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以土地换保障”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以土地换保障”是指这样一种制度创新 :农民在转让出承包土地或被征用土地的情况下 ,应当得到经济补偿 ,并用经济补偿为其建立社会保险。本文讨论了“以土地换保障”的理论和法规依据 :土地自身有产出 ;土地有保障职能 ;对农民转让承包土地进行经济补偿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利的实现方式 ;对被征地农民进行安置补偿是我国土地法的原则之一。本文还阐述了“以土地换保障”对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征地中的社会问题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并设计了四种“以土地换保障”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评估——以江苏省海安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制度规定,包括资金来源、办理程序、就诊规定、补偿办法、组织机构以及基金监督,并在制度的框架内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行了评析,通过对152名农民的问卷调查,了解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评价,对农民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吸引和排斥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权利保障问题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海坤 《学海》2006,10(4):9-15
保障农民权利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目标的关键,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条款内容的自然延伸。文章对我国农民权利保障存在严重缺陷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农民权利问题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对策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制度规定,包括资金来源、办理程序、就诊规定、补偿办法、组织机构以及基金监督,并在制度的框架内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行了评析,通过对152名农民的问卷调查,了解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评价,对农民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吸引和排斥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是多角色参与、协同配合的系统行为,是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面对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乡镇政权机构应实现乡镇党委与乡镇政府功能归并,逐步发展"乡镇中心功能区",实现乡村政治发展与农民真正富裕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一项社会支持的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传锋 《心理科学》2005,28(1):201-203,200
本研究以我国东、西部439户被征地农民家庭的主要劳力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支持。结果发现:被征地农民所获得的总的社会支持水平与城市居民投有显著差异,但在社会支持的某些维度上具有明显差异;我国东部地区被征地农民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显著高于西部地区;人口统计因素(如年龄、受教育水平等)和社会心理因素(如征地前的职业、征地后的经济来源等)对被征地农民社会支持的不同方面具有不同影响。研究认为,征地部门需要重视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安置或职业培训、以提高被征地农民的社会支持水平。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被征地农民的社会支持水平。  相似文献   

7.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卞敏 《学海》2006,(4):5-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事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性的战略决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道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党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农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民道德建设,一是要明确农民道德建设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二是应了解农民的道德现状,为构建农民道德建设体系奠定实践基础;三是构建农民道德体系需要农民自身、在农村工作的党员和干部、社会各界人士、政府等各方力量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而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农民自有投资捉襟见肘,资本短缺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难题,理顺农村金融信贷是最重要的途径。为此,浏阳市政府与银行联合探索发挥道德力的信用作用解决农民金融信贷困难的路径,如核发"四位一体"评级授信农户贷款证、形式性的发展农屋抵押贷款、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  相似文献   

10.
以东、西部被征地新居民为对象,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着重考察了被征地新居民对土地被征用的情绪反应、行为变化和需求状况。结果发现:大多数被征地新居民都为土地被征用而担心生计问题;在土地被征用后,只有个别被征地新居民(不到6.4%)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满意度有所提高,但比较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被征地新居民的情形要好得多;绝大多数被征地新居民虽然迫切希望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但尚无如何帮助他们的具体建议、也无自身如何努力的具体方向。研究认为,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被征地新居民的再社会化培训和教育。  相似文献   

11.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我国新医改"保基本"的重要举措之一。描述了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覆盖情况以及各省基本药物增补情况,总结了基本药物制度在目录增补、招标采购和经济补偿等方面形成的政策实践,同时,指出了基本药物制度存在目录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财政补偿不到位、基本药物供给不足、居民接受性较低等问题,并提出了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目录要适当扩大、完善补偿机制、保障基本药物质量以及强化政策宣传等政策建议,以促进基层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可持续发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我国新医改"保基本"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2.
顾海  王川 《学海》2011,(2):206-20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补偿标准及受益情况是制度的核心所在,直接关系到参合农民的切身利益以及制度本身的发展完善。在东中西部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所设定的补偿标准中,东部海门市最为苛刻;但是在实际发生的受益情况中,东部海门市却又是最为优厚。可以看到,在制度设定的补偿标准与实际发生的受益情况之间出现了逆向发展的区域差异化现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非均衡、省际差异化的报销药物目录、区域差异化的筹资结构和财政补贴机制是造成这一特殊现象的重要原因。为此,必须增强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能力,均衡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强化中西部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以促进参合农民更为公平地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权益,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相似文献   

13.
乡村景观原型是乡村社会主体集体记忆的重要表征。把握乡村景观的原型特征,对构建以人地和谐、卫生美好、生态宜居的环境为目标的新农村景观建设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新农村景观建设在制度管理、主体诉求、设计实施等多层面具有一定特殊性,文章以无锡前寺舍村景观环境整治设计为例,探索新农村环境建设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土地能承载农民的社会保障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克庆 《学海》2004,(5):57-61
关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 ,目前形势下中国农村的土地可以承担农民的社会保障。我们认为土地承载的是一种满足农民生活必需的自我保障 ,而不是社会保障。农民的社会保障应该由国家 (政府 )来承载 ,而非农民自己。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 ,要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制度 ,改革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计划 ,真正将农民的社会保障建成国民待遇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5.
社会管理创新的本质是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扩大民主参与、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和基本实现路径.扩大民主参与以协商民主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民主管理为施政方式,以规范有序为基本原则,以理性自律为行动保障,以协商沟通为实现机制,以程序规范为制度前提.当前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民主参与,应当着力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将公民参政议政和民主参与纳入法治轨道,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议事法》.  相似文献   

16.
以在三级医院住院的参合农民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住院补偿与疾病经济负担,为制定卫生政策提供参考。以住院天数、患者年龄、自付费用为分组指标,通过组间比较分析发现,参合农民在三级医院住院,新农合补偿水平低,农民就医负担重,新农合和大病保险制度不同程度地降低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中年群体健康风险比较严重,老年群体疾病负担比较重。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将农民工纳入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健康教育降低疾病发生率;新农合和医疗救助等保障政策向老年人倾斜,将年龄纳入补偿政策,防止老年贫困。  相似文献   

17.
魏小强 《学海》2011,(5):53-57
与社会发展转型对人的要求相适应,当代农民法律意识发展的目标,就是使农民成为具有现代法律意识的公民。本文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以有关法律意识的内容结构理论为依据,以当代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为起点,在比较分析既有关于农民法律意识发展路径的基础上,认为在解决当代农民法律意识发展的问题时,坚持建构和习得相结合的路径,是合乎我国社会实际和农民需求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5,(5):168-173
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共"三农"战略是实现其国家建设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农"战略主题随着国家建设使命的转换而调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农"战略主题是农民,以服从于政权建设,农民主体性有限提升;建国后前三十年,"三农"战略主题是农业,以服从工业建设,农民主体性缺位;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农"战略主题逐渐从农业转向农村,以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农民主体性起伏不定。在当下城镇化的强势话语下,新农村建设有沦为"表达现实"之虞。理想的"三农"战略规划应当是体现新农民主体性的交往行为。  相似文献   

19.
唐凯麟 《伦理学研究》2007,(2):F0003-F0003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推动农村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全面地提高农民的素质,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这里,如何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角度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加强对农民及其子女的家庭美德的宣传教育也是不客忽视的重要任务。陈为同志撰写的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农民家庭美德教育研究》一书对此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探究,是研究农民家庭美德教育的一部好书。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广大农民群众能否拥有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话语权直接影响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进程和结果."以农民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是执政党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针,与之相适应的农村话语权体系应是政府话语与农民群众民主话语衡平型话语体系,但长期以来广大农民群众几乎没有话语权,处于一种集体"失语"状态,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对农村建设和发展拥有强势话语,或曰"话语霸权",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