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渭  ;吴新望 《天风》2014,(11):18-21
主耶稣必要再来,此乃基督徒的基本信仰和荣耀盼望。故此,基督徒毫无例外地在用心灵诚实迎接主再来。这不是对地上多灾多难的恐惧,也不是对人生困境的逃避,而是作为"新妇"的教会对"新郎"迎接的必然预备。  相似文献   

2.
骆振芳 《天风》2001,(2):40-41
信徒必须警醒,等候主来,信徒应当像仆人一样,点上灯束上腰,等候主人回来.这种教训的神学家称为"过度期间的伦理",意思是说从现在到主再来的时候,只有一段极短的时间.但是当教会逐渐发展了,不可能使基督徒生活脱离世界上一般人的生活而孤立起来.此外更要紧的还有基督徒本身形成的集体生活,在这信徒新的集体之内,需要有一些持久性的伦理原则.现世的生活要比将来的盼望更重要一些,基督徒的生活与其他方式的生活本质上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耕心 《天风》2022,(10):前插1-前插1
曾经有人如此评述基督徒信仰不进则退的情景:"信主一年,主在眼前;信主十年,主在天边."此话的口气虽然略显绝对,但对每一个基督徒来说,耶稣是谁?倒是一个值得终生思考,且需时常做出回应的问题.这是基督徒信仰养成与安身立命的根基,耶稣在世传道接近尾声时,选择在该撒利亚腓立比与门徒独处,曾直接与其跟随者进行问与答(参太16∶13-17).  相似文献   

4.
陈志华 《天风》2014,(5):37-37
<正>一次彼得进前来,对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七次,乃是七十个七次。"对于这段基督徒耳熟能详的对话,更多的困难并不是在意义的理解上,而是在现实的执行上。有人一面唱着"人非圣贤,孰能无罪"的美德之歌,一面却又燃烧"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复仇之火。有时候,基督徒也难免落入这种矛盾的痛苦之中。耶稣对彼得的回答实在值得我们思考。一、饶恕的量与质  相似文献   

5.
圣诞献礼     
《天风》2015,(12)
<正>经文:路1:38,2:13-14;太2:11"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一年一度的圣诞节,人们借着不同的理由进行庆祝。作为基督徒,我们应该如何迎接圣诞?圣诞节不是狂欢节,而是纪念耶稣基督降生的日子,我们应该过一个满有荣耀与平安的圣诞节。查看圣经,在耶稣降生的时候,有几批人向主献上了最宝贵的东西,为我们留下榜样。  相似文献   

6.
晓蓉 《天风》2002,(5):51-52
基督徒不是一名蔽世的超然隐者,他同样具有七情六欲,同样要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也同样要应付婚姻家庭中出现的诸多局面。那么,作为一名基督徒,我们对待婚姻家庭生活的态度如何?怎样学会用信仰指导生活?怎样让我们的婚姻和谐美满,从而为神作见证呢? 首先要明确一点,在基督教信仰中,伦理道德的出发点是以神为本,基督徒一切行为规范都必须  相似文献   

7.
《天风》2020,(7)
正在疫情期间,基督徒一方面应该仰望那位信实的主;另一方面"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2020年注定要成为不会被历史遗忘的一年。自新冠肺炎病毒被发现至今,它已经成为近百年来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的全球性挑战之一。目前,全世界已有几百万人受到感染,数十万人因此失去了生命。不但如此,很多人的家庭、生计、学业和工作等都陷入了一定的困境。作为基督徒,我们应该如何来理解这一人类灾难?如何坚持信仰全能而又慈爱的上帝?  相似文献   

8.
一生的呼召     
主呼召我们跟从他的目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我们为什么要跟从主?有人说,为的是病得医治;有人说,为的是福气多多;有人说,为的是今生有平安,来世得永生……这个老话题促使我们"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不停地思考.中国近代基督徒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人生为一大事来,应当做一大事去,你年富力强,有国当报,有民当爱,岂可轻死?"(见《金陵神学志》第2 7期、34期)我们基督徒应记得当今时代主在我们身上所寄托的嘱咐与使命.我们是耶稣的门徒,也就是"蒙召的人",是"道的追随者".  相似文献   

9.
黄金斌 《天风》2003,(8):28-28
在我们基督徒看来,主耶稣基督的复活既不是神话,也不是传说;不仅是可能的事情,而且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基督已经复活了。那么到底复活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呢?第一、希望的信息 对于基督徒来说,从跟随主的那一刻起,复活就成了我们信仰的一部分,甚至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没有基督的复活就没有我们将来的复活。 基督的复活带给我们希  相似文献   

10.
基督徒的信仰与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会内部,我们有时会听到这样的议论:“信主的和不信主的不相干”,“基督徒和其他人不相配,不能同负一轭”……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进一步提问:“基督徒可以跟不信教的人结合吗?”再推而广之,我们又会问:“基督徒能否跟不信主的人交朋友?或者说,能不能跟不信主的人交往?”我们认为,每个基督徒都是人类社会群体里的一分子,不可能超越社会不与外界交往和接触,不与持不同信仰(或者没有信仰)的人来往,自我封闭、自我隔离。事实上,我们有着广泛的社会人际交往(包括国际友好往来)。中国的基督徒和不信教的广大群众一直长期生活在一起并结下了深厚…  相似文献   

11.
卢龙光  叶菁华 《天风》2007,(10):30-32
"独一、圣洁、大公、使徒的教会" 我们在上两期探讨了《尼西亚信经》有关圣灵的位格和工作的教导.然而《尼西亚信经》在宣认了圣父、圣子、圣灵后,还继续紧接着宣认"我们信独一、圣洁、大公、使徒的教会."有些读者可能会疑问:基督徒崇拜、信靠、委身的对像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上帝;教会不是上帝,只是一群有特定信仰的人(基督徒)组成的团体,为何会在信经中出现?为何谈过父、子、灵之后,仍要提到教会?难道教会是基督徒的信仰对象?  相似文献   

12.
基督徒在人间应当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成全神的律法就是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和"爱人如己".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又是一名基督徒,我更加认识到好基督徒必须是好公民的重要.  相似文献   

13.
高英 《天风》2007,(13):24-26
今天是我们金陵全院师生纪念耶稣基督复活的主日,我愿透过圣经的话语,和大家分享耶稣在世上所预言的天国来临和耶稣再临的信息所带给我们的启示。2000年前,耶稣在离世升天时,曾向门徒应许自己很快就要再来(太10:23),耶稣再来的盼望,就成为基督教的重要信仰告白,也是我们教会所宣讲的重要信息之一,尤其成为纪念复活节时讲台分享的信息。基督再来的信息是基督徒盼  相似文献   

14.
思恩 《天风》1995,(7):12-13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占信徒人数70%以上的基督徒妇女的处境如何?她们是否跟上时代的步伐?她们所过的教会生活是限制或禁锢了她们的思想,还是更多促进、活跃了她们的思想?为了迎接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并进一步了解教会妇女的情况和看法,  相似文献   

15.
正问:我是信主多年的基督徒,也经常参加聚会。由于近期忙于工作和家庭的事务,忽视了灵修与学习,前不久在某件事上犯了罪,得罪了神,内心很不平安。现在我有点惧怕神,连祈祷都不敢,请问,我该怎么办?一弟兄:宋子明答:子明弟兄,你的问题很可能不是个别人的感受,所以我们有必要公开讨论一下——基督徒犯了罪该怎么办?我们信主后就与神有了正常的关系,成为了  相似文献   

16.
真理与自由     
倪光道 《天风》2008,(17):6-8
基督徒是自由人.这不是自吹自擂,因为圣经说: "基督释放了我们,叫我们得以自由"(加5:1); "主的灵在哪里,那里就得以自由"(林后3:17).毫无疑问,我们的蒙恩,都是这些经文的见证.我们为此充满感恩.  相似文献   

17.
孙斌 《天风》2004,(9):10-11
今天我们来读这个迦南妇人的事迹,并不是着重在神迹本身,而是看这个妇人是如何经历了这个神迹, 她是如何得到了主的祝福。从她身上我们所看到的四样美德,正是我们今天的基督徒所应当效法的。  相似文献   

18.
信徒必须警醒,等候主来,信徒应当像仆人一样,点上灯束上腰,等候主人回来。这种教训的神学家称为“过度期间的伦理”,意思是说从现在到主再来的时候,只有一段极短的时间。但是当教会逐渐发展了,不可能使基督徒生活脱离世界上一般人的生活而孤立起来。  相似文献   

19.
谁更为有福     
龙尚勇 《天风》2005,(1):6-7
经文:徒20:35 元朝时,福音传到华夏,宫中民间,高官贵胄平民百姓多有信主的,他们被称为"也里可温",意思是"有福之人"。信主的人是有福的人,福成为基督徒的身份标志,每个人信主以后,成了基督徒,都希望自己是个有福的人,在属灵生活上与其他弟兄姊妹共同追求新生命长进的过程,互相激励,彼此推动,更巴不得自己是一个福上加福、更为有福的人。 谁更为有福呢?在使徒行传里,保罗牢牢地记得主耶稣的一句话,那是关于基督徒更为有福的教训。主耶稣说"施比受更为有福"。给予的人是有福的,他的福比先前更多,为什么给予会让人更为有福呢?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20,(9)
正[问]我已信主多年,知道祷告是基督徒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但圣经上不是说"你们没有祈求以先,你们所需用的,你们的父早已知道了"(参太6:8)吗,为什么我们还要祈祷?王迪弟兄[答]王弟兄,你好!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必要,因为祈祷是我们每一位基督徒和上帝交往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我们借助祈祷操练与上帝相遇,亲密无间,每时每地,在我们自己的言语思想和一举一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