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登伟 《中国道教》2011,(1):31-34,50
《三住铭》为唐施肩吾(780-861)①所作。施肩吾,睦州分水(今属浙江)人,元和十年(815,一说十五年)进士,长庆(821-824)后隐洪洲(江西南昌)西山修道,暮年返回分水招贤乡(一说莫知所终)②。其所作《三住铭》,论气神形之旨,而为养生之用。  相似文献   

2.
施肩吾     
(生卒年不详) 唐代道士,字希圣,号栖真子,世称华阳真人。睦州(今浙江桐庐)人,有诗名。唐穆宗元和十五年(820)进士,不待除授即东归。诗人张籍称其为“烟霞客”,“新得科名到处闲”。长庆(821—824)中隐于洪州(今江西南昌)之西山学仙,尝贻徐凝书云:“仆虽幸忝成名,自知命薄,遂栖心玄门,养性林壑,赖仙圣扶持,虽年迫  相似文献   

3.
黄公元 《佛学研究》2004,(1):200-206
白居易一生诗情不减,佛缘弥深。白居易学佛,无宗派分别之见,禅教净兼学并修,与各宗高僧均有密切交往。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他由中书舍人外放杭州刺史三年,留下了辉煌的篇章。本文对白居易在杭州创作的与佛教有关的诗篇作品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这些作品永远感染着虔诚奉佛的僧俗四众,启迪着到杭州旅游观光的男女老少,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清凉国师澄观郑森澄观,俗姓夏候,字大休。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关于他的生卒年有六说:一、《宋高僧传》卷五说,他卒于元和年间,春秋七十余岁;二、《佛祖纲目》说,他卒于开成三年(838),享年一百二十岁;三、《释氏稽古略》卷三说,始见他于则天万岁通天...  相似文献   

5.
鲁仲连,又称鲁连,战国时期齐国(今山东)人。他是齐国稷下学宫后期的著名先生,大约活动于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前250年。《汉书·艺文志》在儒家著录中有《鲁仲连子》十四篇,今不传。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和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都辑有佚文。司马迁的《史记》有他的列传。鲁仲连的故事,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在他身上表现出我国古代知识分子不少可贵品质。  相似文献   

6.
《法音》1986,(5)
广东潮阳县灵山护国禅寺是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它位于潮阳县西铜盂区界内的小北山麓,唐贞元七年(791),由高僧大颠倡建。历史悠久,文物丰富,自然环境十分幽雅。寺后有座保护完好的开山祖大颠和尚墓塔。据明朝隆庆《潮阳县志》记载:大颠和尚“长庆四年(824)一日告辞大众而逝,年九十有三……墓塔在灵山寺左(因历史兴废、寺院改建、塔今处寺后)。至唐末有发其窣堵而葺之者,骨髀尽化,惟舌根尚存如生,复瘗  相似文献   

7.
范缜字子真,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的宋(公元420—478年)、齐(479—501年)、梁(502—556年)三朝之间,系南阳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他约生于公元450年,约死于515年。他的著述颇不少,但绝大部分早已失传。现仅存有《神灭论》(《梁书》本传及《弘明》九》和《答曹思文难神灭论》(《弘明》九)等五篇论著,计共三千七百余字,均收录在严可均《全梁文》卷四五。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此称他为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白居易原籍太原,后迁下卦(今陕西渭南县),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尊儒业,祖、父皆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由于战乱,他11 岁就被迫避难越中,常常是“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常索米丐衣于邻郡邑”。贫困的生活,使少年白居易切身体会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这对他后来走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之路起了重要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白居易自说:“予栖心释梵,浪迹老…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诗歌数量最多的一个,他曾把自己的诗歌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闲适诗是其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他在《与元九书》中写道:“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淡而词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表明他自己对于时人并不重视的闲适诗十分珍视。白居易“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诗歌琴酒乐其志。”他受这三种思潮影响都很深。白居易自称“予栖心释梵,浪迹老庄”,他师傅是中唐禅宗高僧佛光如满和尚,曾于香山“结香火社”。白…  相似文献   

10.
镇澄(1547—1617)是明代五台山狮子窝的高僧,俗姓李,字月川,别号空印,金台宛平桑峪(今属北京市)人。十五岁上出家于西山广应寺(今北京市西),引公度为沙弥。三年后,登坛受戒,成为僧人,开始了他一生的和尚生涯。万历三年(1575年),贤首高僧一江澧、西峰深、守庵中诸大师在京都讲解《华严》、《唯识》、《金刚》诸经,镇澄和尚即席听讲,认真学习,仔细研究佛教义理。七年寒窗,终于参究性相宗旨,通达华严妙理。但他学而不厌,又从小山、笑岩研习禅学。  相似文献   

11.
李荣,号任真子,蜀中高道,是唐代初年著名的道教理论家。根据《全唐诗》和《绵阳县志》的记载,他为四川绵州(今绵阳)人。关于李荣生平的详细情况,因史料阏如,今已无法考证得知。但从现存的唐代道教与佛教的一些有关资料中,如明修《道藏》与《大藏经》的《唐高僧传》、《集古今佛道论衡》中,仍可检寻到他的部份行踪,使我们今天对于  相似文献   

12.
玄奘(600~664)法师,洛阳缑氏县(今偃师县)人。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下简称《慈恩传》)和《续高僧传·玄奘传》载,他俗姓陈名祎,出身于儒学世家,幼年跟父亲学《孝经》等儒家典籍,“备通经典”,“爱古尚贤”,养成了良好的品德。父亲去世后,二兄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长捷法师。玄奘十一岁那年,便随长捷入寺受学《法华经》、《维摩经》等。“年十三,依兄长捷出家于洛”(《塔铭》)。  相似文献   

13.
葛洪(283~363),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是东晋著名的道教学者和医学家。在道教历史上,葛洪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对后代影响很大。关于养生的论述,主要收存于《抱朴子内篇》(这是他最重要的道教著作),另外还散见于《抱朴子养生论》、《肘后备急方》等著作中。  相似文献   

14.
包兆会 《天风》2017,(6):54-55
正李问渔(184-1911),江苏川沙(今属上海浦东新区)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生。他创立了综合性报纸《益闻录》,留下《圣母传》、《宗徒大事录》、《福女玛加利大传》等所译40余种,所著18种,所编《徐文定公集》、《墨井集》等数种。他是晚清从事西学传播的天主教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他精通英、法、拉丁语,获神哲学博士学位,为耶稣会再次来中国后首批华人晋铎者;他又号称"担任外国教会报刊主编的第一人",也是中国第一  相似文献   

15.
刘智,字介廉,号一斋,江苏上元县(今南京市)人。约生于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死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他是我国清初的回族著名学者。幼年随父(伊斯兰教著名经师刘汉英)问学,即“好泛览群书”,先后学习阿拉伯文、波斯文和伊斯兰教教义,并攻读儒、佛、道经典及西方自然科学书籍。他的著作有数百卷之多,主要有《天方典礼》、《天方性理》、《天方至圣实录年谱》等。  相似文献   

16.
张商英为北宋大臣,身历三朝,为徽宗时期丞相。他信奉佛教,喜欢禅宗,曾致力宣扬五台山的灵异感应,对五台山佛教的发展起过一定作用,是一位维护佛教利益的丞相。坎坷的仕途生涯张商英(1043—1121),字天觉,蜀州新津(今四川新津)人。“长身伟然,姿采如峙玉”(《宋史》卷351《张商英传》),魁梧标致,一表人材。“负气俶傥,豪视一世”(同上)。卓异豪爽,洒脱不拘,不甘居于人下,有强烈的权势欲。张商英警敏强记,胆识过人,辩才无碍,当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中进士第后,调任达州通川(今四川达县)主薄。时值渝州(今四川重庆市区)蛮人起义。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生于汉文帝元年(前179年),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据苏舆《董子年表》),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人。他少年时治《公羊春秋》,与公孙弘同学于胡母生。汉景帝元年(前156年)与胡母生一起立为博士。他授徒著书,十分用功,有“三年不窥园”之说(《汉书·董仲舒传》)。曾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被任命为江都  相似文献   

18.
裴休(797—870),字公美,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生于河内济源县(今河南省济源县),为唐代御史中丞裴肃次子。从小廉约节俭,志操坚正。童龀之时,与兄弟俦、俅学于济源别墅。他刻苦好学,“经年不出墅门,昼讲经籍,夜课诗赋”(《旧唐书》卷177《裴休传》),如饥似渴地学习诸子之学。一日,虞人赠给他们兄弟三人一块鹿脯,兄弟俦、俅烹之,请他同食。他曰: 我等穷生,菜食不充,今日食肉,翌日何继?无宜改馔。(同上) 裴休从小就不茹荤血,生活艰朴。长庆年间 (831—824),裴休以儒业及第。大和二年(828年),又应贤良方正,为甲科之首。以后历任右补阙、史馆撰修、户部侍郎、兵部侍郎、诸道盐铁转运使、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宰相)、宣武节度使、吏部尚书、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观察使、风翔尹、风翔陇州节度使等职。裴“休性宽惠,为官不尚皦察,而吏民畏服。善为文,长于书翰,自成笔法”(同上)。其著作有:  相似文献   

19.
《稷下赋》出自《温公文集·卷四十三》,作者司马光(1019年—1086年),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宝元进士,历任仁宗、真宗、神宗、哲宗四朝,为相一年。仁宗时,初任地方官,后为京官。王安石行新法,他与安石政见不一。他所著《资治通鉴》凡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取材除十七史外,尚有野史、文集等二百余种。全书年经事纬,史实系统而完备,确可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取得鉴戒。诗文有《司马文正公集》。  相似文献   

20.
太虚法师(1889~1947),俗姓吕,名淦森,出家后,法名唯心,字太虚,浙江崇德(今并桐乡)人。幼年父母俱亡,家贫体弱。少年时,当过百货店学徒。因随外祖母往九华、普陀诸山进香,对佛教发起信心。1904年十六岁,从苏州平望小九华寺奘年和尚出家,是年冬,从天童寺寄禅和尚受具足戒后,即至宁波三官堂依歧昌法师座下,专门攻读《楞严》、《法华》及《四教义》等经论。十九岁,由圆瑛法师介绍亲送慈谿县汶溪西方寺阅览大藏。读《般若经》,豁然开悟,他一生佛学深造,肇基于此。时值有清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