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菩萨戒在辽代的流行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峰,成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普遍受持的戒律。辽代菩萨戒主要流行《发菩提心戒》,该戒本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共有五个版本,现仅存房山石经辽刻《发菩提心戒》。从内容上看,《发菩提心戒》与唐代密教高僧不空撰《受菩提心戒仪》关系密切,是对《受菩提心戒仪》进行密教化改造后形成。辽代皇帝热衷于受菩萨戒,辽道宗御制《发菩提心戒本》颁行全国,规范授戒仪轨。辽代各宗菩萨戒师纷纷开坛传戒,促成菩萨戒在整个辽代的兴盛。  相似文献   

2.
王孺童 《法音》2006,(9):51-51
《优婆塞戒经》和《梵网经》为在家佛教徒学习大乘佛教行为规范所必读的两部重要经典。《优婆塞戒经》:七卷,为北凉昙无谶译,亦名《优婆塞戒本》。该经是佛陀为善生长者所说大乘优婆塞戒的经典。全经内容分为集会、发菩提心、悲、解脱等二十八品,说明菩萨之发心、立愿、修学、持戒、精进、禅定、智慧等。其中,《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为本经的重心。在该品中,除了提出在家菩萨应受的五戒外,更提出六重、二十八失意等大乘独有的戒条。所谓“六重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虚说、不邪淫、不说四众过、不酤酒;“二十八失意”,即包括不供养师长、…  相似文献   

3.
慈悲是中国佛教的根本精神,也是菩萨戒的制戒宗旨。菩萨戒又称三聚净戒,包含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三重内容,意在止恶、修善、度众生,均未离开拔众生苦、与众生乐的本质,故而彰显了佛教的慈悲精神。菩萨戒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戒律,以戒为名是将佛教的慈悲精神以戒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制度的强制性保障慈悲精神的践行。《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戒,以"孝名为戒"和慈悲精神贯通全文,处处强调"孝顺心"、"慈悲心",使《梵网经》脱颖而出,成为菩萨戒根本经典,也使梵网菩萨戒成为菩萨戒四大体系中最流行的一系。  相似文献   

4.
戒体指受戒者纳受戒法于心中而生防非止恶的精神功能,在性质上有色法、心法及非色非心法之区分。戒体论完成于中国佛教律宗,南山律宗道宣以戒体诸义作为其判教的依据,归戒体为唯识学中的“种子”。在对种子戒体的形成、所依、功用等论述中,道宣阐述了其独具特色的“摄小归大”律学思想,以种子戒体作为会通小乘戒律与大乘思想的根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乘佛教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菩萨戒,作为菩萨戒的重要部分的发愿,尤其是显教的四弘誓愿与密教的五大愿作为现今僧俗两界公认的正式发愿方式为人所熟知,从印度就有的誓愿在传入中国之后不断发展,直至《菩萨本业经》提出了法华四句与四圣谛相结合的四弘誓,奠定了中国佛教誓愿的基本形态。之后,四弘誓为天台宗、禅宗所重视,将本宗的哲学概念与四弘誓相糅合而成现有的四弘誓愿,而汉语语境下的这一系列概念的糅合与确立的构建过程其实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四弘誓愿的衍生句——五大愿和四誓愿更是在传入日本之后,成为日本佛教最正式的发愿方式,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佛教戒律发展史上,律宗实际创始人道宣以"四分通大乘"确立了大小乘戒律的地位,形成声闻戒为主体、菩萨戒为补充,两者并行流传的历史传统。但自道宣之后,不少律宗高僧在弘扬《四分律》的同时兼弘菩萨戒,尝试对大小乘戒律进行融合,唐朝鉴真、宋朝元照、辽代法均、明清时期的读体见月等人都是典型代表,他们既继承了道宣弘扬《四分律》的传统,又从不同的时代背景出发,从理论阐释和实践奉行中促进声闻戒和菩萨戒的融合。三坛大戒制度创立,将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置于同坛同期授受,标志着大小乘戒律最终走向融合,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7.
受戒是佛教为出家的僧尼或在家的教徒传授戒法的一种必要仪式.将受戒仪式依序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所谓的受戒文.历代的大藏经中没有流传下此类经典,学界对受戒仪程的研究则主要依据其所收录的戒仪与戒经类佛经,比如<出家人受菩萨戒法>、<佛说八关斋戒经>、<三归五戒正范>等.但是,它们对具体的受戒仪程的记载则远比不上受戒文.  相似文献   

8.
正彭瑞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定价:86元。本书通过对菩萨戒的起源、形成、内容、发展、流传进行系统的考证、梳理、分析,提出了创新性的学术观点,菩萨戒起源于印度大乘佛教,早于小乘戒律传入中国,形成了梵网系、瑜伽系、优婆塞系和密教菩萨戒,以梵网系菩萨戒最为流行,并发展成为与小乘戒律并行流传的戒律体系。本书研究了菩萨戒在中国内地和敦煌地区的流传,菩萨戒向韩国、日本  相似文献   

9.
在佛教戒、定、慧三学的修习体系中,戒被奉为成就之基。僧团的传戒对求戒者而言就是受戒,此传戒受戒的宗教行为是佛教修行者身份认同乃至宗教修持的逻辑起点,因此传戒制度在整个佛教制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正像印度佛教传戒法从佛陀创教时的"善来比丘"法最终演化为具足法、事、人、处的"白四羯磨"传戒法仪一样,伴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中国佛教传戒制度经历了从初传时期声闻戒法的简单授受到宋代于小乘声闻戒法外别受大乘菩萨戒,再到明清时期一期顿受大小乘戒的"三坛大戒"制度演变。这一历史演变与佛教中国化的进程相表里,既是佛教中国化的表征与结果,也是佛教中国化在礼仪制度层面的动力与保障。  相似文献   

10.
《大宝积经·迦叶品》是初期大乘佛教最早系统阐发菩萨伦理、菩萨品德、菩萨修持、菩萨戒律等一系列大乘思想的一部重要经典。本文重点分析、考察了这部经典中涉及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的八处文字,确证《宝积经》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善巧方便思想,而《宝积经》善巧方便思想的核心则是建构般若智慧与善巧方便密切关联的思想义理。其相关论述为我们提供了初期大乘佛教善巧方便思想升格动向的重要佐证,是我们尝试更加全面理解与建构大乘佛教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理论谱系时需要充分重视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学术界对密教哲学的不同认识,尤其以“六大缘起”作为整个密教哲学的核心概念,提出密教哲学主要是讨论菩提心的问题。菩提心是密教哲学的基本论题。并引经据典,论证菩提心思想由大乘经论讲的发菩提心功德和菩提心十二义的概念演变而来,具有本体论的含义。清净、空性,尤其大乐、光明以及明空无二、空乐双运等是是密教哲学特有的概念,道果、大手印、大圆满等法也是表示菩提心思想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金光明经》上接初期大乘,下接大乘晚期,是中期大乘佛教一部代表性的经典。因此,有关《金关明经》思想特质的研究,对于理解和认识大乘思想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为核心,对这部大乘经典的佛教思想展开了独特向度的考察和分析。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则以历史性建构的视角,分别对于四卷本汉译《金光明经》、梵本《金光明经》及隋唐译本《金光明经》的善巧方便概念思想内涵及其理念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的解读和严谨细腻的评述。本文对《金光明经》的研究再一次确凿证明从初期大乘到中后期大乘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的一贯性。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89,(5)
最早的菩萨戒法梵网经,据说是因卢舍那佛为妙海王及其王子千人,受菩萨戒法而来。这是最早的菩萨受戒法。我们人间有此戒本,是由舍那菩萨修行此戒而成佛之后,在莲花胎藏世界之中,为了利乐一切众生的缘故,所以自己把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瑜伽密教的根本经典《金刚顶经》之第一会《真实摄经》三个汉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梳耙并以文字图示的形式展现了金刚界大曼荼罗中三十七尊在位置、名称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合大乘佛教晚期密教思想发展的趋势,深入分析了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菩萨二十四戒"有多种说法,敦煌本《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大方等陀罗尼经》、敦煌本《菩萨二十四戒》残本都涉及"菩萨二十四戒"。虽然同属大乘戒律,但三部经之间的关系却存在诸多疑问,敦煌本《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套用《大方等陀罗尼经》的首尾部分内容和语言模式,添加了内容不同的二十四条戒文,编撰的痕迹非常明显,应属伪托之作。而敦煌本《菩萨二十四戒》残本仅存独特的六戒内容,与《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从其内容分析亦出自中国人之手。敦煌发现的这两部大乘戒经反映了隋唐时期大乘戒律在敦煌地区的发展特点和流传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联系佛教戒律中国化的总体进程探讨梁武帝变革佛教戒律的方式、途径和作用。本文认为梁武帝在秉承中国固有文化精神的前提下,坚持佛教基本信仰,适应僧尼生活的现实需要,借助政治力量,成功推行了僧尼素食的戒律变革,彻底打破了佛教基本戒律不可更改的陈旧观念,为协调佛教戒律与中华礼制的关系开辟了新路。梁武帝综合《地持经》《梵网经》等菩萨戒经典编纂菩萨戒法,重新定位了声闻戒和菩萨戒的关系,运用具有创新性质的菩萨戒来整合佛教所有的理论和实践,通过抬高菩萨戒的地位,进而抬高在家信众在佛教界的地位,为最终建立新的政教关系而努力。  相似文献   

17.
依据中国古代的佛教传统,出家人才是佛教的主人,才是佛经的真正弘传者;在家居士只能是佛教的外护,是佛、法、僧的皈依者与佛法的接受者。因此,中国佛教在历史上一向是由出家人所主持的,居士仅只是配角而已。尽管在大乘经典中,发菩提心的居士,其地位并不在出家声闻之下,可是在以大乘自居的中国佛教僧团里,在家居士永远只有附属性的次要地位。居士不能成为弘法师,不能阅读戒本,身份亦不属于僧团。居士之对出家人,“但应奉事唯谨,一如奴仆之事主人”。  相似文献   

18.
遮戒与性戒是佛教戒律的基本类别,这种区分一般限于声闻戒。与声闻戒相对应的是菩萨戒,可用三聚净戒进行概括。由于菩萨戒可以涵盖声闻戒,所以遮戒与性戒的区分在菩萨戒中也有所表现。在《瑜伽菩萨戒》中,遮戒与性戒是菩萨戒与声闻戒共同涉及的内容。对此,菩萨戒与声闻戒所持有的态度和采用的处理方式,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明显差异。同异并存的情形,表现了菩萨戒的善巧方便,亦即对声闻戒的涵摄与调适:其一,以三聚净戒之律仪戒的形式将声闻戒纳入菩萨戒体系;其二,以(特殊情况下)开许声闻遮戒与性戒的形式充分彰显菩萨戒的圆融立场。前者即涵摄,后者即调适。在佛教戒律学的理论与实践中,这两个方面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进行佛法的日常修学时,准确把握其间的微妙平衡,是清净持守菩萨戒的关键,同时也是正确处理菩萨戒与声闻戒之关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理净 《中国宗教》2022,(2):48-49
《大乘起信论》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所造,现今流行的版本为南朝梁代真谛译。这是以如来藏为中心理论,为发起大乘信根而作的一部大乘佛法概要的论书。《大乘起信论》是中国佛教的根本经典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大乘佛教思想的建立有很大影响。它不仅影响了中国佛教各大宗派的思想发展,而且影响了中国佛教整体思想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戒律东传是唐朝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菩萨戒不仅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还经海上丝绸之路流传至韩国、日本。中日两国僧侣在菩萨戒传入日本的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鉴真东渡缘于弘扬戒律,不仅成功创建日本律宗,成为律宗初祖,还广授菩萨戒,将菩萨戒正式传入日本。最澄入唐求法,回国后创建日本天台宗,一生致力于弘扬菩萨戒,不仅促成大乘戒坛的建立,还明确提出大乘律宗概念,设计出天台宗菩萨戒的师资传承谱系,使菩萨戒在日本得以兴盛,进而改变了日本的戒律传统和佛教发展方向,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