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游记》写唐三藏上“西天”,经过九九八十一磨难而终于取得了真经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但唐三藏还是位逻辑学家,这就很少为人所知了。从历史来看,逻辑学有三大源流:印度的因明、中国的墨辩和希腊的逻辑。唐三奘研究并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正是与佛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印度古典逻辑——因明学。一、从“西天”取来因明之学  相似文献   

2.
新派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在青年读者中影响甚大,书中描述的魔教即是宋元时代的“明教”,更早在唐代则是摩尼教。小说作者金庸先生不仅是武侠小说名家,而且对宗教史也有研究。他说,摩尼教的本山是在西域大漠之中,昆仑山光明顶上,离东土十万八千里,当年只有唐僧西天取经才去过。  相似文献   

3.
赵文雪 《法音》2022,(4):51-55
<正>唐代高宗、武后时期,在中原王朝治理西南边疆的过程中,佛教在双方的交流互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此时在长安佛教及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玄奘法师,成为这一阶段影响中原佛教向边疆弘传的代表。大理地方志书《僰古通纪浅述》中记载,永徽元年(650)“三藏法师(玄奘)往西天取经,道经云南僰国。至显庆二年(657)丁巳,玄奘自西天回,取得经六百五十部、佛像、舍利子,至蒙国,  相似文献   

4.
郭健 《中国道教》2001,(5):38-40
《西游记》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同时还是一部阐述“金丹大道”(即内丹术)的“丹经”,这在文坛上至今虽仍知之甚少,但对于道教内丹研究者来说,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不少研究者都公认:《西游记》是借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来阐述“金丹大道”的。但作者具体是怎样把取经故事和“金丹大道”融为一体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却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西游记》是借故事中的一些角色或物品来指代内丹术语,因此比一般丹经更复杂、更隐晦,更难看懂。 在《西游记》中,有的角色或物品的内丹学含义作者有明确…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型就是唐太宗时西行万里取经的玄奘大师,他九死一生的取经历程,为小说中的九九八十一难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男女老幼都很喜欢,从电视剧到现在的动画片,81难的故事让人百看不厌,这当然是吴承恩的故事写得精彩,非常吸引人。在前几天看《西游记》(续集)时,猪八戒又一次提出分行李要散伙,这使我猛然悟出一个道理:唐僧师徒四人其实是一个人,那就是历史上那个真正存在的僧人──唐玄奘,那个不怕艰险、万里取经,最后终于满载而归的大唐僧人。 说唐僧师徒是四位一体的一个人,含义其实也很简单。唐僧代表一个有坚定信念而且不畏千难万险的人。孙悟空则象征着唐僧战胜困难的能力、灵活应变和善于明辨是非的超人的能力。但孙悟空又…  相似文献   

7.
菩萨是慈悲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在中国百姓眼里,菩萨基本可以说是真善美的化身,一切善良行为的首选形象大使。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菩萨的形象也有遭到调侃的时候,比如在《西游记》里,菩萨们的形象或多或少的就受到过一点污损。但究其实质,过咎又都并非在菩萨,往往是“菩萨家的畜生”惹的祸! 《西游记》的故事主干,是唐僧等师徒五众西天取经,皈佛证果的“天路历程”,取经路上的八十一难,绝大部分是所遇数量惊人的妖精魔怪。这些妖魔的成份比较复杂,但大概也能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道系统的妖,如山精树怪,野狼狐精,这都还  相似文献   

8.
未为历代汉文大藏经收录的佛教斋供仪式文献中,发现了一大批明洪武年间已经出现的与《西游记》有密切关系的新资料,包括唐王入冥与回阳还受生钱、唐僧取经的时间和原因、取经诸人与取经历程、雷音寺取经与《大藏总经目录》等内容。将这些资料与诸本《西游记》内容作比较,可知《西游记》的成书明显受佛教斋供仪式文献的影响。世德堂本对佛教斋供仪式内容的增加,又影响了此后成书的诸本《西游记》。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中的众多人物,最引人注目的是孙悟空。它从花果山出世,经大闹天宫而被佛祖降伏,后来由观世音点化,转而扶助唐僧西天取经,活跃、贯穿于全书的始终,可以说是《西游记》的主角与灵魂。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孕育,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孙悟空既有印度血统,也有中国血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综合形象。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猴王哈奴曼神通广大,善于变化,腾云驾雾,非常接近《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孙悟空这位混血儿,看来还是以印度血统的成分居多。但是,人们不禁要发出这样的疑问:哈奴曼怎么会万里迢迢地跑到中国来了呢?这件事与佛教的传入中国联系  相似文献   

10.
邓殿臣先生的《“巴利三藏”略说》,从“巴利三藏”的集成、特点、主要内容和几种字体的“巴利三藏”、几种语言的译本以及译介、研究“巴利三藏”的意义等五个方面述说了南传“巴利三藏”,为《南传大藏经》的翻译工作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1.
那烂陀寺祭     
那烂陀寺是全世界佛教徒心中的圣地,位于印度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市东南二百多公里处,即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艰辛西行、顶礼膜拜的圣殿、气势无比庄严辉煌的“西天大雷音寺”。早在公元12世纪,那烂陀寺就已被战火毁灭,现在只留下一处面积约1平方公里的遗址。在我心  相似文献   

12.
《胜经》全称曰《胜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据《经录》记载,此经的汉译本有三种:一称《胜经》一卷,北凉中天竺国三藏昙无谶译;第二种称《胜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一卷.南朝刘宋文帝时中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泽;第三种称《胜夫人会》,是唐三藏法师菩提流支译.编入《大宝积经》第48会第119卷。此经原本是求那跋陀罗于元嘉十二年(435年)由天竺带来.后应丹阳尹何尚之请,于元嘉十三年八日在丹阳译出。《胜经》一卷,不足九千字,但它包容的大乘佛教的义理却是十分丰富的,这正如意观“序”中所讲:“《胜经》者.盖方广之要略……  相似文献   

13.
侯冲 《宗教学研究》2013,(3):104-109
在介绍佛教斋供仪式文本《佛门请经科》及其学术史的基础上,比较了《佛门请经科》与《西游记》的内容,指出《佛门请经科》早于《西游记》,影响了《西游记》的成书,是《西游记》研究的新资料之一;《佛门请经科》及唐僧取经故事出现在佛教斋供仪式上的原因,是出于斋供仪式文本神圣性和权威性的维护与解释的需要。将《西游记》研究放在斋供仪式的背景下展开,可以开辟《西游记》研究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4.
沈剑英 《法音》2007,(5):43-43
因明是一门古老而艰深的学问,它是佛家吸取“外道”的论法而发展起来的一个逻辑系统,尤其是印度中古逻辑之父陈那所缔造的新因明,更是后来居上,独领风骚。唐三藏法师玄奘取经东归,传译了新因明,开汉传因明之滥觞。其时奘门弟子研习因明蔚为风气,诸大德更竞造文疏,盛于一时。然而好景不长,因明即随着慈恩宗的衰落而式微,犹如“山僧独在山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道教参与《西游记》成书过程的可能性《西游记》成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使得其中加入道教的内容具有了可能性。1.《西游记》成书的历程唐太宗贞观三年,三藏西行;十九年东归。三藏写过一本《大唐西域记》,记叙他在西域的见闻。他的弟子慧立、彦胔(cóng)作《大唐慈恩寺三藏  相似文献   

16.
1991年12月4日,首都及河南的近30位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座谈会,讨论加强玄奘思想研究和修复玄奘故里等问题。玄奘是唐代高僧,我国著名的佛学家、哲学家、因明家和翻译家,世界文化名人。他不畏险阻,舍身求法,西天取经,声隆五印。他学成回国,先后译出《因明入正理论》和《因明正理门论》两部新因明经典著作,开创了中国汉传因明传统,对中国逻辑史和世界因明史作  相似文献   

17.
灵仙三藏,又称灵船(《关于日本译经沙门灵仙三藏的新史料》),是日本南京兴福寺法相宗的僧人。法相宗是研究万法性相的宗派。它认为万法的存在、变化是识的作用,故又名唯识宗。唯识宗源于印度。它是依据《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唯  相似文献   

18.
<正>屋脊挑檐,使用了青砖材质的砖雕。正是在这些砖雕上,"工""☆""镰刀""铁锤"等中国红军的象征图像,穿插隐显在传统花卉图案之间,笔力苍劲,雄浑有度。青海公伯峡,位于九曲黄河第一弯,它的闻名主要是因为"赞布呼清真大寺"——"全国唯一一座西路红军修建的清真寺"。从青海循化县驱车前往,沿途绿色的树林渐次减少,石山逐渐呈现焦黄的土色。雅丹地貌分布的山峦,山势连绵,造型各异,如一群驼峰,又像是赴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自然的造化勾勒出一幅幅诗意的画卷。  相似文献   

19.
成就大器     
记得过去有一部日本影片,内容描述孙悟空修行的过程。影片里唐三藏对孙悟空说:。你若要随我学道,必须天天站在同一个地方一百天;站过之后,跪在那里一百天;跪过以后,举起双手一百天;然后浸到水里一百天,身边烤火一百天……要经过这许许多多的考验,我才教你佛法。”孙悟空听了,就依照唐三藏所讲的话,一百天站着不动,  相似文献   

20.
李小荣 《法音》2003,(5):17-26
《大般涅?经》(梵文Mah觀parinirv觀za-sūtra),或称《大本涅?经》、《大涅?经》,其主要思想是宣说如来常住、涅?常乐我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等教义,是大乘五大部经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崇高的地位。此经最早传入中国的部分,相传是后汉支娄迦谶所译的《梵般泥洹经》二卷(《出三藏记集》作《胡般泥洹经》一卷),但其经早佚。据《历代三宝记》记载,曹魏有安法贤译《大般涅?经》二卷,吴支谦亦译《大般泥洹经》二卷,但这两部经早于凉译大本前就已阙佚,费长房自言未及见,内容也难以确定。至东晋时,高僧法显西行取经,于摩竭陀国巴连弗邑,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