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赖永海,福建漳州人,哲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旭日佛学研究中心主任。撰有《中国佛性论》、《佛学与儒学》、《中国佛教文化论》等数十部专著,主编了《中国佛教通史》、《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禅学丛书》、《禅学研究》等书刊。研究专长为中国哲学、佛学、宗教学。  相似文献   

2.
宗教研究关于宗教的社会功能与构建和谐社会匡永琼(2.3)佛教哲学与德里达解构主义郭延成(2.8)佛学研究《金刚经》研究述评杜正乾(1.10)佛教哲学中的“是”林晓辉(1.15)中国佛教戒律及其伦理意义袁升祺(2.12)赵朴初是中国佛教现代化历程的开拓者李霞(2.16)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佛名考辨曹彦玲(2.22)庐山慧远的佛教发展策略梁民政(3.3)皈依佛教的精神超越之旅——宗炳的佛学活动及其对晋宋之际佛学思想的诠释杨遇青(3.9)如来藏本有与空性之关系略述聂伟荣(4.3)试论佛教戒律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竹音(4.9)宗宝本《六祖坛经》“止恶行善”论析…  相似文献   

3.
陈熵 《中国宗教》2006,(7):27-30
杨曾文先生1939年12月7日生于山东即墨,1959年至1964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64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1978年改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历任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现为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曾文先生从事佛学研究40多年,笔耕不辍,著述宏富,学术造诣精湛,尤以历史考辨见长。其代表作有:专著《佛教的起源》(1991)、《日本佛教史》(1995)、《唐五代禅宗史》(1999)等;合著《中国佛教史》(任继愈主编,已出版第一、二、三卷,1981-1988);主编并参与编写《佛教文化面面观》(1989)、《日本近现代佛教史》(1996)、“中国禅宗典籍丛刊”(始于2001年)等;合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宗教卷》(1996);校勘《敦煌新本六祖坛经》(1993)、《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2001年)、《临济录》(2001);另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40篇。日前,杨先生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本刊专访。  相似文献   

4.
常正 《法音》2014,(10)
正本刊讯9月26日至27日,由北京大学佛学教育研究中心主办、山东菏泽惠慈集团承办的首届佛教媒体编辑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黄夏年、北京大学佛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四龙、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加润国、《中国宗教》杂志副主编胡绍皆、中国佛教协会《法音》杂志副主  相似文献   

5.
中国佛学院阅览室,摆着各林国内外的佛教杂志,我经常沉醉其中。有一天沉思之际,意识到应该让更多的人分享现代文字般若的风味。佛教界办刊物,已有较久的历史。清末民初就有《佛学丛报》、《浪潮音》、《佛教日报》等杂志报纸出现。解放后,出版了《现代佛学》、《觉讯》、《弘化月刊》等影响较大的刊物。现在,国运方兴、法缘殊胜,佛刊的数量与质量逐年提高。社会各研究单位及政府有关部门也出版了与佛教相关的刊物,如《世界宗教研究》、《敦煌研究》、《宗教》、《西藏研究》、《中国宗教》、《西藏民族宗教》等等。本文所介绍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五台山研究》2013,(4):2-2
<正>加强宗教问题的研究①这个文件②很好,但未提及宗教研究。对世界三大宗教(耶稣教、回教、佛教),至今影响着广大人口,我们却没有知识,国内没有一个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本可看的这方面的刊物。《现代佛学》不是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文章的水平也很低。其他刊物上,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写的文章也很少,例如任继愈发表的几篇谈佛学的文章,已如凤毛麟角.谈耶稣教、回教的没有见过。不批判神学就不  相似文献   

7.
常正 《法音》2009,(11)
本刊讯囊括当代佛学泰斗印顺法师全部佛学著作的《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23卷)(以下简称《全集》),经过近四年的策划、编辑、出版,近日由中华书局隆重推出。2009年11月6日,由中华书局、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共同主办,厦门南普陀寺协办的《全集》出版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行。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与佛教有关的刊物有三类形式:第一类为教外研究机构主办的纯学术刊物,如《世界宗教研究》、《敦煌研究》、《中国藏学》、《五台山研究》、《禅学研究》等,中央级的佛教专业学术刊物则暂付阙如;第二类为佛教界主办在社会上公开发行的人文刊物,目前有从《法音》这一母体先后分离出来的《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二种;第三类为各级佛协或佛学院主办在教内流通的宗教刊物。从量上来看,佛教界主办的佛教刊物已占据有关杂志的首位,成为佛教文化建设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从质上来看,近几年随着佛教教团的重建,其水准也不低于海外华人地区的同类刊物。本文介绍的是佛教界主办的后二类刊物。文革之前,国内佛教界主办的佛教刊物曾有《现代佛学》、《弘化》、《觉有情》等数种。至1964年。  相似文献   

9.
禅和日本人的自然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铃木大拙(1870—1966),宗教哲学家。因家贫,中学曾一度辍学。后来虽然进了东大,因缘时会,结识了佛门中人,竟热衷于参禅,饱读佛学典藉。1897年,渡美十年,半工半读,苦心研究宗教哲学,将《大乘起信论》译成英文,还用英文写了一本《大乘佛教概论》,引起欧美学界瞩目。回国后,在大学任教,仍致力于佛学与禅宗研究。禅讲空无,“不立文字”,可这位“世界第一禅者”,仅英文著作即有三十余种。《禅与日本文化》(1938)原是他在英美讲学的内容,而后成书,供西方人了解禅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以及日本文化的某些特质。为了了解自己,日本人又…  相似文献   

10.
<正>西北大学李利安教授的《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以下简称《渊源》)一书于2008年6月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国际学术界在佛学研究尤其是佛教信仰研究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渊源》一书凝聚了作者十几年苦心钻研的成果,呈现出众多创新性特点。我认为以下这几个方面尤为重要:第一,研究思路新颖别致,全书结构完整紧凑,内在逻辑严谨贯通。黄心川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指出,"本书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96,(12)
“附佛法外道”与民间秘密宗教默雷摘编外道邪说借宗教之名或乘宗教之虚王雷泉先生在《佛教在市场经济转轨中的机遇与挑战──兼论当代中国宗教的若干理论问题》(《佛学研究》年刊1995年)一文中,对外道邪说借宗教之名或乘宗教之虚得以泛滥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他认为...  相似文献   

12.
<正>《宝庆讲寺丛书》朗宇法师清修法师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宝庆讲寺丛书》已经出版8周年了。在第8个年头,该丛书已经为海峡两岸47位学者出版了著作,这些学者都是当今活跃在海内外佛学研究领域的人物  相似文献   

13.
李四龙 《法音》2019,(8):28-31
正近年来,"佛学教育"或"佛教教育"成为教界、学界和宗教管理部门共同关心的重要话题。2010年,北京大学成立佛学教育研究中心;2016年,中国佛学院建院六十周年;连续多年召开研讨会讨论佛学教育,譬如2018年的主题是"新时期佛教教育体系建设"。2017年,新颁布《宗教事务条例》专设"宗  相似文献   

14.
《五台山研究》2005,(4):47-47
宗教研究邪教的多维透析——兼论中西方邪教之区别李利安(4.3)河上肇的“无我苑”之旅宁俊伟(4.9)佛学研究佛学与后现代思想的比较会通石义华(1.3)对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同教”部分之概念“乘”的解析李蓉(1.9)和合僧团正法久住王振钰(2.3)退步原来是向前达亮(2.9)佛教与妇女刘晓丽(2.13)昙曜兴佛及其历史地位张淼(3.3)马祖禅法三境界释论方满锦(3.8)《金刚经》中的时间和空间林晓辉(3.14)赵朴初与星云的人间佛教理念及实践邓子美毛勤勇(3.16)赵朴初与星云的人间佛教理念及实践(续)邓子美毛勤勇(4.13)《佛说善生子经》中的伦理思…  相似文献   

15.
三等奖作品:《论归纳发现机器的存在与结构》(论文,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0年第3期),作者:鞠实儿(中山大学哲学系讲师)。该文反驳了否定归纳发现机器存在的主要论据:(i)说明的二难推理,(ii)反归纳主义,(iii)直觉主义观点;严格地定义了启发式合理性判定标准,论证了归纳发现方法的合理性;澄清了科  相似文献   

16.
何:陈兵兄,近些年以来,您在佛学领域成就颇丰,不论是以一人之力独纂的《新编佛教辞典》,还是《生与死》、《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等,都颇为引人瞩目。但包括我在内,广大读者对您研究佛学的因缘,却还不甚了了。记得您原来在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室,在宋元明清道教和内丹学研究多所拓荒,调到川大宗教所后才“由道归佛”,成了独树一帜的佛学专家。请您谈谈自己研究佛教的缘起,如何?陈:以佛教研究者的身份与读者见面,在我来说虽然只有十年历史,但就研习佛教而言,我大概算得上国内同年龄段的一代人中起步最早者之一。在童年、少年…  相似文献   

17.
河合隼雄是享誉世界的日本临床心理学家,其临床心理学思想中弥漫着浓厚的东亚佛教文化特征,主要散在于其两部主要著作《心理治疗之路》及《佛教与心理治疗艺术》中。对这两部著作的佛学思想分析整理发现:河合隼雄意识结构理论受到唯识宗的影响;河合隼雄心理治疗理论则受到禅宗和华严宗的影响,首次提出了无我心理治疗的观点;在继承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曼陀罗佛教思想的基础上,丰富了箱庭疗法的禅宗佛学观及心理治疗技法具有类似宗教(如佛教)的仪式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周伟驰,1969年生于湖南常德,1983年迁至广东肇庆。1988年考入中山大学哲学系,1992年至北京大学哲学系继续学习,并于199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学术著作有:《记忆与光照:奥古斯丁神哲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彼  相似文献   

19.
译者说明本文是海外学者陈善伟留下的一篇论文(英文),译供谭嗣同哲学思想的研究者和宗教思想研究者参考。本文共二部分,全译第一部分(约八千字)论《仁学》与佛学的关系;节译第二部分(约二千字)关于谭嗣同哲学思想的争论。这里刊登的即第一部分。作者认为,谭嗣同在发展“仁”的哲学概念方面有贡献,但也指出把“仁学”与佛学概念简单类比的缺陷。不论把谭划为唯物主义者或唯心主义者,都会犯无视其主要概念双重性的  相似文献   

20.
<正>所长:卓新平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德国(欧洲)宗教史协会终身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全球化的宗教与当代中国》、《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相遇、求同与存异》、《当代亚非拉美神学》、《当代基督宗教教会发展》、《当代西方新教神学》、《当代西方天主教神学》、《中西当代宗教理论比较研究》(德文)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