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筑审美乌托邦的根本途径——论马尔库塞的"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勇 《现代哲学》2008,(3):43-49
马尔库塞关学理论的最终目的和根本意图,是通过以艺术为中心的审美革命消除异化,实现人的解放.在这个过程中,想象发挥了巨大作用.想象具有异在性,是建立新感性的基础和动力.作为艺术活动基本思维方式的想象,构筑了分别指向过去和未来的两种乌托邦.简言之,想象在审美世界中的自由驰骋,成为人实现自我解放的动力,也是构筑审美鸟托邦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梦海 《现代哲学》2008,(1):37-44
恩斯特·布洛赫历史哲学的宗旨就是要阐明整个人类精神史的中心在于预先推定一种"更美好生活的梦",即一个没有贫困、剥削、压迫和异化的社会制度.在他看来,作为人类学范畴的"希望"集中体现了人类走向更美好未来的意图."世界是拯救实验室",这是一个自我解救的、从事超越活动的内在者,自身包含着人类的拯救意愿、拯救希望和拯救实验,集中体现了全部现实过程的本质极限构成."世界是拯救实验室",这一范畴规定包含着一系列重要的历史哲学结论.  相似文献   

3.
目前,学界普遍将生态文明视为继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实际上这种观点未能全面把握生态文明的本质及其在整个人类文明历程中的历史定位。对文明的理论和现实分析表明,文明本身蕴含着生态本性,潜在地是生态文明,而生态文明则是文明之本质的真实显现,是文明本身所追求终极目的的彻底达成。因此,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历程中生态文明并不仅仅是一种新文明,还是一种真文明;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由于不完全合乎文明的本质规定性,因而并不是一种真文明,而是一种前文明。  相似文献   

4.
董修元 《世界哲学》2016,(5):127-133
阿拉伯亚里士多德学派的集大成者阿维森纳系统区分了存在与本质。阿威罗伊为了应对神学家的挑战、抵制哲学与神学合流的趋向,对这一区分进行了全盘批判。他指责阿维森纳将"存在"理解为偶性,而后者只是观念性的偶性,并无形而上学意义。通过对相关文本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语言归因"并不成立,对于真实的本体论的理解并非阿维森纳独创,而是源自亚里士多德,阿维森纳与亚里士多德在存在—本质问题上的分歧源于对可能性观念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5.
"做人"是一种德性——兼论个体道德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必须超越时"做人"的常识化理解,从更加具有普遍意义的关系视阚而非日常私人交往领域来重新审视"做人","做人"是一种德性,内含着人的本质性规定.同样,对"做人"的评价、对"好人"的认定也要超出日常的私人交往领域,为"做好人"确立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和宽松的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民主社会公共交往扩大的背景下,按照新的"做人"观念学会做人应成为个体道德建构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麦金太尔关于"启蒙道德筹划失败"的断言可能导致两种相反理解。麦氏认为,情感主义者放任道德分歧(多),须对无休止的道德争论负责。启蒙筹划虽然寻求普遍性方案,然其背后却深藏不可公度的前提,同样导致不可公度的各家之言。只不过,后者仍试图用理性来解决,而前者则"坦率地"放弃这种努力。为缓解道德分歧,麦金太尔引入传统合理性。但亦存在问题。生活境遇的改变,使我们须悬置先入之见,通过对话重新圈定道德普世性(一)与道德分殊性(多)的话语范围。  相似文献   

7.
古今中外对“美”的探讨呈现多元化特征,即“美”具有朦胧性与模糊性。每个美学流派或美学家其观点总是各执其说,莫衷一是。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美”也会使人产生一种难以言说,无以名状的困惑感。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都是我们无法用语言文字等诸形式准确完美地呈现出来的。本文试以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之观点为统摄,从自然美与艺术美二者关系的角度切入,探讨其美学思想的矛盾性和美的特性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9.
郑阳 《学海》2008,61(3):31-36
本文通过斐洛对人群的划分、对教育等级的设定以及其对教育历程的描述,系统考察了斐洛的教育观念和所谓的"预备性学习",探讨了斐洛眼中的希腊式百科学习在整个教育历程中的作用和局限.斐洛为希腊式教育设置了道德属性,使希腊因素融入希伯来文化之中,调和了希腊教育和犹太教育.本文还通过对斐洛教育观的散居语境的探讨,指出斐洛是如何通过教育观念表达犹太文化认同的.  相似文献   

10.
11.
毫无疑问,真之理论在戴维森的哲学理论中扮演着核心地位,如果不理解他的真之理论也就无法理解他的整个哲学思想。虽然在他的哲学生涯中,戴维森对真的理解并非完全保持一致,甚至在某些地方曾出现过重大转变,但这并不妨碍他的真之理论形成一个整体。因为戴维森在很多关键地方,对真的理解保持着不变。戴维森对真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从否定方面看,戴维森认为真是不可被定义的,因为它是一个最简单的概念;其次,真之紧缩论对真的解释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它并不能把握真的实质。从积极方面看,戴维森肯定了真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并认为人是真的前提;同时,他又强调了真与信念、愿望以及意义之间的联系,认为对这些概念的解释必须以真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群际接触理论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晶  佐斌 《心理学探新》2004,24(1):74-77
群际接触理论是关于群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理论,其核心是过失无知现象,该理论认为通过在最佳情境中进行接触能减少群体间的偏见。该文阐述了Allport的接触假说,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其他研究者对Allport接触假说的质疑及其对理论的完善,最后对Pettigrew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来看,对于地租问题的研究以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为基础,逐渐演化成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一种是新古典的边际分析方法;另一种是古典的剩余分析方法.本文在对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指出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运用的是古典的分析方法,它所揭示的是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并且该理论体系使宏观总量与微观价格在均衡状态下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动机的目标理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章对动机的目标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研究方法以及所取得的新近成果进行综述,总结各种目标理论的共同点和分歧,并对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作认为,目标理论将导致行为的情感因素、动机力量与认知过程有机结合,这体现了一种整合趋势;同时,目标理论强调目标对于人格功能、情绪以及健康的重要性,使得该领域的研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联。而这一研究领域的未来方向则是,探查动机倾向与个人目标之间的联结。  相似文献   

15.
贾江鸿 《现代哲学》2006,(3):100-107
我们面临着一个笛卡尔哲学的理论困难:一方面他在形而上学的沉思中对思维和广延做出区分;另一方面,又在现实当中坚持人的灵魂和身体的不可分。而恰恰是在这种困境当中,想象具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没有想象,思维就不能通向物体性事物,物体性事物就是不可衡量的,作为思维根本性才能的理智就不能完成一个对物体性事物的基本认识,我们的激情就难以产生,我们的意志就难以发挥作用。想象是思维转向物体性广延的重要中介。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