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帝与武当山宫观经济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据明代正史及四部《大岳太和山志》等书中的有关资料,考证阐释明帝扶植武当道教的经济政策,着重论述了明帝创建和重修武当山宫观的耗费、敕免均州千户所差役使,其专心维修宫观,钦赐田地佃户,专一供赡道士及赐给各宫观香烛油蜡并道士布匹等问题,揭示了明代武当山道教鼎盛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2.
武当山道教文化杨立志武当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位居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首。据文献记载,汉魏六朝时,修仙学道之士荟萃是山,唐末,道教称之为第九福地;宋代道经尊此山为真武修炼之地,武当道正式形成;元代武当宫观教团日益发展;明成祖大建武当山宫观祠庙,明皇室长期...  相似文献   

3.
<正>宋词中有大量与道教活动、道教宫观相关的内容。宋代文人喜欢前往宫观拜谒道士,感受道教文化。图为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雪景。一在宋代,道教被历代帝王所尊崇,在宋朝社会上层出现了"崇道"现象。早在北宋时就产生了"宫观官"制度,由朝廷的文官充任宫观官,并且参与道教事务;甚至在科举考试中,道教经典也成为考试命题的来源之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宋代文人必然与道教文化发生广泛关涉,道教  相似文献   

4.
速览     
正北京白云观等3座宫观被命名为第二批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12月12日,国家宗教局命名24处宗教活动场所为第二批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包括北京白云观(中国道教协会直属宫观)、武当山紫霄宫(湖北省十堰市)、楼观台道观(陕西省西安市)等3座道教宫观。部分宫观和道教界人士被授予第二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3年12月17日,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在北京联合召  相似文献   

5.
明代是武当山和武当道教最为鼎盛的历史时期,武当山志的编修也蔚为大观。明代武当山志是武当道教的生动写照,也是道教宫观山志的杰出代表,但明代武当山志的著录却屡有疏误,即使是《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国善本书提要》、《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新编天一阁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权威目录学著作对明代武当山志的著录也多有不尽人意之处,需要加以补充和订正。  相似文献   

6.
当我们听到武当山遇真宫主殿烧毁殆尽的消息时,是在道教协会的一次会议上,关心道教文化遗产的人打来了无数询问和质询电话,在场的人全都震惊了。武当山是以武当山古建筑群而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这些与山势自然融合,反映道教“天人合一,遵循自然”的宫观建筑,以其气势恢宏、规模壮观、建筑精美而征服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官员,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文化遗产。武当山遇真宫,是明朝永乐年间所建成的三十三处道教宫观之一,这里原为道教祖师张三丰结茅立庵处。三丰祖师在此制药炼丹,救治穷人,称为会仙馆;或许那闻名于世的…  相似文献   

7.
担任中国道教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道教协会筹备领导小组副组长兼秘书长、丹江口市政协副主席、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的王光德道长曾讲道:“武当山作为道教名山,如何名副其实,提高她的知名度,是武当山道教协会长期为之奋斗的神圣职责。”这番话不仅代表了武当山道教界的决心,也是这几年来他们实践这一决心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在全国大好形势鼓舞下,在党的政策指引下,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武当山道协发扬道教优良传统,狠抓了宫观维修、文物管理和服务设施的  相似文献   

8.
作为研究中国道教历史的学者,从媒体上看到武当山遇真宫主殿焚毁的报道,倍感痛心。包括遇真宫在内的武当山道教宫观建筑群,是中国道教最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不仅受到国内及港台地区道教信徒及普通民众的关注,而且已被列入联合国人类文化遗产目录。如此重要的世界级宗教文化遗产,其保护状况却不能令人满意,其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深思。 首先,关于遗产的管理体制问题。武当山宫观在历史上是由朝廷投资,道教界协助修建的。作为国家的财产,其管理体制是由政府委派官员监督,教团使用并负责日常管理。这种官督民管的体制,不仅能使宫观…  相似文献   

9.
<正>榔梅真人李素希是一位对武当道教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著名道士。长期以来,由于资料较少,对于这样一位对武当道教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的高道,至今尚无专文论述。现依据旧志中的零星文献、金石碑刻和武当山地区民间传说等材料,就李素希的生平事迹、师承关系及其贡献榔梅果与武当宫观营建的关系等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让更广泛的年轻群体走近道教,了解、尊重这一古老宗教的信仰与文化,是道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获得历久弥新生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武当山、武汉长春观、骊山明圣宫、济南五峰山、淄博原山等5处道教名山或宫观来说,2014年的盛夏充满了前所未有的青春与活力。7月6日,全国大学生首届道文化夏令营在湖北武当山道教学院开营,随后在武汉长春观、西安骊山明圣宫、济南五峰山、淄博原山相继展开,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述武当道教,系指以湖北武当山为本山,以崇奉“玄帝”为主要特征的道教教团。宋代以来,玄帝已成为民众普遍信仰的道教大神,故当忽必烈营建大都发现龟蛇时,就开始崇奉玄帝。元朝统一后,玄教宗师张留孙又积极向忽必烈引荐武当道士,所以,作为传说中玄帝修真飞升之地的武当山,就成了元朝皇帝“告天祝寿”的重要道场,成了与天师道本山——龙虎山齐名的道教圣地。元代在武当山传宗的主要是全真派和清微派,两派都崇奉玄帝,并在武当修建了大量的玄帝宫观;这些宫观都属于玄教  相似文献   

12.
<正>为了高标准培养道教人才,加强对研究生的综合教育,中国道教学院于10月9日至17日组织全体研究生班学员,分别赴武当山道教学院和南岳坤道班进行了为期九天的实习教学及宫观考察活  相似文献   

13.
明代武当山志既是研究武当道教渊源流变的基本文献,也是研究明史和中国道教史的重要参考文献。根据明代武当山志的记载,明世宗朱厚熄不仅虔诚奉祀玄天上帝,尊封武当山为"治世玄岳",还大规模重修武当宫观,巩固并充实了明皇室对武当山的一系列制度化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了武当道教在全国范围内的社会影响。解析明世宗崇奉武当山玄天上帝的内在原因及其外在表现,探讨明世宗对武当道教的扶持政策和管理措施,为明世宗崇道问题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和一个新案例。  相似文献   

14.
封面说明     
6月26日,武当山道教学院挂牌成立庆典仪式在湖北省丹江口市举行.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和中国道教协会、湖北省民族宗教委员会、十堰市、丹江口市的有关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名山宫观的道教界人士近180人出席挂牌仪式.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发来贺信.  相似文献   

15.
正5月10日下午,道教文物展、道教文化出版成果展、道教书画和摄影展等系列展览在武当山地质博物馆启动。此次展览由四部分组成,较系统地展示了中国道教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道教出版成果展展出了近年来出版的道教书籍,集中展现了道教书籍出版的新面貌。道教书画展展出的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筛选出的100多幅书画作品。道教摄影展所展示的摄影作品,内容以道教名山大川、著名宫观、人物风采等为主,较  相似文献   

16.
武当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唐末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列为第九福地。道经说真武大帝曾在武当山修道四十二年,在山中留下了众多圣迹。历代皆有高道大德栖隐此山,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五代宋初的陈抟真人和元末明初的张三丰真人。明代曾数次大修武当山宫观,留下了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今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武当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武当道教历史、道教人物、道教音乐、道教武术、道教医药等各个方面。贯穿于其中的则是道教的精神。武当道教文化就是道教精神的具体体现。道教精神是以尊道贵德为核心的道教优良传统的凝结。…  相似文献   

17.
<正>6月16-17日,武当山道教学院举办2015年秋季招生考试,面向全国招收宫观管理专业本科班,学制4年,录取50人。  相似文献   

18.
清代,来自武当山的陈清觉、张清夜、穆清风等道士相继入蜀,使四川全真道逐步兴盛发展起来,成为整个清代道教"龙门中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清代方志资料为主,辅以金石、碑刻、文人游记、诗文及其他资料,对青城山、二仙庵、青羊宫、灌县二王庙、大邑县鹤鸣山、温江县龙盘寺、重庆府五福宫等四川地区的宫观及知名道士作了介绍,以期勾勒清代四川地区全真道尤其是全真道龙门派发展的大致样貌,为日后总结清代四川道教的发展史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9.
武汉音乐学院为《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的编辑,在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局的指导下,于1986年至1987年3月四次上武当山及环山周围地区采集道教音乐。经整理,把武当山道教音乐写成《中国武当山道教音乐》一书,公诸海内外,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开放出一朵独具风格的艳葩。武汉音乐学院在武当山采集道教音乐中,发现道教音乐有的古韵幽邃、庄雅浑厚,有的欢快明朗、活泼多变;既有宫观庄严肃穆气氛,又有民间地区特色。雅俗无间,兼融并蓄,韵腔、曲牌,丰富多彩。学院为了便于挖掘、整理、研究这一“瑰宝”,以史新民、周振锡副院长、王忠人、向思义老师和硕士研究生刘红同学五人组织成立了“武汉音乐学院道教音乐研究窒”。  相似文献   

20.
正明代武当山志兼有道经和山志的双重属性,既是研究武当山历史变迁和武当道教渊源流变的第一手资料,也为我们研究中国道教史、政治史、文化史和区域社会史等诸多领域的相关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珍贵的史料。由于兼有道经和山志的双重属性,明代武当山志既是研究武当山历史变迁和武当道教渊源流变的第一手资料,也为我们研究中国道教史、政治史、文化史和区域社会史等诸多领域的相关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珍贵的史料。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