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论帛书《易传》与帛书《易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论马王堆三号汉墓所出土的帛书,既有《易经》,也有《易传》。帛书《易经》与今通行本《易经》最大的不同在于卦序。今通行本《易经》始于乾、坤而终于既济、未济,六十四卦“二二相耦”分为三十二对,每一对中的两卦又“非覆即变”。而每一对卦组与卦组之间,据《序卦传》所说,又具有逻辑联系,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而帛书《易经》却起于健(乾)、妇(否)而终于家人、益,其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律性。其特点是采用自卦的方法,将一个大画卦区分为两个三画卦,以三画的儿卦为单位,将六十四卦分成八组。其上卦排列的次序是:键(乾)、…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字》卦卦名与爻辞中之“字”字的考释,证明传世本(周易·需)卦卦名与爻辞中之“需”字的原始意义,同《易传·序卦》所言“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较为接近,其要义为怀柔养善;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之《襦》卦的“襦”字与马王堆汉墓帛书佚文《易之义》的《襦》卦之“嬬”字,均为“需”的通假字,而“需”字的形与义不是卦画之象所为。  相似文献   

3.
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研究(日)池田知久著牛建科译(一)本论文发表以前的研究状况本论文是关于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要》篇的初步研究。众所周知,1973年12月,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的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了大量的帛书、竹简和木简。马王堆汉墓帛...  相似文献   

4.
上期我们简单介绍了“纳甲”筮法演卦方法,由这简单的介绍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1) 在“纳甲”筮法中,十天干分纳于八经卦,即所谓“乾纳甲壬”,“坤纳乙癸”,其余六卦分别纳所余六个天干。以此解决将十天干分配于八卦的方法。依天干顺序,由《艮》卦纳丙,《兑》卦纳丁,《坎》卦纳戊,《离》卦纳己,《震》卦纳庚,《巽》卦纳辛而观之,“纳甲”筮法中六子之排列顺序,显然与马王堆帛书《易经》相同,可见“纳甲”法当与帛《易》系统有关,这点前文已述。而十二地支亦配合十天干纳子八卦之中,由其排纳法看,《震》卦与《乾》卦同,皆由“子”纳起,《坎》卦由“寅”起,《艮》卦由“辰”起,全以顺时针方向,每隔一个地支,由初  相似文献   

5.
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释文(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释文(上)(日)池田知久著牛建科译凡例(1)本释文是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全文的释文,由《要》篇的“经文”“训读”和“注”构成。所用底本是笔者借到的“马王堆汉墓《周易》帛书”的影印件。使用的文字,虽将影印件...  相似文献   

6.
上博三《周易·夬卦》中的“丧”并非误字,马王堆汉墓帛书本与此相应的“牵”实为“桑”字,当读为“丧”,而今本中的“牵”可能系“桑”之形讹。  相似文献   

7.
<正>于豪亮先生遗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全书212页,28万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有三部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卷后佚书和《系辞》。其中,《六十四卦》即我们今日所说的《经》;《六十四卦》卷后佚书,除少部分见于今本《系辞下》以外,其余皆为不曾流传下来的佚书;帛书《系辞》同今本《系辞》有一定差别:一方面,帛书《系辞》没有今本《系  相似文献   

8.
为行文方便,本文将今通行本<周易>简称今本,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简称帛书本或帛本,将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简称竹书本,将安徽阜阳汝阴侯墓出土的竹简<周易>简称阜阳本,将刊发于<文物>1984年第3期的<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释文>简称<文物>本,将廖名春先生整理的<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经传释文>简称廖本.  相似文献   

9.
刘震 《中国哲学史》2006,3(4):15-20
本文从《周易》的首卦——《乾》卦入手,详实对比分析了帛书《易传》与今本《易传》中的《文言》关于其爻辞的解释,就两者解读的异同展开论证,探究帛书《易传》与今本《易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出土简帛易学文献,为今人探索卦爻辞之本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即以马王堆帛书《周易》、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与今本《周易》相对比,选取坤、蒙、比、履等十五卦中的诸本差异较大的辞句予以训释疏证,辨析其异同,间亦涉及帛本流传等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1.
坤卦卦名说     
细考《说卦传》、帛书《缪和》与《说文段注》之相关内容及"川"字形体演变之历史,可知帛书将卦名"键川"之川写作"川"并非误抄问题,坤卦之"坤"亦确系由"申"得声而非土申会义,无论其于古文献中书写形式有何不同,其名为"坤卦"且取名于地义是可以确定的。坤卦之"坤"的"土在申位"说出自许慎,又只能与《京房易占》的说法相吻合,故其说显系出于汉人的知识。改动传本《周易》坤卦卦辞的语序,以适应与传本经文卦序不同的八卦方位说,再增入汉易卦气说中才有的十二支,用这种方法论证《周易》本经中已有卦气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2.
论太极与大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太极与大恒连劭名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大批古代写本中,有一件抄写于西汉早期的帛书本《周易》,后面附有《系辞》及另外几份讨论易学的古代佚书。帛书《周易》卦父辞释文早已全文发表,《系辞》及其他易学古佚书尚在整理之中,近年学术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屡有文...  相似文献   

13.
帛书《周易·泰蓄》与《逸周书·大聚》连劭名马王堆帛书《周易》中的《泰蓄》一卦排在《根》卦之前,《剥》卦之后,为第十卦;在今本《周易》中为第二十六卦。帛书是西汉初年的写本,通篇字体为早期隶书,持与今本相较,异文甚多。《泰蓄》一卦的全文为:泰蓄,利贞,不...  相似文献   

14.
1992年5月出版的《马王堆汉墓文物》一书,发表了帛书《系辞》的照片及其陈松长先生的释文。针对释文的一些问题,我撰写了《帛书<系辞>释文校补》一文,参加了1992年8月底在长沙举行的“马王堆汉墓国际学术讨论会”。后来,又读到《周易研究》1992年第4期上刊布的黄沛荣先生的大作《马王堆帛书<系辞传>校读》及其所附释文。黄先生的释文较陈先生之作,有许多进步,可谓“后出转精”。但细察照片,觉得仍还存在许多尚待改正  相似文献   

15.
马王堆帛书《缪和》是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六篇之第五种,内容丰富,价值颇高。但对于其中部分语句的释读和解释,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我们在各家整理注释本的基础上,在释读、诠释和分章上提出了几点个人看法,其中有些认识可能直接关涉到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自从1973年底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批帛书以来,文物单位陆续公布了帛书《周易》、《老子》甲乙本及其卷前后的多种古佚书,引起了世界性的兴趣和关注,唯帛书《系辞》及其前后数篇解《易》之作近20年迄未问世。1987年12月初,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在济南召开了一次“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在会上读到韩仲民先生提交大会的论文《帛书系辞浅说——兼论<易传>的编纂》,韩文提及帛书本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学术界流行着一种见解,认为作为哲学范畴的“理”,是由韩非首先提出来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经法》证明:早在韩非之前,黄老学派已经提出并论述了关于“理”的概念。然而,这个问题未能引起哲学史界的普遍重视,姑特提出,以正史实。 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经法》,经多数学者考订为战国时期黄老学派作品,即  相似文献   

18.
帛书《易传》《衷》篇具有丰富的象数思想,除学者所讨论的"卦气"说外,还包含以下思想:"得中"说,"爻变"说,以及"《乾》《离》同居、《坤》《坎》一体"说等。其中"得中"说与《衷》篇的得名密切相关,《衷》(中)篇篇名即取自于"得中"说的象数学背景。"《乾》《离》同居、《坤》《坎》一体"说不见于通行本《易传》,是帛书《衷》篇独特使用的象数学说。通过对帛书《衷》篇象数思想的挖掘,可以大大深化对《衷》篇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帛书《易经》异文校释(乾—履)刘大钧三三键(乾),元享(亨),利贞。今本《乾》卦之乾,帛本皆作“键”。键,《说文》:“键,铉也。铉,所以举鼎也。”引申为关键,《礼记·月令》:“修键闭。”郑注:“键,牡,闭,牝也。”孔疏:“凡锁器入者谓之牡,受者谓之牝...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为基本资料。帛书字形不同于今体者,一律转写为今体。帛书中划分章节用的圆点,大都残缺,为了便于指明引文出处,仍然沿用今本章次。 帛书《老子》甲本、乙本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韩非子·解老》所引《老子》原文顺序,正是这样。王弼注《老子》所用底本顺序,大概也是这样。 《德》篇在前,则《老子》首章是今本第三十八章。这个事实,有助于提醒我们重视此章本有的意义,就是它明确提出并初步解释了《老子》哲学的基本结构。此章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