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岳清华 《天风》2017,(8):42-43
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遗产,就是领人回归圣经。"神学家不是别的,只是一个忠于圣经教导,并且体验和实践圣经话语的人。"~1他的神学思考建基在圣经中,并且促成了基督教与德国文化的相互融合。这种相合启发我们对基督教中国化的思考。一、因信生发爱路德将"因信称义"视为基督教教义的基石。1536年,路德在《因信称义的辩论》一文中指出:"基督或基督的义是在我们之外,不是从我们而来,所以不能由人的善工产生。"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赵紫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赵紫宸的圣经观的确与基要派的圣经观存在较大区别,但也并不像有人所批评的那样,指责他完全放弃了圣经在信仰上的权威。赵紫宸力图在回应教外对圣经的质疑声中,寻找基督教信仰的圣经根基。尽管在20年代的论著中,赵紫宸关于圣经观的论述并不多见,但通过对有限论述的阅读,仍能重构赵紫宸早期的圣经观,探索他对圣经的理解,以及他对圣经权威的维护。  相似文献   

3.
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伸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3:16—17)。圣经是我们基督徒信仰的基础,他是区别真道和异端的唯一标准和试金石。每个有生命的基督徒都特别渴慕与热爱阅读圣  相似文献   

4.
谢炳国 《天风》2012,(5):13-15
今天选读《以赛亚书》6章8节,上帝问:"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上帝在呼召,有没有人肯被上帝差遣,但是要有人回应。当时有一个人叫以赛亚,他就回应了,他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这段圣经,我总结以赛亚三句话:第一句话是"眼有所见",他看到了异象,看到了自己是个不洁净的人,生活在不洁净的人中,看见自己在圣洁的神面前站立不住。在绝望中,神洁净了他。第二句话是"耳有所闻",  相似文献   

5.
邓灵勇 《天风》2011,(2):45-45
从圣经中可以看到:人是上帝造的,人的生命是何等的神圣。不管什么人,都是照神的形象受造的,人有神的形象。因此,我们不但不可杀害别人,而且也不可杀害自己;谁若违反神这个吩咐,谁便是污辱神的形象了。圣经说:"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吗?……你们不是自己的人。"  相似文献   

6.
陈华鹏 《天风》1996,(2):44-45
人凭着那微不足道的智慧和理性无法真正认识神。人必须接受神自我的启示,才能认识神,才能不至于在黑暗中跌倒。圣经就足神藉着他所拣选的人记载下来的神的道。神在圣经中主动地向人启示他自己,因些,我们必须依靠圣经来认识神。  相似文献   

7.
冀慎杰 《天风》2005,(12):34-35
在全部圣经中,只有两个人见过神——雅各和摩西。雅各与神摔跤,直到黎明。神给他改名叫以色列,他的生命发生了彻底改变(创32:24—32)。摩西与神的关系非常亲密。“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好像人与朋友说话一般”(出33:11上)。虽然圣经中提到“从  相似文献   

8.
韩愈 《天风》2013,8(8):52-53
"职场困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少人的通病,甚至传道牧者也会遭遇服侍危机。可喜的是,教会如今越来越关注"工作"这个话题。以往基督徒讨论工作往往聚焦于:工作的重要性、工作的意义以及如何在职场上游刃有余等话题。本文则从基督徒所熟知的圣经"十条诫"出发,反思基督徒工作观的若干误区,从而讨论我们应当如何去界定工作在生命中的位置,以及如何从圣经中找出合神心意的工作原则?  相似文献   

9.
日头与光线     
陈志华 《天风》2012,(11):25-25
《玛拉基书》4章2节是基督徒耳熟能详的经文:"但向你们敬畏我名的人必有公义的日头出现,其光线有医治之能。"公义在旧约中出现有155次之多,但"公义的日头"的表述在圣经中仅此一处。在此说明在"耶和华的日子",神的公义如太阳般高悬普照,遍地运行;同时,公义的日头更是预表弥赛亚,他是全地公义的审判者;公义的太阳也可以说明基督救恩的完备,如日头一样给人带来真正的光明。但随后的经文"其光线有医治之能"中的"光线",原文是"翅膀"(参看经文中的小字),  相似文献   

10.
冀慎杰 《天风》2006,(17):6-7
约瑟是圣经中最完美的人,他的一生没有一点过失,他预表主耶稣。圣经中提到他是一个秀雅俊美的人(创39:6)。他不但有俊美的外貌,而且也有美好、的心灵;是一个秀外慧中、表里如一的人。一、以善胜恶是一种美约瑟是雅各的第十一个儿子,是雅各年老时生的,深受他的宠爱。约瑟17岁时与同父异母的十个  相似文献   

11.
"你当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经文:提后2:15(一)圣经与东方人全部圣经特别是旧约,是在圣灵感动下用东方人诗的语言和形象故事写的。东方人对圣经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一种特别的领悟能力。圣经充满了东方人的伦理观念,只有东方人才能更深刻地从《何西阿书》(参何1:2-2:1,3:1-5,11:1-9)和"浪子回头"的故事(参路15:11-32)中体会到神对人类永不动摇的爱。  相似文献   

12.
教堂幽默     
单信 《天风》2018,(9):53-53
还要赞美一青年见一男孩手捧圣经欢乐高喊:"赞美主!赞美主!"问其故。男孩说:"《出埃及记》中上帝叫红海分开,使以色列人安然过去,上帝真是太奇妙了!"青年故意说:"你不知道,那时红海的水只有十英寸深,以色列人是涉水过去的。"男孩愣住。青年得意地走开。未走几步,只听见男孩又高声说:"赞美主!赞美主!"青年返回问:"怎么还要赞美?"男孩答:"我发现上帝比我所想象的还要伟大,他只用十英寸深的水就把埃及法老军队给淹死了!"青年一时语塞。[感悟]既然信仰超越之神,就当相信超然之神迹!  相似文献   

13.
《天风》2011,(12):63-63
斯托得牧师(John Stott,1921-2011)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24岁就任母会伦敦万灵堂教会,也曾任英国皇家牧师。他屡次参加国际性事工,包括1974年洛桑福音会议起草《洛桑信约》。他的著作约50本,中文译本有《当代十字架》、《认识圣经》、《当代讲道艺术》等。终其一生,他致力于服侍和写作,显现他对上帝和圣经的热爱。今年7月底以90高龄荣归天家。葛理翰牧师称赞他是"当代最值得尊敬的牧者。"  相似文献   

14.
渊声 《天风》2011,(5):64-64
问:我是个初信者,近来遇到的一件事让我很为难,不知该做不做?于是询问年长的姊妹,姊妹说:"圣经没说不可以,可行!"可恰巧又遇上另一位弟兄持反对意见,他说:"圣经哪里说可行?不行!"……对同一件事,却有两种明显相反的意见,叫我如何是好?  相似文献   

15.
虎林 《天风》2011,(3):45-46
一般来说,谎言总是与相联系的,但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在"谎言"前加上了"善意"一词,于是,"谎言"就变得容易被人认可,虽然从行为动机上讲它是善良的,可是,为达成善之上的使用的却是善的手段。这就引起了包括基督徒在内的许多人的争议,基督徒能否说一些"善意的谎言"呢?以下是一些同工在这个问题上个人的思考,或许其中观点略有差异,但都在尊重圣经原则前提下进行的伦理探讨,仅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6.
史爱军 《天风》2017,(11):12-13
圣经中虽然没有"换届"一词。  相似文献   

17.
周志治 《天风》2003,(12):15-15
基督降生的马槽,是我们基督徒的座标,我们的生活必须以他为中心。圣经是我们信仰的最高权威,我们应该立志读它、研究它。当代著名的圣经学者巴斯德博士说:“不认识圣经的人,他的教会不算完全;不详细研究圣经的传道人,不配侍奉基督的教会;不立志了解圣经的圣侍人员,他的工作不会有价值;不充分领会圣经的基督徒,他也不能过完全的基督徒生活”。  相似文献   

18.
余国良 《天风》2017,(11):25-27
4.2004年——在香港圣经展与丁光训谈美国办圣经展 21世纪前十年,中国教会在海外做的一件大手笔的事情,就是举办圣经展。第一次是2004年8月在香港举行的,以"脚前的灯,路上的光"为主题。  相似文献   

19.
西方社会历史观的三个阶段陈耀彬,杜志清(一)古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朴素的社会历史观。它是朴素的直观的,具有以下两个特点:(l)和朴素的自然观相结合;(2)和原始宗教神学相结合。他们关于世界万物本原的思想,自然也是指人和社会产生形成的基础。随着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复杂化,一大批"智者"把哲学研究的中心从自然转向人和社会,着重探讨了社会制度的本质和起源、人的知识的本质和起源,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等名言。在解答上述问题中,既有有价值的思想,也有充满神秘主义和天命论色彩的东西。(二)西欧封建制社会的神学历史观。《新约圣经》的产生标志着神学历史观的确立。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系统地阐述了神学历史观,他提出的历史"预定论"在理论上深化了神学历史观。阿奎那神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神学历史观发展到高峰。中世纪以"神创论"和"原罪说"为重要内容的唯神史观,是对古希腊朴素神学观念的否定。古希腊人敬奉的多神教,都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人神合一。而中世纪的唯神史观,把神看成超越世俗、创造一切的万能的精神实体。《圣经》所确立的神学历史观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三)酉欧近代资本主  相似文献   

20.
李栋  吴新望图 《天风》2014,(2):16-17
经文:《马太福音》8章5节至13节《马太福音》8章5节至13节说的是耶稣治好百夫长的仆人。故事的开始是说耶稣来到迦百农,那里有位百夫长,请求耶稣为他的一位仆人治病。按照圣经记载,在这之先,耶稣作了"登山宝训",下了山,一个长大麻风的人来求见耶稣,并说"主若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