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們对“回汉通婚”問題的看法一向就各有不同。有的人同意;有的人反对;也有的人是既同意也反对的“一喜一忧”的态度,认为汉族姑娘嫁进来是“一喜”;回族姑娘嫁出去是“一忧”。这說明这个問題不仅是个老問題,而且也是一个非常实际的問题。我们虽然对民族問題是个門外汉;不过,既然是討論,我们也不防把自己粗淺的見識談出。回汉通婚問题是个老問題了,不仅現在有,解放  相似文献   

2.
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认为五志,即"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变化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明确了情志的产生以五脏之精气为物质基础.当五脏发生虚实盛衰变化时,往往对外界某种刺激极为敏感,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活动,而有情志异常的相应表现.<素问·宣明五气篇>云:"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马莳注释日"此言五脏既虚,故精气并之,则志不能禁也".<灵书·本神>中又有"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也是脏腑功能失常导致情志异常.以上<内经>的论述,既强调五志分属于五脏,又强调脏腑的病理变化因气血虚实等不同,五志不拘泥于五脏,心在志为喜,气虚则悲;肝在志为怒,气虚则恐,精气并则忧.同时,随着现代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及心身医学的发展,近年来心身医学对多发病、常见病的心理、情绪改变等也有初步研究,并取得一定结果[1].为探讨中医脏腑疾病与情志异常的关系,我们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不同脏腑疾病的患者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3.
服饰与情绪     
每一个人都有心理烦恼,情绪不佳的时候,如果能够学会运用服饰调节自己的情绪,那将帮助你尽快摆脱心绪烦乱的窘境,恢复理智的、愉快的生活。 情绪欠佳又称为情绪低潮,是一种使人心烦、消沉的心境,对个人心理状态有不良影响。中国有句古话:“喜者见之而喜,忧者见之而忧”,说的就是积极的心境能使人精神振奋,朝气蓬勃,有助于学习和工作。消极的心境则使人萎靡不振,心烦意乱,感到人生枯燥无味,甚至迁怒于其他不相关的人或事,既不利于工作学习,也不利于身体健康,甚至还会影响家  相似文献   

4.
正诸葛亮在《戒子书》中有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明志,可使人去品味人生、领略人生、顿悟人生;宁静致远,让人心静如水,胸襟开阔,潜心修炼,达到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何为"情"?由阴阳二气相互感应,不通过人为的加工而自然生成,从本性生出来的喜、怒、哀、乐,就叫做情。中医将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七情调摄得当,人则心身康泰;若七情太过,则成为致病之源。所以,历来养生学家都极为重视情志养生。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思想,为历代养生学家所推崇。晋代医家葛洪说得好:"心内  相似文献   

5.
正世间之事是无常的,人生自然有起有落。对任何人来说,可能都会碰上"总也不顺利的阶段"。比如本来觉得应该有好事来临,结果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糟糕的事情,喜与忧的瞬间转换,让人心里难以接受。诸如此类的事件,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接连发生。当人处于旋涡中,当然不会好受,但也不要担心。因此无论如何,什么状况都不可能持续一生。  相似文献   

6.
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认为五志,即“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变化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明确了情志的产生以五脏之精气为物质基础。当五脏发生虚实盛衰变化时,往往对外界某种刺激极为敏感,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活动,而有情志异常的相应表现。《素问·宣明五气篇》云:“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马莳注释…  相似文献   

7.
神仆的忧患     
任何工作都存在成绩与缺点二个方面,或者说,喜与忧二个方面。由于有些人爱听“喜”而不爱听“忧”,就有人报喜不报忧。其实报喜不报忧容易使人陶醉于眼前的成绩,得意自满,沾沾自喜,而停滞不前。忧患意识在于促使人们不但看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它的负面;看到兴旺背后的荒凉,光明背后的黑暗,美所掩盖的丑,以及“属灵”外套包装下的属肉体、属血气、属情欲等等的东西;在于提醒人们正视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隐患,知所注意防范,设法化解,而不是掩饰、回避。所以报忧足以起苦口良药、逆耳忠言的作用,有  相似文献   

8.
《天风》2020,(4)
正读书是一个人生命的沉淀,是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读书的好处自然不言而喻!我国古人以读书分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有人视读书为功成名就、出人头地的方式,于是有了这样的吟诵:"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也有人视读书为高山流水觅知音,淡泊了名利,只为实现鸿鹄之志。细细想来,不以物喜又不以己悲的读书之人,岂能不忧国忧民忧天下?读书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烙印。现代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通感与逻辑     
古人作诗,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以感情的逻辑来代替生活的逻辑。运用“通感”这一修辞手法,说出事实上绝对不会有之事,却能抒写极为深刻的感情。由于感情是真切的,因而这些事实上不会有的事在艺术语言里却变成合理的、真实的了。所谓通感,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如果不理解通感的妙用,好些佳篇绝句就会被误以  相似文献   

10.
誉与毁     
正誉、毁与人,有当与不当。誉、毁之名,若不副实,则誉、毁不当,沦为妄誉、妄毁。反之,若誉、毁恰当,则"民不至枉道以求誉",也不至枉道以散毁。誉、毁有施、受之分。就施誉施毁之人而言,能不徇情徇私逐时而誉而毁,则必为直道之人。若徇情徇私逐时而誉而毁,则誉、毁不纯。盖因施誉施毁者皆以求利己。就受誉受毁之人而言,"闻誉而喜必妄誉人,闻毁而怒必妄毁人。不苟喜怒,斯不妄毁誉"。因此,闻誉而未必喜,闻毁而未必怒,始能明辨誉、毁,不为誉、毁所累。  相似文献   

11.
正秦末,有个儒生叔孙通,服侍过项王。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攻入彭城,叔孙通投靠了汉王。叔孙通投靠时,跟随他的儒生弟子有一百多人,相信他,依靠他。在汉王需要人的时候,他一个都不推荐,专门推荐那些盗伙中的强徒。弟子们都不满意,有的埋怨道:"服侍先生几年,跟随汉王,原本打算谋些事儿干,却不推荐我们,一味推荐那些大强  相似文献   

12.
一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话虽然有些夸大,但的确很有道理。祖国医学有“情绪失调,累及五脏”之说:“怒则伤肝,喜则伤心,思则伤脾,忧则伤肺,恐则伤肾”。(《黄帝内经·素向》)有很多事实,证明祖国医学的科学论断。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3.
编读往来     
保鹏教友: 您在《一喜一忧一疑》的来函中,问道:明崇祯皇帝敬重天主,宫中有114人奉教,当时中国教友已有13000多人。但不幸,由于政治衰败,李自成攻入京城,崇祯皇帝自溢于煤山。此事令人由喜而忧,不知上智天主为什么不降福他和他的皇朝呢?应怎样看待天主的深刻旨意才对?就此问题,我们请全国“一会一团”的李辉神父谈谈,并愿与广大读者分享。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根据我们查阅有关史料显示,明崇祯皇帝并未授洗加入天主教。保鹏教友: 您好!关于您谈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的问题,供您参考。 首先,我们要明白天主的看法不…  相似文献   

14.
丰华 《思维与智慧》2007,(13):41-41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处境如何,是否如意,对于人的心理状态、身体健康和生存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 “境”是一个有边缘的三维空间,是你工作生活的地方。“境”表面上限制了你的活动,但也可以看成是为你提供了一个表演的舞台,你可以在这个舞台上演出有声有色的节目。人生在世,有妻子兄弟姐妹朋友同事,则必然就会有忧喜哀乐生死离别。这也是一种“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正梅贻琦是天津南开学堂的第一批学生,也是首批清华招考的留美公费生。其同学徐君陶回忆,当时发榜时,前来看榜的学生都纷纷挤向红榜,急切地寻找自己的名字,继而或喜或悲,再相互以各自流露出的表情找"同道中人"。唯独年少的梅贻琦别具一格,他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站在一旁看榜,脸上不喜不忧,别人完全看不出他是否被录取。  相似文献   

16.
惭愧     
人有七情六欲,一般情况下,七情是指"喜、怒、哀、惧、爱、恶、欲",但这七情显然包括不了人类所有情感。钱钟书给杨绛的《干校六记》写序言,里面就提到,古来经典上相传的"七情"里都没有列上"惭愧"。他认为惭愧是该被淘汰而不是被培养的感情,"在日益紧张的近代社会生活里,这种心理状态看来不但无用,而且是很不利的,不感觉到它也  相似文献   

17.
"多病则与学道者宜,多难则与学禅者宜",苏辙却因有"喜汝因病悟,或免终身著"的示疾而病的禅学思想。"示疾而病"的苏辙以维摩自喻,在深层意义上,是他借维摩诘而表现其忧以天下、以乐天下的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18.
真实感情的描绘一直是艺术家所推崇的主题.在艺术中反映感情的艺术家很多,这里,在现实生活中分析美国人的爱情观,对艺术大师作品中的真实情感进行解析,证实了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来源于真实生活,表现并强化它是对生活的积累和沉淀.  相似文献   

19.
与人为善     
正"与人为善"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相似文献   

20.
<内经>除体现出中华文化某些特有的思维特点,也有大量现代科学常用的基本方法,如直接观察并加以归纳.<内经>对有关情志的认识,归纳出一些基本的理论:人的情绪是人体正常功能的常态;对情志分类,主要按良性情绪和不良情绪来归类;情志致病的规律主要是"喜脏不节则伤脏"和"喜脏伤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