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团体辅导对提高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干预效果。方法:采取团体辅导的方法对大连理工大学的30名大学生进行干预,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研究的实验设计,使用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和青少年同一性危机量表进行测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被试训练前后各项目、总分得分差异。结果:团体辅导后,实验组被试干预后自我同一性地位均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改变,多于63%的成员的同一性定位呈现了提升趋势,自我同一性危机的七个维度,经深入研究,团体辅导对时间透视、自我意识、角色尝试、自我确信及了解、价值定向五个维度能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对照组心理健康状态前后测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团体辅导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水平。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生涯成熟状况及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各高校受到极大关注,但辅导成效甚微,缺少实证研究、缺乏针对性是其深入拓展的障碍.本研究采用自编的<生涯成熟度量表>,测查大学生生涯成熟特点及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生涯发展的总体水平不是很高;受性别、年级、父母期望、兼职经验等因素影响;不同自我同一性地位大学生的生涯成熟状况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彭贤  朱丽霞 《心理科学》2011,34(3):723-726
摘要:目的 探讨团体沙盘游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规划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研究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选取16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团体沙盘游戏辅导,对照组无干预。结果 团体沙盘游戏促进大学生了解自我、提升自信心、明确生涯目标、增强生涯决策能力。结论 团体沙盘游戏可以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有效方法和工具得以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团体辅导对降低学业拖延,提升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效果。方法对10名大学生进行6次团体心理辅导,采用学业拖延量表和学业自我效能问卷进行前后测,并对团体成员填写自编的自我评估表。结果经过团体辅导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学业拖延和学业自我效能感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实验组在前后测上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但对照组在前后测上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团体辅导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减少学业拖延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生涯发展是现代社会中青少年的一项重要发展任务,且能有效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本文对自我同一性和生涯发展的概念及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梳理了近几年来有关的相关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测量的标准化问卷,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呈波浪式的发展趋势,二年级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最好,并且在人际领域和意识领域的发展形态略不同。(2)相比男生,女生更容易形成同一性前闭状态,并且更容易在人际领域处于同一性混乱状态。文科学生较理科学生更多处于同一性前闭状态。(3)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获得和自我同一性混乱状态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7.
采用自我同一性地位测定量表与自编中国大学生存在焦虑量表,以730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中国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存在焦虑关系。结果发现:(1)自我同一性中现在投入、将来投入愿望维度与存在焦虑显著正相关,过去危机与存在焦虑无显著相关。(2)不同类型的自我同一性地位大学生存在焦虑差异显著,其中自我同一性扩散型大学生的存在焦虑最高,自我同一性早闭型大学生存在焦虑最低。(3)自我同一性中过去危机、现在投入和将来投入愿望都能对存在焦虑产生显著预测力,但现在投入的负向预测力最为明显。相对于存在焦虑其他维度,自我同一性各因子对无意义与空虚焦虑的预测力最大。  相似文献   

8.
从网络同一性实验与自我同一性间关系的分歧出发,提出相应的理论模型,考察网络社交倾向的调节作用及强迫性网络使用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网络同一性实验量表、自我同一性实验问卷以及强迫性网络使用量表对275名大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1)网络社交倾向对网络同一性实验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对于线下社交倾向的大学生,网络同一性实验对自我同一性有消极预测作用;但对于线上社交倾向的大学生,中等程度的网络同一性实验会积极预测自我同一性的发展;(2)强迫性网络使用在网络同一性实验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总之,网络同一性实验整体上不利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但若把握好"度"也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采用马锡亚的《自我同一性量表》对360名杭州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水平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杭州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水平较高,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的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其职业自我同一性和价值观自我同一性同步发展。研究结合大学生身心特征和社会现状,进一步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进行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并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发展特点。方法:从湖南某大学随机抽取320名大学生,采用王树青等人修订的EOM-EIS-II量表作为测量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工具。结果:(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性别、独生和非独生、城乡的差异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独生非独生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的一些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而来自城市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之间不存在差异;(2)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同一性状态得分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总体获得、总体延缓、总体早闭、意识早闭、人际早闭、人际延缓和人际获得7个维度上差异显著。结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修订的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同一性风格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1233名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考察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发展特点以及父母教养权威性、同一性风格和自我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从初中到高中,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状态表现出前进的发展趋势,高中和大学阶段处于四种同一性状态的人数比例不存在明显差异;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多地处于同一性获得状态;父母教养权威性既对同一性状态有直接预测作用,又以同一性风格为中介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课程干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课程干预对提高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效果,对120名大学生进行了10次共25小时的辅导,使用择业自我效能感(CDMSE)和职业选择态度(VDI)问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了前后测量。结果表明:(1)课程干预后,实验组被试的择业自我效能感和择业态度有显著性提高。对照组被试的前后测没有显著性差异;(2)使用协方差分析控制前测影响后,实验组被试的择业自我效能感和择业态度显著高于对照组;(3)课程干预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自我同一性与情绪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独立学院的24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运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结果:(1)男、女生之间在同一性发展的过程、时间和同一性状态方面存在差异(2)自我同一性不同的状态与情绪弹性之间呈现相关关系。结论:独立学院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情绪弹性的相关关系之间存在性别差异;自我同一性不同的状态与情绪弹性之间的相关关系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536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考察了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亲子依恋、因果取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良好的亲子依恋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形成,使大学生更可能处于同一性获得状态,避免同一性扩散。除直接影响外,亲子依恋以因果取向中的自主取向和非个人取向为中介对同一性状态产生重要的间接影响,从而揭示了亲子依恋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挥影响的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人际适应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同一性测试量表》及《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对280名高师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大学生的同一性地位主要分布在同一性扩散—积极的延缓的中间地位(D-M地位)(2)人际适应量表总平均分为3.52,人际适应性总体上呈正向趋势;(3)大学生人际适应与自我同一性显著正相关。结论自我同一性形成的越好,人际适应也就越好,同时人际适应能力的增强对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也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时间管理倾向与网络成瘾之间的相关,分析前两者是否能够显著地影响和预测后者。方法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当前在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时间管理倾向、网络成瘾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自我同一性三个维度与网络成瘾均成显著负相关(p<0.01);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得分及总分与网络成瘾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自我同一性中的三个维度和时间管理倾向三个维度及总分均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通过分层回归分析发现,自我同一性对网络成瘾的影响是受时间管理倾向的中介作用。结论自我同一性与时间管理倾向对网络成瘾有一定的预测力,而且自我同一性会通过时间管理间接影响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探讨了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人格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不同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不同的人格特征相联系,呈现不同的人格特征,四种自我同一性状态在每一人格维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在成熟、高级的自我同一性和低级的自我同一性之间人格特征的差异更大。研究进一步证明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大学生发展追求的核心主题,它标志着人格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弓思源  胥兴春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2):1769-1776
Erikson将自我同一性看作是终生发展的过程并把18~25岁作为发展的关键时期, Arnett根据后现代社会的现实环境将这一阶段命名为“始成年期”。始成年期自我同一性对情感、工作、世界观等自我同一性发展领域的关注度相对青少年期更广泛与深入, 发展任务的繁杂使始成年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更具波动性, 并随着个体逐渐成熟而更多处于同一性的高级状态。后现代社会属性是始成年期自我同一性问题的根本, 原生家庭持续影响始成年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同时学校与工作单位这样的社会机构构成近端环境直接作用于始成年期自我同一性, 自主性在始成年期个体与其家庭及所处社会机构的交互作用中对自我同一性起到关键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536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大五"人格、因果取向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五"人格和因果取向均是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重要预测因素,能在较大程度上解释大学生所处自我同一性状态(特别是同一性获得状态和扩散状态)上的差异;(2)因果取向在"大五"人格对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影响中起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情绪稳定性量表和陈淑惠中文网络成瘾量表,旨在探索情绪稳定性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及自我同一性的中介作用。结论如下:(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网络成瘾、情绪稳定性与网络成瘾、自我同一性与情绪稳定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2)自我同一性在情绪稳定性与网络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