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学者罗德尼.斯达克教授和罗杰尔.芬克教授以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为逻辑起点,从微观的个体宗教行为拓展到中观的宗教组织动力乃至宏观的宗教大市场.详细系统地提出了宗教经济研究范式。宗教经济研究范式批判了传统关于宗教非理性选择的认知.认为宗教行为是建立在回报与代价权衡基础之上的理性选择。宗教经济研究范式带有强烈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其主张用经济学理性假设来衡量、判断宗教理性的观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接《中国宗教》2021年第2期)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实践逻辑实践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对现实问题的理论认识和系统解答,体现了这一理论体系"改造世界"的能力,可以从中国之问和世界之问两个角度来阐释。(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回答了宗教领域的中国之问,即如何处理宗教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关于宗教与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由来已久,宗教学科和宗教人士对宗教经济的研究,远早于经济学及其学者对宗教经济的研究。经济学学者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宗教领域内经济的研究,20世纪中期以来逐渐兴起,宗教经济学概念近年来频繁出现。但是,对于什么是宗教经济、宗教经济学、宗教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等基本问题,缺乏较好的界定和系统研究,宗教经济学理论体系远未形成。本文主要对宗教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宗教经济实体进行实证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宗教经济学是一个相当新的领域,目前的宗教经济学研究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宗教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也就是研究宗教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很多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经济学家,例如哈佛大学的罗伯特·巴罗(Robert Barro)教授就一直研究宗教与长期经济发展的关系;另一类研究集中在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实证方法探讨宗教的发展演变过程。宗教经济学研究的时间跨度很长,研究内容也复杂多样,因此,宗教经济学的研究尚有较多空白等待填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宗教成了冷门中的“热门”,宗教文化研究逐渐呈现繁荣之象。笔者因对宗教文化有亲近之感,常常翻阅此类著书,觉得不乏厚重之作,但此类著作很多是理论阐释晦涩、史实考索冗繁,方法使用随意,所以,对读者来说,要么为历史淹没,要么被理论迷惑;而那些浅显易懂之作,常因为资料支撑的单薄,理论指导的残缺,行文逻辑的失范,实在不足以餍服人心。这里固然有笔者的偏见,但如何掌握好宗教文化研究的学术范式,这的确是宗教文化研究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要钻研“社会主义的宗教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是》杂志2003年第9期,发表了《社会主义的宗教论》一文(署名“秋石”,该课题由国家宗教局党组中心学习组集体研究,叶小文执笔,本刊本期已转载)。为了帮助广大读者加深对“社会主义的宗教论”的理解,本刊特辟“理论求索”专栏,约请叶小文同志以答问形式,就《社会主义的宗教论》一文的由来,“社会主义的宗教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立论基础(包括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和逻辑体系,进行了系统地介绍和阐释,本刊将分期予以发表。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同志通过“理论求索”这个平台,踊跃加入到“社会主义的宗教论”的学习研究中来,进一步推动宗教理论的学习热潮。  相似文献   

7.
<正>如何推动宗教学理论的发展,这是中国宗教学界的共同使命。对此,金泽教授在《宗教学理论新探》(商务印书馆,2022年9月出版,以下简称《新探》)中,展现出了极大的理论担当,给出了极具创新力的回答,为学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特别的启发。《新探》一书共分八章,或可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为第一部分,诠释了信仰作为宗教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部分是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从宗教与哲学的互动关系阐释宗教学理论的坚守与创新,并以宗教现象学为例解析了宗教学理论的构建方法与发展路径。第四至六章为第三部分,探讨了发展中国宗教学理论的两种资源——即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资源和中国历史与现实中的宗教资源。最后两章为第四部分,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寺院以宗教产品(或宗教服务)为寺院经济提供竞争力,其背后独有的精神资本是其发展壮大的动力。文章通过引入和拓展精神资本这一理论概念,以川甘青接合部藏区的阿坝县为研究样本,认为藏传佛教寺院的精神资本基于不同区位和宗教市场规模而形成了不同的交易价格,从而具有高溢价、一般溢价和低溢价的理论分野,寺院向信众提供的宗教产品(或宗教服务)也就存在着不同的交易价格。精神资本不仅对寺院经济本身产生影响,且其背后的宗教文化因素对藏区经济发展也产生着重要影响。最后,通过引入精神资本理论对寺院经济进行学理分析,为未来寺院经济的科学治理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9.
宗教经济理论是研究宗教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之一,是以排他性宗教为对象建构起来的.在运用于非排他性宗教和排他性宗教共存的多元宗教市场时,从适用性和适用度两方面看均存在不足,本文以中国台湾地区的宗教实践为例,阐述宗教经济理论的解释限度,论证修订和拓展宗教经济理论相关命题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宗教市场,对谁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市场论是当前宗教社会学研究中颇为流行的、以经济学供需关系解释宗教现象的一种理论。该学说引入国内后,深得学界某些研究者推崇,被视为一场“哥白尼式革命”。客观地说,宗教市场论从“市场”角度诠释宗教现象,为人们全面、理性认识宗教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然而,谬误离真理只差一步,当前某些学者提出的“开放(中国)宗教市场”论不仅无助于解决中国的“宗教问题”,反而会扰乱中国“宗教市场”,其消极作用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1.
经济人思想:经济伦理学的理论基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是古典经济学宝贵遗产中最重要部分的"经济人"思想,在经历了不断的被批评和被修正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经济人"思想之所以成为经济伦理学的理论基石,在于它实事求地回答了市场体制之下驱动人的行为的动机和经济活动为什么应遵循一定的伦理规则这一根本性问题.因此,经济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必须以"经济人"思想为立论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2.
宗教经济是实践宗教信仰的经济基础和宗教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揭示宗教经济的运行规律是宗教经济学的目的和任务.本文通过对宗教经济的本质属性及其规律性的研究,力图构建宗教经济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明末西方传教士出于抬高西方宗教、传播宗教福音的政治考量,翻译出版了大量的西方科学著作.西方演绎逻辑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在明末被翻译介绍到国内.这其中,尤以利玛窦推动译介的<几何原本>及傅汎际推动译介的<名理探>最为知名.这其中,自然也毫无例外地带有浓厚的为宗教传道先行的色彩.但也在客观上帮助了中国人了解西方演绎逻辑的思想,带动了其后国内学界对挖掘本土以名辩学为基础的中国逻辑史研究的热潮.  相似文献   

14.
正每一段话都属于一定的历史时期……要透彻理解一段话,就是要尽一切可能恢复原来说话时它所具有的价值和用意。(1)——George Steiner在本土语境下研究世界宗教的含义,在某些方面显然意味着任何宗教思想和实践是被阐释、被理解,继而在特殊地点和特殊时间是被再造的。即便是永恒的真理,也要在特定的语言和环境中才能得以揭示。手头的例子如"以阿拉伯语,以便你理解"。(2)此处呈现的本土概念,至少在原则上类似于社会历史学家和社会人类学家有关伊斯兰研究的  相似文献   

15.
正宗教观的转变是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转变的逻辑起点。对恩格斯宗教观的研究指的是就恩格斯本人关于宗教的认识、思想、观点而进行的学术性的理论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关于恩格斯思想的研究,重心主要集中于恩格斯的经济学、哲学思想,尤其是唯物史观的研究,至于恩格斯的宗教思想,则主要是涵括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或者是与马克思宗教观并列论述的,缺乏应有的重视和独立的考察。改革开放以后,这一局面逐渐发生改变。40年来,学界在恩格斯关于宗教的理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16.
《道藏通考》是西方道教学者兼汉学家对中国道藏典籍研究和阐释的成果,这一辩读活动属于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对话,更是两种宗教之间的对话,在基督教的意义系统和中国道教思想传统之间搭建了诸多通道,《道藏通考》注定带有"经文辩读"的基本性质,其中部分道教术语的西化处理体现了异质文化互动中的视域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异质信仰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在劳动价值论争论中, 马克思及其经济思想之所以在现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中被打入冷宫, 据说是由于劳动价值论存在致命的技术缺陷, 不能加以“量化”和“实证”, 不具有实际操作的意义。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这种见解, 包含着严重的理论悖谬。一所谓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价格论转向”, 是指西方经济学在其长期发展中所出现的一种将价值混同为价格、以价格论取代价值论研究的具有主导性的理论倾向和结果。这一转向酝酿于古典经济学,完成于新古典综合者马歇尔, 并为现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所普遍接受和继承。马歇尔是西方主流经济学价格论转向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宗教成了冷门中的"热门",宗教文化研究逐渐呈现繁荣之象.笔者因对宗教文化有亲近之感,常常翻阅此类著书,觉得不乏厚重之作,但此类著作很多是理论阐释晦涩、史实考索冗繁,方法使用随意,所以,对读者来说,要么为历史淹没,要么被理论迷惑;  相似文献   

19.
尽管国家宗教、国教等已成了宗教学中的习用术语,但是,学术界对于国家宗教的研究,一直处于一个较为薄弱的状态。这种薄弱主要体现在理论的滞后,这其中的一个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对“国家宗教”的内涵、外延、功能、结构,更主要的是对其本质特征缺乏明晰的、系统化的理论阐释。在《汉朝的本土宗教与神话》一书中,尽管汉朝国家宗教形成的历史过程与背景是我讨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我并没有对这一概念作系统的梳理与界定,就很难对国家宗教本身作深入的研究。在这种背景下,张荣明先牛的近作《中国的国教》出版了,说这本著作是国家宗教研究中的一大突破,毫不为过  相似文献   

20.
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确定,是这一方向研究的基础。它包含两大基本问题:第一,这是"谁"的关于经济问题的道德理论?第二,是关于什么经济问题的道德理论?本文认为,在西方经济学还从属于神学和道德哲学的时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对象是研究西方哲学家们对经济问题和人的经济行为的伦理判断和道德评价,即研究他们如何以从伦理到经济的认识模式来研究经济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从亚当·斯密创立的古典经济学之后,我们研究的是西方经济学家如何以从经济到伦理的认识模式来研究经济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而从古典到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中,可以得出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关于什么经济问题的道德理论的重要结论,这就是关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方面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