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晓阳:社会发展与社会正义正义,原指事物之间的一种平衡的关系或秩序。根据古希腊人的观念,每件事物都有它的规定地位和职责,一旦有事物突破它的界限,就会有一种超人类的法则来惩罚这种侵犯,恢复侵犯者所破坏的那种永恒的秩序。这种永恒的秩序就是正义。现在,人们...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哲学致力于如下三个圈的建构与交织。它们是倾听圏、哲学现实圈与知识圈。倾听圈表明,哲学只能面向那些想倾听它的人,只有得到倾听才会成为论说,才会是现实的。哲学现实圈意味着,哲学论说作为自我为自我的努力,作为实践,只有被伴随、得到支持和运用才会成为现实的,因此,主体通过一系列实践来建立自我关系、完成自我设计并为自我而努力。知识圈就是严格哲学意义上的知识,旨在使人认识事物的存在本身之所是,揭示事物的本质。上述三个圈体现了哲学现实的三种条件、三种界定或三种观点。什么是哲学现实?哲学现实就是勇敢面对权力,即哲学实践,由如下三种能力表现出来:学习灵敏(eumathês)、过目不忘(mnêm8n)与推理能力(logizesthai dunatos)。总之,哲学不仅是逻各斯(logos),而且是行动(ergon),而哲学现实处于自我与自我的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3.
1.不论哲学是什么,它都存在于我们的世界,并且必然与我们这个世界相联系。为了运动到无限之物里,哲学突破了我们的世界外壳。然而,为了找到独一无二的历史性土壤,它又返转回来。它伸向了那最广阔的、超越了世界存在的视域,以求获得永恒之物中现实的东西。然而,在对人类此时与此地的存在的反顾当中,最深刻的沉思获得了它的意义。哲学要发现最崇高的标准,要发现各种可能性的星空,它在看似不可能的事物的微明  相似文献   

4.
时间     
时间,闪着晶莹的色泽,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它是个很美的词,让人遐想。可是,它又是个沉重的词,让人叹息……时间无涯,既是起点,又是终点。时间永恒存在,却又在不断消逝。可是,当它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却会让人感慨。在时间面前,我们都只是短暂的一瞬,那是多么坚定的现实。时间是一幅空白的画,它把自己交给我们,由我们随意勾勒图案、涂抹色彩。我相信,每段时间都有色泽,即使一片空白,也会  相似文献   

5.
思格斯拒绝承认凌驾于历史、民族和阶级差别之上的不变的、绝对的道德原则的存在,相反地,他断定,一切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人们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生产关系中获得自己的道德观念,道德实际上与人们所处的阶级地位和时代有关,道德原则不是普遍永恒绝对的.  相似文献   

6.
论行为哲学     
推论性理论思维(自然科学的和哲学的)、历史描述和审美直觉有一个共同方面,对我们当下的任务来说这个重要的共同方面是:所有上述这些活动表明的都是这样一点,即在该行为-活动的内容-意义与其存在的历史现实、与其实在而唯一的可体验性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割裂,这种行为因此而丧失自己的价值、丧失生命形成和自我规定的统一性。唯有作为一个整体的这种行为才是真正实际存在的,参与这一唯一的存在一事件,唯有它才存活着,完全而永恒地存在着——生成着、完善着,它是事件-存在的真正活生生的参与者:它与这种实现着的存在所具有的那种唯一的统一体共生并存,但此种共生并存性并不贯穿于它的内容一意义方面,因为后者试图完全和彻底地在某些意义领域(如科学、艺术、历史)的统一体中得到自我规定,而这些客观领域,除了参与其中的那一行为之外,就其意义来说并不是实际存在着的,正如我们曾指出过的那  相似文献   

7.
在某种意义上,对"时代精神"概念以及时间与精神关系的理解决定着人们把握历史和文明走向的方式。从奥古斯丁到黑格尔,"思想主导时间进程"的观点被逐渐确立起来,人类主动创造历史的能力因此得到了某种说明。但是,由于过分强调时间的精神维度,在黑格尔哲学中历史现实的独立性仍然被严重低估。与黑格尔不同,马克思从人的实践原则出发,将时间解释为思维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永恒对峙。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含义和功能因此发生了深刻变化,它被看作对现实历史中生成的生产关系、交往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的把握,并且它不再满足于事后解释历史,而是直接地参与创造历史。  相似文献   

8.
“所谓平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毛泽东选集》五卷375页)。哲学上的平衡(或均衡、稳定、静止、统一等),是指客观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形态,即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所保持的相对静止状态,或者说事物量变过程的暂时稳定状态。恩格斯说,“相对静止即平衡”(《自然辩证法》224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数)。平衡或相对静止绝不是个别、特殊现象,而是客观事物运动和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状态。因此,正确地认识平衡、重视平衡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认识世界、改造  相似文献   

9.
自然课程与梅洛-庞蒂对本体论突破所做的修正相符合,因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把对自然的追问深植于知觉现象学之后的思想运动中。在他看来,知觉现象学所通向的对语言表达的分析展现了意义作为建制(institution)的定义,梅洛-庞蒂将它理解为使表达自得(appropriation expressive)的开放系列肇始的东西。正是这种建制理论使对被感知事物的分析转向自然反思的方向:被感知事物是区别于被制定的事物(l institué)的自然事物。自然是"非构造的,非制定的",因此是表达的源泉。本文认为以下四个命题可以用来概括自然哲学:(1)"全体并不比部分更不真实";(2)存在一种否定的实在,因此在存在和虚无之间不存在二择一;(3)自然事件并不具有惟一的时空定域;(4)只有作为发生性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对“性质”和“属性”分别作了如下定义: 性质: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属性: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1)。在日常生活中,“性质”一词固然有时被用如“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这一意义,例如: “这个问题是个什么性质的问题?”“人性,即人的性质。”两例中的“性质”都如此解。但是,“性质”一词还有一常用义,即统称“个别事物形状、颜色、气味、动作以及其他的较复杂的运动形态”,如苹果具有“红的、圆的、香的”等等性质,而这些性质  相似文献   

11.
寻求自由与规范的和解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之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由是人的本性,但人有规范性约束。"人生而自由"既意味着人是"生而为自由斗争",又意味着"人生而平等"。只有在自我立法、自我规范的意义上,人才能真正打碎枷锁并获得自由。自我立法是普遍立法的自我限制,自由的自我限制可以消解规范的异己性使规范成为自由的。自我普遍立法以人格平等尊严为前提。人无论在现实现象形态上具有怎样的不平等,这些不平等都不应当伤害到人格及其平等尊严,都应当有尊严地生活。规范性总是离不开权力,自我立法的自我规范关键是对权力的限制与规范。自由与规范的和解是一开放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2.
沈顺福 《现代哲学》2012,(1):110-115
任何一种价值观都是相对的,包括儒家的仁义礼智等.这种价值观得到了宣扬并被某些主体接受时,新主体因此而产生.主体的产生,从西方理性主义(康德、黑格尔等)的哲学角度来说,便是善良意志的发生;从中国儒家哲学的角度来说,便是诚意或德性的发生.意志、德性是存在的绝对者.绝对仅仅是存在自身(identity)的规定性.绝对,从时间的角度来说便是永恒,从空间的角度来说便是普遍,从逻辑的角度来说便是无限.主体接受外在、客观、相对的事实时,主体的意志、德性随之而产生.意志与德性的产生标志着永恒、普遍、无限的绝对者的形成.相对者走向了绝对者.普遍价值因此而可能.  相似文献   

13.
康德持有一种"道德为自由辩护"的信念,即认为自由因为道德而存在。但道德是历史的,自由不仅可以与道德共在,而且更内在地要求不断摆脱道德束缚。在资源小于需求的时代,尽管自由总是被迫与道德保持很强的关联,道德总是自由的规则,但一切道德本性上都表征着某种不自由,因此也必将在自由扩张的进程中被逐一克服。自由的终极依靠在于人类对于物理世界的胜利。  相似文献   

14.
贞,从哲学来看,是一种善恶价值判断.它是对选择某项原则的赞叹与呼吁.它是主体的私意的表达.同时,这样的观点的接受意味着价值观的确立.价值观内化为主体的德性,成为人们行为的出发点,即元.价值判断的对象是对事实陈述的选择,如利.这些对象最终落实为知识形态.知识是一种相对确定的陈述.它无法表达存在的真正,即本体.知识所陈述的对象是事物的亨,即现象.现象是外在的生与主体的思的共同造作.在造作过程中,主体赋予事物以时空性.因此现象不真.事物的本体是生、思,即元.元展开为德性与生生不息.对于本体,人们保持沉默.元是无.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德行等把握它.  相似文献   

15.
形而上学思维是一种与辩证思维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指用绝对同一、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进行的思维活动。因而是一种不科学的思维方式,用这种思维方式不能完全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是形象思维类型的,也可以是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类型的。绝对同一观点是形而上学思维的根本特征。所谓绝对同一观点,就是否认事物自身的内在矛盾,不承认内在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它认为“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以外,都是鬼话。”这种绝对同一的观点必然导致形而上学思维的外因性、孤立性和静止性。所谓外因性,即不是从…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人类的精神现象或观念、意识的各种形式,意识形态(Ideology)是与社会经济形态相对应的。社会意识的现实基础是社会存在,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是社会经济形态,它与社会经济形态具有深刻的内在相关性,换言之,意识形态是人与社会经济形态之间的涵数。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始终坚持一种批判的姿态,这是因为“在德国历史编纂学看来,问题完全不在于现实的利益,甚至不在于政治的利益,而在于纯粹的思想。这些纯粹的思想后来在圣布鲁诺那里也被看做是一连串的‘思想’,其中一个吞噬一个,并最后消失于怕我意识’中…  相似文献   

17.
僧肇的《物不迁论》,以肯定过去和现在的永恒存在、否认事物具有历时同一性为前提,证明事物不在时间内移动,并以此为佛教教义提供支持。但是本文考察发现,《物不迁论》的时间观念面临内、外双重困境。内在困境是它的时间观念无法处理未来的本体论地位,即如果承认未来的客观实有,就会威胁因果报应、修佛可证的宗教信念;而如果否认未来的客观实有,事物不在时间内移动的观点就难以自圆其说。外在困境是指这种时间观念所包含的关于物性的观点,一方面与中观学说的物性观相悖,另一方面与积善成佛的宗教信念相冲突。  相似文献   

18.
早在奥斯维辛之前,尼采就见证了基督教和近代神义论的失败,因为虚无主义是它们的必然后果。上帝死了,但是神义论问题,即受难生命的救赎称义问题却还在,还必须予以回应。尼采永恒轮回思想包含对神义论的价值重估,是对受难生命救赎称义问题的一种后基督教思考。作为最高肯定公式,永恒轮回思想洗除人之罪责,为一切生命辩护;它通过意愿生命永恒复回而救赎生命,受难生命因绝对肯定它自身而称义。  相似文献   

19.
轮回     
人们都知道能量是守恒的。它不产生,也不会消灭,而只会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我们一个人的灵魂就是最纯的能量,这能量即是你目前的生命中的灵魂,它一定有个来处。灵魂是从哪里来的呢?身体死后,灵魂又去哪里呢?灵魂是不可能消失的,那会违背宇宙的定理,它只是转换形态而已。因此生与死对灵魂来说是不存在的。死亡与出生那只是身体上的事。灵魂将经历不同的身体与世界,那些经历有时会不断地反复,因此名为轮回。  相似文献   

20.
“历史”是人类世世代代漫长而执著的生命足迹,人类为了把握历史的脉络,为了反思历史形态中的自我形象,进行了长久艰苦的努力,从而使“历史与人”成为人类把握自身的基本思维向度。文学是“人学”,它必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反映着这一存在维度,因此,在文学研究的道路上,“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是学者和哲人们反反复复都绕不开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