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问题的提出 水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总人口数约有43万人,主要集中居住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的水族人民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为了适应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因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各异,创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具有浓厚民族风格和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些水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较高的竞技性,而且还表现出独特的水乡民间艺术风情。  相似文献   

2.
水族是勤劳、智慧、勇敢的一个民族,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素有“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的美誉”。总人口31.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0.4万人,占总人口的96.8%;水族人口20.22万人,占总人口的64.47%,占全国水族总人口50%以上。  相似文献   

3.
婚姻习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心理的反映。普什图人的婚姻行为深受伊斯兰文化、传统的风俗习惯和部落道德规范的影响,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普什图人传统婚俗和家庭婚姻观。一、普什图人概述普什图人(亦称帕坦人),起源于苏莱曼山谷地区和加兹尼与坎大哈高原地区一带,目前主要以部落的形式分布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两国的边境。普什图人总人口为2749万,其中巴基斯坦境内有1639万人,占巴总人口的11%,阿富汗境内有1110万人,占阿总人口的43%。[1]普什图人全民信奉伊斯兰  相似文献   

4.
支媛  汪萍 《美与时代》2013,(7):49-51
水族人的祭石习俗由来已久并代代相传,它是水族先民原始思维外在形态的显现,作为水族族群集体无意识的具象表现形式,其与本民族文化特征的形成紧密相关。一水族人对石头的崇拜由来已久,如今可见之水族祭石习俗便是这种石崇拜心理最集中的表现。水族人十分崇拜石头,他们把石头看作是族群的保护神。水族的祭石习俗形式多样,有重大的祭"霞石"仪式,还有"拜谬"、"立邑"、"拜善"等等。"拜谬"即水语的"拜岩菩萨","立邑"即"拜山神","拜善"  相似文献   

5.
三都水族服饰视觉符号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是水族主要聚居地。水族服饰,尤其是女性盛装最具民族特色。调查发现,水族服饰中的艺术、审美因子发生于服饰的功能需要和结构,刺绣(绣片)、绲边、纹样既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属性,又是文化的视觉表现。而马尾绣这一特殊工艺,只流行于部分地区。任何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研究、传承与发展都是系统的,也是工程性的。以艺术代替文化或以审美统摄艺术不仅错误,而且危险。  相似文献   

6.
1.问题的提出自古生息在我国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地区和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少数民族彝族,约有人口700万,它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民族文化的古老民族。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与生产实践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族人民不仅在科学技术、文化事业上飞跃的发展,还创造和发展了丰富多彩,具有浓郁山地文化气息的民族传统体育,体现了彝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和风格在我国民族体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三都水族自治县地处“月亮山、雷公山”腹地,全县总面积2400平方公里,辖10镇11乡270个行政村2143个村民小组。总人32.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30.9万人,占总人口的96%。水族人口20.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4.5%。水族人口占全国水族总人口的60%以上,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自治县建县50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工作,按照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总体要求,全县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背带马尾绣进入市场给水家人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为水乡旅游业的发展增添光彩,促进了地方民族经济的发展。以民间传统手工艺绣制的水族婴儿背带——马尾绣背带,是水族历史上最名的手工艺品,可谓别具风格。  相似文献   

9.
制度伦理的兴起,在今天的中国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紧密相联的。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从而动摇了传统德性伦理的生存土壤,致使德性伦理的边缘化。但由此就认为制度伦理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形式显然又是有失偏颇的。追溯制度伦理文化的传统根源,对于我们弘扬民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齐煦 《美与时代》2014,(2):118-118
传统工艺美术是艺术和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集文化、创意、艺术等许多价值于一身的产业。它基本特点便是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美化着人民的生活,它承载着发展民族文化艺术的重大任务。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传统艺术的一部分。然而,从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来看,随着社会的变迁,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各行各业的技术更新和进步,工艺美术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1.
弘扬民族精神与传承文化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精神是源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孕含在特定文化传统中,随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民族主体意识。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孕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又代表传统文化优秀特质的文化精髓。在这个意义上,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注重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冯亚雯 《美与时代》2014,(12):105-105
传统文化元素一直以来为艺术创作领域所关注。在文化意识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把民族性文化元素与动画设计相结合,以东方特有的动画艺术引领世界动画,展现我国民族文化影响力,逐渐成为动画设计民族化探讨的新课题。以动画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探讨了这类动画创作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内涵。动画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有利于动画设计的发展,增强其竞争力;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和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13.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全新的视角对道家文化的特质予以全新诠释,认为道家文化有崇尚自然、重视个体、贵柔尚弱、擅长理论思辨、富于反省批判精神等五个方面特质,揭示了道家文化对中国人的社会心理积淀以及对中华民族的人格心理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和永恒价值。基于此,本文探讨了道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关系,认为道家文化对拓展中国文化的宽度和高度,助推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和文化创造的基础和依据。研究传统文化需要用历史的观点和视角,没有科学的继承,就谈不上科学的发展和创新;继承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在未来世界的文化竞争中保持独特的民族文化风貌,是所有文化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实现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之潮流,因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也必将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新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坚持现代文化引领其传承和弘扬工作,才能保持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保持各民族的发展与繁荣,推进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6.
《学海》2015,(5):15-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能够站稳脚跟的根基。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认为,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梳理的基础上,创设一套系统的、稳定的、特殊的话语体系,让民族元素和世界语言相融通,最终融入日常生活,才能行之久远。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解构的方法分析传统山水画意象的构成与认识意象的规律,提出一种解读传统文化的途径,反思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的问题,重视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潘杰 《学海》2007,(6):208-211
就生命而言,水是万物之源,水文化与生命起源及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是一个同构的过程;就审美而言,美是和谐的美,和谐的美是水的美的特性.水的特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审美对象,更演化为一种审美体系.水的自然之美、灵动之美、风格之美,激发人的想像,给人以启迪,并在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地传承光大.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在2016年腊八、2017年春节期间,我国各地宗教界积极参与节庆文化建设,创新思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将中华传统节日中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力促进各民族文化事业,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繁荣发展。我国各少数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这些文化经历了不同的积淀过程,是各民族人民的智慧和结晶。这就是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力量所在,也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基本依托。每个民族的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而少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