。故本文对教材内容进行较系统的情感分析,归纳为蕴涵显性、隐性、悟性和中性情感因素的四大类,并在教学实验  相似文献   

4.
陈华 《美与时代》2005,(12):71-72
参照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并结合教师、学生、作品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有助于探讨情感因素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布鲁纳和奥苏伯尔同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们都重视教育和学习问题,并各自提出了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但在对待学习问题上,各自又有着一套理论和方法。布鲁纳主张发现学习,认为通过自己的发现活动,既可使学生求得知识,不易忘记,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奥苏伯尔则倡导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认为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经济、有效的首要疗法。这两种理论看起来是极不相同的,但要仔细研究两者的学说后,就会发现二者并非是完全对立的,而有许多地方是相同的或相似的。本文试图就二者的学习理论的异同作一比较,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6.
教学心理学情感维度上的一种教材处理策略——心理匹配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卢家楣 《心理科学》1998,21(6):506-510
在教学心理学领域中,人们往往习惯于从认知维度探索教材的优化处理策略,缺乏情感维度上的相应研究。奥苏贝尔虽提出意义学习的两个内在先决条件:一是学习者有同化新材料的认知结构;二是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但他本人也仅从影响学生认知结构的角度,提出教材的认知处理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而未从影响学生心向的角度.提出教材的情感处理策略。鉴此,本文从情感维度上提出教材处理的心理匹配策略.以冀与认知策略一起共同优化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环节,并阐明心理匹配策略的内涵、机制、作用和种类。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种类繁多。但大多数教科书在体系与内容方面都存在不少难题。许多教育心理学家公开批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体系不严,与儿童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邻近学科重复;教育心理学缺乏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它的基本学习理论不能贯串全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影响学习过程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不深,揭露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不多。然而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  相似文献   

8.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较为完善的教学理论。该研究运用自然实验的方法对该理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际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策略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与保持效果,而且它对学习的帮助主要是通过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图式理论与阅读过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般认为,德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Bartlett)在1932年提出来的关于图式的概念是和现今所使用的图式这一概念相近的。不过,从理论的渊源上来看,我们还可以把关于图式问题的研究追溯得更早一些,因为格式塔心理学与图式理论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格式塔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完形”,也就是形、式样或者结构。所以,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就是心理的组织结构问题,而研究心理的结构问题正是图式理论的重要特点。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论对于美国的心理学有着很大的影响。从他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思想与图式理论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奥苏伯尔本人是否认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10.
论认知结构——系统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理学界对于现代认知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出发点——“认知结构”概念的理解极为混乱。有的人认为认知结构是“认知地图”(托尔曼);有的人认为认知结构是“知识经验及其结构”(布鲁纳,奥苏伯尔);有的人则认为它是“过去经验的组织”(刘范);还有的人认为它既是“知识经验及其结构”,又是“认识世界的一般方式”(索里‘特尔福德);更有的则只使用认知结构概念,而不愿给它下个明确的定义,这类人的代表就是皮亚杰。尽管心理学家们根据自己的观点对个体的认知结构作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谁也没有对认知结构作过系统的分析,因此,当运用那些研究成果去说明个体的认知结构时,往往给人以支离破碎的感觉,使人弄不清认知结构到底是什么。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对认知结构作一次初浅的系统的分析,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