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督教普世主义及其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从教会论而非救赎论的层面来讨论基督教普世主义,目的是探讨普世主义教会观产生的源头、发展线索以及在实践中的矛盾表现。本文认为从教会教义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圣经教训内容本身两方面来看,普世主义教会观直接秉承罗马普世主义思想文化资源;论述了古代和中世纪教会普世主义的矛盾发展及其引发教会分裂的历史过程,认为难以解决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制定教会教义与确立教会权威这两个问题上;探讨了普世主义在20世纪取得突飞猛进的原因,并简略讨论了普世主义在中国新教教会中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蔡建伟 《天风》2023,(2):25-26
<正>《利马礼仪》是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的产物,它的出现是要把普世教会的合一理念寓于崇拜礼仪之中,借着共融祭礼让普世教会拆毁藩篱,打破宗派的围墙,在圣礼中走向合一。建基于普世教会合一的初衷,围绕着互相接纳、彼此相爱的圣经明训,《利马礼仪》最大限度地吸纳各宗派原有的崇拜传统与要素,融汇成四叠框架的崇拜程序,与普世教会绝大部分主流宗派的崇拜结构认同,分简化版和原初版,以适应教会不同场合、不同主题以及不同节期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亚非拉美原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基督教会,为使基督教教义、教规、礼仪和神学等与本国的文化和传统相结合的运动,称为本色教会运动。 教会是天主的基督奥迹在每个地方教会中的历史性体现,普世教会不过是各地方教会的共融体。新约中的教会是多种多  相似文献   

4.
我们翻开梵二大公会议文献,详细阅读,就会发现王个目标:适应时代、教制改革、合一运动(普世教会),这三个目标中,前两个都与适应社会有关。在耶稣传播福音时,就做到了与社会相适应,他来是为了拯救普世,教会就是他拯救普世的圣事和工具。就大公性而言,因为他的使命和性质,是不受文化、政治、经济体制的限制。《教会牧职宪章》中说:“教会的使命和性质是传播福音,分施救恩。”教会就应适应社会和人民的需要。在宗徒时代,保禄宗徒就是我们适应社会的典范,在《格林多前书》第九章第十九至二十二节说:‘俄原是自由的,不属于任何…  相似文献   

5.
2009年初,我应邀参加了二十一世纪普世运动续行委员会会议.来自全世界基督教各个不同传统的教会代表就二十一世纪基督教普世运动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也令我对新世纪的普世运动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教会是基督的身体,也是圣灵的殿.她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并靠他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成为神藉着圣灵居住的所在(参弗2:20-22).基督的身体只有一个,圣灵的殿也只有一个,所以教会应当是一个合一的教会,这种合一根植并建立在三位一体的上帝的奥妙关系之上.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圣职"的定义、圣职人员的身份和作用、历史教会中的教会圣职秩序等角度出发,探讨了《圣经》中圣职的概念及普世教会运动中圣职的神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介绍了团契教会论在普世教会运动中的神学地位、以及对它的基本定义和神学理解。团契教会论既是一种新的教会论的理论尝试,又是一个教会在探索自身本性和使命过程中的具体实践,更是一个推动教会向前发展的远象。本文的目的在于指出团契教会论也能给联合中的中国后宗派教会带来一些建设性的思考。在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团契教会论不仅可以建立对教会的本性和共同信仰生活的一种共识性理解,也能为中国教会担当社会责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天风》2005,(2):56-56
全球各地基督教会机构全力投入南亚救援工作综合外电报道:南亚海啸发生后,各国教会及基督教机构立即展开救援行动。印度多间教会实时筹集220万美元,以救助受海啸影响的灾民。浸信会世界救援部(Baptist World Aid)、香港基督教协进会的资源分享与教会见证委员会也透过斯里兰卡、印尼、印度和泰国等国家的教会联合组织,分别拨出专款赈济受影响的灾民。目前多国的基督教救援机构亦已到达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等地展开救援工作。普世教会协会总干事科比亚博士表示,这次灾难提醒我们要留意温室效应引致气候剧变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关于教会合一,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所达成的一个共识是,教会的一性是在三一上帝的爱中以基督为基础,而不是以任何历史或文化的因素为基础。实际上,在新约圣经中,地方教会的差异性并不损害教会的合一。相反,具有独特性的不同地方的教会同有神的呼召,并在不同的文化与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教会的合一是多样性的合一,而不是统一。根据《天主教教理》所说:"教会在其起源上是唯一的,'这个奥迹的至高典范就是父子圣神一个天主于三位之中'。教会在其创立者方面而言是唯一的,'降生成人的圣  相似文献   

10.
海外信息     
(天美社讯)接替若望保禄二世出任教宗的本笃十六世,在领导全球天主教徒时,要面对着教会管治、福传策略和司铎牧职等多方面的挑战。根据教会枢机近年来的讲话,教会内的会议,天美社归纳出新教宗需要面对的一些挑战:(一)教会管治与集体领导——近年举行的主教及枢机会议,多有讨论到普世教会和地方教会间的关系。很明显,有些主教期望改善教廷各部门对他们的对待。他们要求地方教会在某些事情上有更多的参与,如推选主教及草拟教廷文件,他们也期望当局处事更具弹性,例如在礼仪翻译的工作上。另一些主教认为,应尽速改革世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00,(11)
普世教会领袖对宗教界世界和平峰会的评价 最近德国著名的神学家、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总干事雷泽尔博士评论了在纽约举行的宗教领袖千年和平大会。  相似文献   

12.
基督复活了     
中东地区的基督信徒们在相遇时,有一句特别的问候语。第一个人说:"基督复活了!"。另外一个人则回答说:"这是真的!主基督真的复活了!"。这句问候语表达了我们基督信徒坚定的信仰理念。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是因为基督复活了。今天普世教会无论哪一个地方都在举行同样的一个礼仪--庆祝基督的复活。  相似文献   

13.
《天风》2003,(11)
普世教会领袖呼吁全球经贸发展须根植于灵性、道德与伦理 据信义宗联盟消息:世界贸易组织(WTO)今年9月第五届坎昆部长会议(Ministerial Meeting)期间,世界主要的普世教会组织领袖于9月10日聚集在瑞士日内瓦,针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议题举行研讨会。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总干事雷泽尔(Konrad Raiser)、世界信义宗联盟(LWF)总干事诺可(Ishmael Noko)、世界归正教会联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普世教会关于教会本质探究的教义规范出发,从教义学层面追溯了古公教会对《尼西亚信经》所界定的教会本质的四个属性,即,统一性、神圣性、大公性和使徒性的理解和诠释,探究了教会教义之权威性体现:教会信仰,公会议与四大信经。  相似文献   

15.
天主教的年历从将临节开始,约在11月下旬结束。因此11月是教会年历的末月。11月末或12月初,是圣教会年历的序幕。故圣教会,定11月为炼灵月。11月1日为诸圣瞻礼,首先普世教会,为在天堂上的圣人圣女们举行庆祝。因为他们都是天主的忠臣爱女,他们在世上尊守了天主的诫命,善尽本分,光荣了天主。如今在天上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一些尚未被宗教学术界注意的资料,描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上海地方政府和各教会的关系,勾勒了变化的趋势。上海地方政府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几个教会的政策比外埠宽容,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各国、各地、各教力量汇集上海,促使上海宗教的地位在近、现代得到较大提高。文章还分析了上海实行宽容政策的原因、上海地方政府与教会关系演变的历史给今人的启示和教训  相似文献   

17.
《天风》2003,(11):78-78
<正> 普世教会领袖呼吁全球经贸发展须根植于灵性、道德与伦理 据信义宗联盟消息:世界贸易组织(WTO)今年9月第五届坎昆部长会议(Ministerial Meeting)期间,世界主要的普世教会组织领袖于9月10日聚集在瑞士日内瓦,针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议题举行研讨会。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总干事雷泽尔(Konrad Raiser)、世界信义宗联盟(LWF)总干事诺可(Ishmael Noko)、世界归正教会联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08,(4):4-7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根据圣经的教导,继承教会历史传统,参照普世教会生活中的基本内容,结合中国教会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章。  相似文献   

19.
普世教会从2012年10月11日至2013年11月24日基督普世君王节定为"信德年",邀请基督徒更深一步地反省我们的信德,加强我们的信德,重振我们的信德。信德是我们信仰的基础,诚如福音中人们问耶稣:"我们该做什么,才算做天主的事业呢?"耶稣回答说:"天主要你们所做的事业,就是要你们信从他所派遣来的。"(若6:28-29)为了回应普世教会的邀请,也偕同普世教会一起善度信德年,  相似文献   

20.
海外消息     
《天风》2017,(8)
<正>世基联总干事指出普世运动与宗教改革的关联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WCC)总干事奥拉夫·费斯克·维特博士(Rev,Dr Olav Fykse Tveit),2017年6月18日在瑞士教会纪念宗教改革500周年活动中致辞。他围绕"上帝的国在乎公义、和平及圣灵中的喜乐"(参罗14 17),指出宗教改革的核心是重新发现基督福音是爱与恩典的福音,揭示福音是拯救世人的福音。而今天教会的普世运动正是爱与恩典的运动,将教会从过去的偏见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