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环境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环境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任平赵文(苏州大学管理学院215006)一、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本世纪末对世界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人口膨胀、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贫富分化悬殊、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主席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非常关键的一环。中国宗教以其"道法自然"的特质而充满了生态保护的观念,对人类生态文明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的分析,这种"生态"意识故而有着独特意义。当然,这里对"生态"的理解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和精神生态,这四种生态与人类生存乃有机共构。而中国宗教以其"出世"精神和"人间"关怀的有机结合,而使各个方面构成统一整体,形成和谐关系。于此,中国宗教将自然纳入"神圣"领域,对生态保护因而具有一种神圣的维度;对人类社会发展持有另一种审视,主张人际关联实现其社会生态的平衡;对人类文化强调百花齐放、千姿百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形成文明的和谐与共融,对精神发展则力争纯心净化、返璞归真,达其上善若水之升华。由于其宗教视域打破了相关领域的界限,使之更贴近自然,因而形成其对保护自然原貌、维系生态平衡的独立见解。  相似文献   

3.
人类在解决了经济学意义上的生存问题的同时却带来了生态学意义上的生存危机。原因何在?乐观的人们会认为是由于我们的经济和技术还不够发达。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当然还有些较清醒的人看到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的不平衡和社会的非正义也是原因之一,因为这种不平衡和非正义影响  相似文献   

4.
宗教伦理视野中的生态大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动态活性大系统。它不仅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 ,任何生命体均只是地球生命圈中的一部分 ,而且各部分与其他部分处于有机联系的伦理关系网络之中。这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与和谐发展不仅是宗教生态伦理的内在要求 ,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创建人类理想家园、人类新文明的进程中 ,宗教生态伦理思想 ,将愈益显示其不可忽视的强大内力  相似文献   

5.
曹瑜  何利君 《学海》2023,(6):15-21
启蒙以降,工业文明与环境危机的“辩证法”引发了人们对于人、自然、社会、科技等关系的生态伦理思考。西方生态伦理学率先以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规律为依据,建构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社会生态学等思潮基于环境危机的社会历史根源,论证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同构性;马克思以感性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的生存论基础,揭示了贯穿于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中的精神生态向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两个结合”为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基于“五位一体”的生态伦理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撑。现代生态伦理思想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进路及其新时代形态,既是人类现代化进程及其文明新形态的再现与预示,也是人、自然、社会、科技之间矛盾真正解决的时代智慧。  相似文献   

6.
从2014年开始,国家宗教局倡导以文明敬香、合理放生为"双驱动"推进生态寺观建设。以佛教的"缘起说"而论,推动生态寺观建设,是众缘和合的体现。文明敬香:观照一方清净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随之而来的生态危机也引发了人类的生存危机。在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人类也试图在宗教中寻求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7.
生态伦理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要落实到经济、政治、生活消费、技术、医疗卫生等社会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上。如果把这些视为硬件工程,那么生态伦理建设则是其中的软件工程。具体而言,生态伦理在实施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第一,认识和批判功能。生态伦理作为一种新的伦理观,直接或间接地向人们传播着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生态自然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乃至生态文化的认识,这些新思想无疑能够加强人们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另一方面,生态伦理作为一种“生存伦理”或“危机伦理…  相似文献   

8.
阴阳观是中国传统思维及认知的重要取向,阴阳学说充当了自然社会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机制机理性解释。阴阳学说在古农书及相关典籍中,普遍被用作对“天地人物”系统及其农业生态系统、农学思想原理的阐释,指导农业生产实践。由此,引导了传统农业走向整体系统、有机协调的精耕细作道路,铸就了传统农业的历史辉煌。时至今日,阴阳学说虽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但其蕴含及其延展的系统整体、辩证对待、互补平衡等诸多思想内核,在农业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及生态环境保护等人类诸多诉求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多一点宽容     
房龙在《宽容》一书中说得好:“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宽容人,而动物只会戕残动物!”的确,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是由野蛮逐渐走向文明,从野蛮向文明过渡却经历了压迫、仇杀、反抗、战争等灾难。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虽然离不开健全的法制、道德的束缚、伦理的深化、良知的醒悟、宗教的劝化,但世界的和平、社会的安定还有待于人们的共同建设。人作为地球的主体,为地球带来了生机,同时也为地球带来了破坏。生态的平衡、自然的保护,是上主给人类的一条爱的诚命,可人类却为了蝇头小利恶意贱踏,从而使自己生存的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污…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6,(9)
正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了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的昌明、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发展,人类从大自然获取了巨大的物质资料,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由于不合理的、盲目的、过度的开发,全世界的自然资源趋向短缺;同时,由于向大自然排放大量废物,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造成了世界环境的恶化。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就是所谓的“潘多拉魔盒效应”。生态危机已成为当代的最大社会公害,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指出,此问题如不妥善解决,人类将在下个世纪难以生存下去。生态伦理学是运用生态学和伦理学的综合…  相似文献   

12.
绿色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是文明的标志和象征。人与绿色环境是处在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之中,人是主体,绿色环境是客体,两者成为有机结合的整体。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应满足这个系统中的主体“人”的全面要求,就是要研究物质环境(包括自然条件和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心理环境综合影响。本文试图对人与绿色环境的相互关系及绿色环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社会公正与企业伦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旨在为改善人类生存状态而建构起三 E(Economics,Ecology,Equity)协调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实现经济发展、生态平衡和社会公正三大目标。社会公正是现代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作为应用伦理学学科的企业伦理学 ,首先要应用社会公正的理论和原则去阐明企业伦理和企业公正问题。以企业公正为核心价值的企业伦理 ,逻辑地包涵了社会伦理、生态伦理对企业行为的公正要求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三大目标的必要条件。倡导以企业公正促进社会公正、环境公正的企业伦理观 ,承担起对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义责任 ,是有远见的企业家为实现企业长远目标而必然作出的明智抉择  相似文献   

14.
大乘佛教有许多理论可以用于对治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从《金刚经》这部早期大乘经典来看,大乘佛教的生态伦理观主要有:缘起性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观;诸法平等,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慈悲喜舍,尊重和爱护生命的生命观;心净土净,心灵环保下的自然环境观等。弘扬这些传统的生态伦理观念,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当代世界发展及人类生存的重要标示之一,有着极为独特的意义.在中国面向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积极努力其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际,很有必要对生态文明的蕴涵加以深入发掘,而其中佛教信仰与生态文明的关系问题,就值得我们展开专门而系统的探讨.正是对这一意蕴的深刻体认,作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得以可持续发展,并迎来了这次论坛的顺利举办.  相似文献   

16.
《伍尔夫生态思想研究》是国内第一部对伍尔夫作品中的生态思想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学术著作。该著作不仅从生态批评理论视角对伍尔夫作品中的生态思想进行分析,同时还将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等相关领域的内容引入其研究中,从多个视角深入分析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关系失衡的问题,由此展开了如何重建以及怎样构建精神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等的和谐与平衡。该著作所阐发的深远意义远不仅限于当代,也不仅限于生态层面,其意义是可以延伸到当下及未来人类生存于世所应持有的哲学智慧层面的。  相似文献   

17.
城市河流是城市中的生态廊道,发挥着平衡城市生态系统、树立城市形象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城市的景观格局及生态环境。城市河流生态系统被人们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所破坏。以东罗运动公园生态浮岛设计作为案例,通过研究该公园的生态修复设计理念及方法,分析东罗公园对于台湾省宜兰县城市生态系统的积极影响,明确生态浮岛技术在河流景观中的修复作用,总结生态浮岛技术在我国城市河流景观中的应用策略。借以改善河流景观、修复河流生态系统,以达到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8.
生态权力观和生态利益观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自然界的生态权力 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并非自发地实现的。人类也同其它生物一样,以地理位置的不断扩张和获取更多的物质资源为其生存的特征。但人类也逃不过“整体支配并决定部分”的自然选择,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也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我们把人为破坏自然生态而遭到自然报复的现象,称为自然界的生态权力(Nature's Ecological Power)。正是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这种力量,才激发人类不得不考虑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没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19,(5)
传统农业符合生态原理,但因为低产而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依赖于化肥和农药等技术手段的农业,虽然大幅度提高了产量,却增加了食品安全事故、环境污染及生态系统失衡等一系列负外部性问题。浙江德清探索的稻鳖共生新型复合农业生产模式,在不使用农药、化肥的情况下,实现了"百斤鱼、千斤粮、万元产值"的目标。在生产商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了稳定粮食产量、确保食品安全和消除面源污染、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平衡等目标,对负外部性顽疾具有"无治而治"效果。稻鳖共生模式的推广或其基本理念的扩散,可以扩大其正外部性效应,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此类实践回应了地域传统如何与现代技术结合,进而探索出切合当地实际的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异种移植研究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并正在给人类展示一个互相矛盾的事实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社会生活的极大提高。核能利用、转基因作物、器官移植、动物克隆等等,无一不让人类充分享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种种利益和好处;另一方面是人类生存危机前所未有的加深。怎样理性的评判现代科技对人类的影响,摆脱其发展对社会所造成的两难困境,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以异种移植研究为例,探究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