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作者:张小燕,社科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小燕的《梅州香花仪式——及其宗教艺术象征研究》以梅州香花为个案,将宗教艺术视知觉象征系统、宗教与艺术关系,纳入香花超度仪式中,进行具体观察和考量,聚焦宗教艺术象征,即将宗教仪式中具有艺术象征含义的仪式象征物(仪式用具、仪式舞蹈  相似文献   

2.
广东侨乡梅州客家香花仪式是流传于当地民间的一种度拔亡魂的宗教仪式,属于当地民间丧葬仪式中一个重要的宗教仪式部分,具有浓郁的地域民俗文化特征。本文尝试通过梳理梅州香花仪式的研究状况以及对相关问题的反思,让我们对宗教仪式演进的过程及其特点有新的思路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纸扎是一种民俗性很强的宗教美术品,在各地的民间信仰活动中被广泛使用。纸扎制作一般就地取材,运用剪、印、画、糊、塑、扎等传统工艺,在纸质材料上进行视觉形象塑造,产品用于民间信仰习俗各种仪式活动中,用后焚毁,用以表达人们的信仰观和精神寄托。本文以福建贤良港妈祖信俗为主要考察对象,将仪式中所用纸扎作为着眼点,对纸扎在仪式中的空间构建及其象征意义、文化功能进行具体阐释,在理论上对纸扎在地方信仰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探讨,并展现当地民俗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4.
张惠芳  李尧嶷 《世界宗教研究》2022,(3):66-81+129-130
纸扎是一种兼具艺术性和宗教性的民间工艺品,在传统民间信仰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是人神沟通的媒介和社会关系连接的纽带。纸扎是静态呈现的,随着仪式展开而具有流动性。在人与物的互动流转中,纸扎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作用建构神性秩序、关系网络及其意义世界,形塑地方社会,又进一步巩固其生存发展基础。纸扎作为物质文化研究的一个视角,可以成为我们研究宗教的一个新的向度。  相似文献   

5.
以广东梅州客家地区的佛教香花音乐作为研究对象,展示了在人类学田野调查到的佛教音乐实态,分析了这一佛教音乐与五台山佛教的联系,以及佛教香花作为教僧系佛教音乐孑遗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为需要建立完整系统地佛教音乐体系。  相似文献   

6.
民间社会权威历来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一般而言,民间信仰之仪式专家可分为广义的与狭义的两大类,前者以传统儒生为主,同时是民间信仰的总领或组织者;后者则直接是民间信仰仪式的主持人或主祭者。本文试图从固有的研究论著中梳理出民间权威与民间信仰仪式专家的内在关系,重点关注民间信仰三类仪式专家的身份及其神圣性即卡里斯玛的来源,用比较的方法梳理不同仪式专家如礼生、香花和尚、火居道士以及萨满等仪式专家之间的异同,进一步讨论他们与民间社会权威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7.
广东江门教区梁建森主教祝圣仪式,于2011年3月30日在修葺一新的天主教江门教区主教座堂举行。祝圣仪式由广州教区甘俊邱主教主礼,江苏省海门教区沈斌主教、广西教区谭燕全主教、江西教区李稣光主教、湛江教区苏永大主教、梅州教区廖宏清主教及约40位神父共祭,20多位修女,1000多位教友参礼。祝圣仪式严格按照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关于选圣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7月25日上午,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受比丘戒仪式在西藏日喀则历代班禅驻锡地、藏传佛教格鲁派著名寺院扎什伦布寺隆重举行。清晨6时20分,受戒仪式在扎寺拉让日光殿举行,第十一世班禅的经师加羊加措大师和扎寺5位高僧为第十一世班禅举行授戒仪式,19岁的第十一世班禅礼  相似文献   

9.
在道场仪式的解读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超度仪式中淡定的情绪、喧嚣的乐器,在表面繁复的仪式规则背后,依托的是社会伦理的教导,宗教的终极关怀与社会道德关怀的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云南建水县祭孔仪式为对象,讨论仪式和身体实践对于社会文化结构形成的作用。从该仪式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时代背景可以发现,仪式被赋予的意义体现在仪式操演中。这些意义通过人的身体实践外化而形成了与仪式相关联的特定文化结构,由此展现出从社会赋予仪式意义,再从仪式传承意义到个人的过程,这正是社会记忆的传承与更新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为基本方法、以古代神话故事的文本解读为依据,力图对中国古代的黄帝神话进行重新诠释和组合。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的黄帝神话是以表现黄帝作为古代氏族领袖、巫师以及部落保护神的活动及信仰为基本依据的。作者尝试在禳解仪式、表现仪式和升仙仪式三种相对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的仪式结构中去追溯黄帝故事的仪式和图腾原型,并以此为依据去研究古代黄帝信仰的来源、演变、图腾以及在不同阶段的仪式特征等问题。作者认为,作为古代仪式和图腾的表现形式,黄帝神话的重新诠释和组合应该以黄帝从古代巫君、神王到氏族和部落保护神以及后来的跨部落"最高神"的演变为基本线索。在文章最后部分,作者指出,在春秋战国时期神仙思潮兴起的背景下,黄帝作为古代信仰中的"最高神",被纳入到早期神仙传记的修仙范例之中,转化为神仙。这种成仙神话构成了古代仪式和图腾向宗教形态过渡过程中的原型演化形式。  相似文献   

12.
博爱县北石涧村李氏家族对丧葬仪式,自古至今备加重视。在北石涧村的丧葬仪式中,佛、道并没有截然分开,而是呈现出互相沟通、互相融合的趋势,表现出佛、道兼具、合二为一的特点。丧葬仪式中的音声与整个仪式过程紧密相联,实现着生者、亡魂、神灵之间的对话,同时也沟通着生者之间的交流和亲友、邻里之间的和睦之情。通过对北石涧村丧葬仪式的实地考察,对信仰、仪式和音声进行重新阐述,以揭示其丧葬仪式符号所体现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96,(7)
十一世班禅受戒仪式在扎寺举行──西藏自治区党政领导中央统战部国务院宗教局代表祝贺受戒圆满成功新华社日喀则六月一日电(记者倪四义、多吉占堆)今天,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受沙弥戒仪式,按照宗教仪轨,在历世班禅的驻锡地扎什伦布寺庄重举行。今天,藏历...  相似文献   

14.
在政党文化的构建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政治仪式的运用。政党文化借助政治仪式这一"介质"来实现与社会政治生态环境的互动;而政治仪式又将从政治生态环境中所吸纳的积极性生态因子择机反馈给政党文化,推进政党文化自身的调适和变革。以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举办的抗日纪念仪式为例,政治仪式就在观念文化上承载着创新和发展、在行为文化上发挥着动员和指引、在心理文化上建构着记忆和精神、在形象文化上担负着展示和提升等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15.
第十一世班禅受戒仪式在重举行扎什伦布寺举行祝贺庆典据新华社消息,6月1日,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受沙弥戒仪式,在历世班排的驻锡地扎什伦布寺措钦大殿释迦牟尼像前.按照宗教仪轨庄重举行。6月3日,扎寺举行受戒庆典,向十一世班禅表示热烈祝贺。6月1...  相似文献   

16.
道教对于日月星辰的重视,体现在形形色色的道法、仪式之中,其中以存思术、斋醮仪式对日月星辰的运用为普遍。道教通过将星辰的天文本意与教理教义相融通,进而把星辰转换成为其信仰实践的重要支撑。对道教星辰信仰的考察,不仅要指出其星象学意涵,也要解读道教赋予其上的各种象征含义,这是我们理解道教天学思想与道法、仪式互动之关键。  相似文献   

17.
跽的姿势,虽然与跪相似,但它具有神秘仪式的意味,一般用于甚为神圣的祭祀仪式空间里。三星堆文化中的古蜀国祭祀仪式由巫师主持,巫师祭献神灵的姿势可以称为跽。考古资料中的跽式人像表明,在巫王时代,巫师以"跽"通神,表达出敬忌不安、严肃神秘的内心情态。跽式体姿是三星堆古蜀国巫师完成天人通达与融合的重要仪式,是巫术信仰的身体表达。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7,(12)
<正>本刊讯11月27日,两岸佛教界向四川茂县慈善捐赠仪式在成都举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副会长永寿法师、宗性法师,副秘书长、阿坝州佛教协会会长达扎活佛出席了捐赠仪式。学诚会长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向四川茂县捐赠善款50万元人民币,永寿副会长代表中国台湾佛教界向四川茂县捐款6.6万美元。宗性副会长代表两岸佛教界致辞。他表示,本次慈善捐款代表着"两岸一家亲"的美好心愿,  相似文献   

19.
丧葬是人生必然经历的一个仪式。葬礼有着浓厚的文化意蕴,其背后隐藏着存在于中国人心灵中的另一个世界的想象。本文以鄂西北一个普通的丧葬仪式为基础,分析了葬礼的象征意义及其背后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结构,考察了葬礼作为心理感受的仪式表达,还从"亡灵"的角度探究了整个仪式所呈现的"生活结构的转换"。同时还从另一个角度较深入地考察了丧葬仪式研究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20.
诞生仪式是人生仪式的起点,哈尼族诞生仪式包括降生仪式、保魂和处理衣胞仪式、命名仪式、见天仪式、认舅舅仪式、贺生仪式等程序.在哈尼族的诞生仪式中,蕴含着诸多的伦理文化内容.哈尼人通过婴儿的诞生仪式将追求幸福与生命价值、家族发达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他们对人生幸福的理解;哈尼族的诞生仪式十分强调劳动的价值,劳动使得个人的生命获得意义;哈尼族诞生仪式中的认舅舅仪式是哈尼人尊敬母亲和重视舅权血缘伦理的集中体现,为哈尼族社会的有序运行奠定了血缘伦理的根基;哈尼人通过诞生仪式确认与婴儿的家庭(家族)伦理关系,而这样的家庭(家族)伦理关系又将在婴儿的未来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