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暗示,是在没有对抗态度的条件下,人们对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依此做出行为反应的过程。影响心理的某种观念来自别人叫做他人暗示;影响心理的某种观念来自自己叫做自我暗示。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因此,在心理治疗中有暗示疗法,在教育中  相似文献   

2.
创新在人们日常行为的心理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创新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实现心理和谐要求运用创新心理调节方法,包括:异质同构、异质异构或反向形成、第三条道路等。而创新心理调节能力培养的途径有:发挥自主性、重视非智力因素、宽容的环境以及美德。本文介绍并剖析了创新在日常心理调节中的应用,揭示了它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3.
绘画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有其独特作用,不仅可以处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创伤问题,而且可以使心理障碍患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技能等得到提升,促进语言的发展与认知功能的改善.机理是,绘画是人们最适宜的心灵表达方式,它作为一种人类心理意象的主要表现形式,发展象征性的语言,能触及人所不知的心灵感受,并能创造性地将它们整合到人格里,直至发生治疗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心理与免疫     
近年来,医学界和心理学界都注意到,环境对人的压力所产生的心理应力已成了损害健康的重要因素,据美国医学界统计,在冠心病癌症、肺病、外伤、肝硬化和自杀这六种最主要的死因中,心理应力都是直接或间接的主要原因。销售量最大的三种药物(溃疡药、高血压药和安眼药)无不与心理应力有关,这就使人们关注心理与生理,尤其是心理与人体免疫的关系.至六十年代形成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  相似文献   

5.
1.心理困惑的解说。心理困惑指的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困境而又找不到解决方法时所产生的一种疑惑、迷茫的心理体验。心理是人的主观状态,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品质,如果这些方面出现了问题就有可能导致心理困惑,并且主要以情感的方式表现出来。日常生活中,每个学生都会遇到学习、交友、恋爱、择业等问题,由于缺乏经验,他们常常出现烦恼。如果长时间里情绪低落或波动较大,那么他就很可能是处于心理困惑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6.
心理距离     
人们通常用心理距离来衡量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程度和相互理解的深浅度。心理距离越“近”,则彼此之间就越亲密,越会被对方理解和接受。一般来说,熟人、关系密切的人比陌生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要“近”。“心心相印”、“心连心”,可谓是最短的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7.
"吃亏是福"是中国人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本文首先剖析"吃亏是福"的内涵,认为"吃亏是福"心理主要指个体遇到物质、精神等方面的损失或毁坏等负性事件时所具有的一种认为自己得福的心理。然后,从文化、心理两个层面分析此现象的成因:从文化方面看,主要涉及传统福祸观的影响、中国人对福的偏爱、人我关系的亲疏程度三个方面;从心理层面看,主要涉及认知取向、心境、良知、自我防御四个方面。最后,从改变认知、调节情绪等方面做一总结,给人们自我心理保健以有益启示,从而使人们更好地应对吃亏,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是万物之灵,既坚强,又脆弱,极易受到伤害。个体遭受挫折后必然会有所表现,以解脱挫折对自己带来的心理烦恼,减轻内心的冲突和不安,于是个体便想方设法从生理和心理上来保护自己。对生理上的自我防卫,人们容易接受、认可,而对心理上的自我防卫,人们却往往认识不多。 人的心理防卫机制主要有两大类,即现实定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可以分为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关系和人际关系三个层次。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在交往过程中,由于互相认识、相互影响、相互体验而形成的心理关系。这就是说,有了人们之间的交往,才有彼此的感知与理解,才能产生喜欢或厌恶的态度,才能建立起一定的人际关系。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它一切人的发展。”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就是在与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形成和发展的。对学生来说,最现实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  相似文献   

10.
居住环境是为所居住的居民提供休息,放松压力和促进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公共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心理需求占居住环境设计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居住环境的需求更注重精神层次的追求,对设计者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满足人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通过对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诸多理论研究,探索人对居住环境的心理需求。首先通过对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然后从人的心理、行为出发,探讨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心理需求,最后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一、人的心理形式和心理内容的区别与联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反映具有两个方面:一是反映什么,二是如何反映。前者是指被移置于人脑中的外界事物、现象或过程的主观映象,也就是心理的内容;后者是指事物、现象或过程以什么形式移置于人脑中,也就是心理的形式。人的心理形式与心理内容虽然有区别,但它  相似文献   

12.
环境与人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可以驱散人们的不良情绪,治疗人们心理上的创伤;同样,环境也可增强人的心理压力,使本来就抑郁不快的心理罩上更浓重的阴影。因此,近年来  相似文献   

13.
色彩是大千世界的直接产物,色彩又在直接或间接地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世界,左右着我们的情绪、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当然,不同的人对色彩的心理感知与对色彩的喜好是不同的。色彩作为造型艺术的要素和主要手段之一,它在平面设计中起着最直观的视觉作用。色彩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感情,利用色彩感情规律,可以更好地表达广告主题,唤起人们的情感,引起人们对平面广告及平面广告商品的兴趣,最终影响人们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不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当人们互相交流信息时,或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信息中,无不渗透着人们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而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个人需要的体验,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功能,包括人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我国文化传统和汉语的特性使语文有着它特殊的人文内涵,严格意义上讲,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人学”。这种以人自身的体验与感受所构筑的学科,必然不可避免地充斥着人类无尽的情感。强调人文精神,重视人的情感,这是新课标的指向所在。在语文教学,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是以课堂为主舞台,通过教师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培养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道德情操;或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明辨善恶的能力等积极情感。结合教学实践,我体会到,激发学生激情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研究人们的心理,目的在于调控人们的行为。本文从德才统一的观点出发,以行为是心理的形式、心理是行为的内容、心理与行为具有一致性为基础,来探讨群体行为心理结构、个体行为心理成因以及个体心理行为引导等几个问题。这里摘要刊登此文的后一部分。个体行为心理引导每一个人都有若干不同的行为心理侧面,不同的人心理侧面的重点又不相同,除此之外,不同的群体其行为心理侧重点也不相同。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人具体对待是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之所在。下面我们抛开群体、个体的特殊性,就个体行为心理的共性来探讨对个体行为心理的引导  相似文献   

16.
禁忌是人们为避免某种臆想的超自然力量带来的灾祸,而对某种人、物、言、行的限制,是一种毫无科学因素在内的心理防范措施。首先,禁忌是一种心造的幻影。它所说的某些话,某些行为或某些人、物招致的惩罚只是人们主观上想象的存在,而不是实际的存在,是精神领域的一种产物。其次,禁忌是不讲道理的。这就是说,某种语言、行为、或接触某种人、物与人们认为要降临的恶果之间根本就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这种幻想支配下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尽管不具有科学的意义,但它曾调节人的精神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再者,触犯禁忌后施行的惩罚是超自然的力量通过多种方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张永红 《心理科学》2003,26(3):568-568,567
1 前言心理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是指人们对行为或事件结果的一般性看法,这一连续谱的一极是内在性,另一极则是外在性(Rotter,1966)。自心理控制源的概念被提出以后,控制源作为一个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变量,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注意。控制源既在价值观层面上对人产生影响,也在行为层面上对人产生影响,是人格特征的重要成份。而时间管理倾向(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是个体在运用  相似文献   

18.
疼痛绝不仅仅只是一种感觉,它所包含的情感和认知成分与其感觉成分同等重要。任何一种形式的疼痛都有心理成分的参与,在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由于不了解疼痛的原理和影响,只把疼痛看做是疾病或组织损伤的提示信号,忽视了其对个体生理、心理乃至大脑功能的消极影响。因此,探索疼痛对心理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有助于人们多方位地了解疼痛带给人们的消极作用,提高对疼痛的重视程度,促进对疼痛的诊断并采取适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一、什么叫逆反心理目前心理学界对逆反心理持有不同说法:①逆反心理是对一种主张、观点持相反的对立的论调和看法;②逆反心理是对某一人物和事件的宣传持有戒心、对立和反感情绪;③逆反心理是对方产生同当事人的意志愿望相对立的一种心理状态,或者说是与人的愿望相反的一种心理状态;④逆反心理是一种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⑤逆反心理是对某一事件的处理(批评或惩处)引起周围人们对被处理者的同情、支持,而对处理者的抵触、反感、对立情绪,有的表示同情,有的不服,有的公开为之辩护,等等。  相似文献   

20.
简论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的关系——兼答周积泉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普列汉诺夫第一次明确地将社会意识区分为两种基本形态,即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单就“社会心理”这个概念来说,社会学研究它,心理学也研究它。“社会心理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具体的社会变迁、历史事件对个体的人 (或社会集团) 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揭示社会心理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思想和行为的关系,因此,它又可以称为“心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所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因素和条件,即研究和社会有关的心理学问题。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心理”概念是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基本形态来研究的,它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上流行的普遍心理状况或某阶级、某集团的心理状况。相对于思想体系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