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2010,(1)
<正>《法音》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佛教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为宗旨,广泛介绍国  相似文献   

2.
人间佛教关注的重点是"人生"和"人间",不像传统佛教主要关注的是"人死"和"天间".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首先表现在它对传统佛教之"死鬼化"、"天神化"的批评上.在修行实践中,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主要表现为更加重视五戒、十善和以慈悲为本的大乘菩萨道.学佛是道德的实践,道德的根源在慈悲,慈悲是人间佛教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所蕴涵的道德价值具有相当的普适性.五戒、十善和慈悲的道德规范,都是以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为根本基础,从而使得佛教的慈悲行为与世间的仁爱行为相区别,使得人间佛教的修持规范、伦理关怀具有佛教道德的自身特色.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0,(9)
<正>《法音》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佛教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为宗旨,广泛介绍国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佛教僧团主体的民族属性,提出胡族佛教和汉族佛教两个概念,进而构建了汉地佛教史的理论框架:以胡族僧团为主导的"前史"和以汉族僧团为主导的"正史"。在此框架内,考证、审视了属于汉地佛教"前史"范围内汉魏西晋时期都城洛阳的"市"、胡人聚落与佛教的关系,认为可以将该时期的佛教行事大致限定在胡人从事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聚落空间内。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太虚大师等人倡导的"人间佛教"运动警醒了明清至民国陷于腐败、堕落的中国佛教,开始了近一个世纪的"人间佛教"运动.进入新世纪,回头分析"人间佛教"的发展,可以从中吸取很多经验,同时也可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都市佛教"理念,以期通过它为"人间佛教"的发展瓶颈找到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6.
张一 《法音》2021,(10):39-43
在中国佛教的传统中,佛教音乐被称为"弘法之舟楫",为历代高僧大德所注重.佛教音乐作为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佛教文化事业的发展,佛教音乐也逐渐兴盛起来.近些年来,古老、传统的佛教音乐受到广大佛教信众,特别是青年人的欢迎和青睐,似乎更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和"流行文化".打开音乐搜索引擎,以"佛教"为标识的音乐作品,数量繁多、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显示出十分迅猛的发展势头.本文拟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佛教音乐的现状作一梳理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佛教的社会建设理论,是从寺庙走向社会,从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进而成为社会建设的一种共同体原理与社会资源。"人间佛教"作为一种佛教型社会理念,自20世纪初太虚和尚倡导以来,历经几代高僧大德的努力,终成当代中国佛教的一种发展模式。在"人间佛教"思想的倡导及其实践过程中,中国佛教界通过各种方式为社会建设及社会服务事业做出了自己独到的贡献。本文以太虚、巨赞和赵朴初三位佛教思想家的相关理论为中心,梳理并讨论"人间佛教"理论中有关"社会建设"的基本观念,探讨20世纪"人间佛教"思想中有益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理论资源,最终体现"人间佛教"作为一种"理论资源"或"社会资本"的建设功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三个维度来对"人间佛教"进行观照,试图由此而切入关于"人间佛教"之概念及其意义与价值的理解。(1)从历史维度来看,"人间佛教"是对佛教中国化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根本精神的继承,是针对中国佛教之衰落形态的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改革运动,体现为中国化佛教发展的一个新阶段;(2)从现实维度来看,"人间佛教"是在现代生活场域之中,以"契机"为方便而实现的关于佛陀教义的化仪更新,体现为佛教的一种新实践;(3)从理论维度来看,"人间佛教"是对佛教之根本义理及其价值的重新拣择,基于化仪更新而实现了佛教价值之实现境域的转移,而体现为中国佛教发展的一种新形态。  相似文献   

9.
《法音》2007,(11):65-65
《法音》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为宗旨,广泛介绍国内外  相似文献   

10.
一在中国佛教史研究中,佛教中国化是一个常问常新的核心课题。如果说宋以前的佛教中国化突出表现为"格义佛教""学派佛教""宗派佛教"等"学理佛教"的话,宋以后则以"民俗佛教"为主,其中最为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建立在四大菩萨信仰基础上的四大名山信仰。  相似文献   

11.
洛阳白马寺在佛教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被尊称为"释源"或"祖庭"。随着唐朝与西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佛教发展进入盛期。佛教宗派林立,其中禅宗"见性成佛"的主张让佛教走向普通民众。白马寺佛教音乐与当时民间音乐、诗词、南北曲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白马寺佛教音乐,对了解唐宋元音乐有重大参考价值,也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僧俗关系的模式,其理论依据是大小乘佛教的不同思想,即对"正法久住,广度众生"的不同强调、戒律的不同理解等;其定位涉及到两大维度:一、住持佛教的重任,二、修行解脱的优先性。在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时期,所有教法以出家为教导核心,确立"僧尊俗卑"的伦理模式,同时亦有部派提出"胜义僧"、"在家阿罗汉"等引起冲击。大乘佛教以"广度众生"为实践目标,在"僧俗平等"为基本模式,但是不同经典系统亦有"尊僧"与"抑僧"的立场差别。  相似文献   

13.
正1980年至今,全球票房较高的基督教题材的电影就达20部。相对而言,佛教题材的电影很少。受困于资金、人才与技术,佛教传播在利用现代科技方面曾远逊于时代。但随着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佛教的"像教"特性一脉相承的佛教动画,加速了佛教传播的全球化。在百度上以"佛教、动画"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就会发现1,630,000个词条,其中视频为13216个。"佛教动画",本文指称为佛教题材的动画。至于分类,本文没有采用动画短片、动画电影或电视,抑或二维或三维,因其都未触及佛教动画的本质,故无逻辑辨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正佛教,自19世纪传入美国,从最初的移民信仰发展至今,已成为美国成长最快的宗教。尤其是20世纪中期,一批批汉传佛教的高僧大德,例如妙峰、寿冶、乐渡、敏智、法云、浩霖、洗尘等长老,克服重重困难、不远万里来美国广开道场,为美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美国佛教联合会,正是在诸位大德的共同努力下,于1976年成立的。成立之时,正值佛教从美国社会边缘走向主流文化的过渡期,也是佛教本土化进程的关键期。"美佛联"以弘扬和实践"人间佛教"思想为方针,致力于佛教本土化的发展与弘扬。多年来,"美佛联"  相似文献   

15.
池田大作"人间论"对话思想是具有当代日本新佛教特色的文明间对话理论。此理论的提出与其大乘佛教《法华经》信仰、日本传统佛教日莲思想、创价学会的"创价"精神三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可以说,大乘佛教的法华理念为"池田对话"提供了佛理根基,日莲佛教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为其提供了行动依据,创价学会以"人"为本的"创价"精神是其不断拓展对话的直接动因。"池田对话"的开展让创价学会作为现代佛教团体更具开放精神,池田大作提出的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宗教与社会融合发展的"人间论"现代佛学对话理论,亦具有深入探讨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5,(12)
<正>本刊讯11月8日,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与日本佛教大学联合主办的以"关于日中佛教交流"为主题的"中日第15次佛教学术交流会议"在日本京都佛教大学四条中心举行。中国佛教协会组成以湛如副会长为团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一行5人赴日本出席会议并参访。在会议开幕式上,日本佛教大学田中典彦校长、中国佛教代表团团长湛如法师、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圣弘强领事先后致词,对本次两国学术会议的意义给予高度评价,并赞扬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  相似文献   

17.
作为近代东西文明对话中反映在东亚佛教领域的知识重构,"大乘佛教"概念的形成及其演变,能够给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东方佛教学者、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木村泰贤的"大乘佛教"观,带有强烈的日本佛教意识,其强调在家主义、批判出家主义,目的在于为日本佛教的在家主义倾向寻找"合法性"依据。西方哲学家、世界轴心文明论者雅斯贝尔斯积极吸收当时欧洲和日本的佛教研究成果,关注佛教的哲学智慧,主张"大乘佛教"是佛教的一部分,其在亚洲的传播,印证了佛教是一个宽容的宗教。雅斯贝尔斯的目的,在于建构一种试图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和基督教中心主义的全新的"历史哲学"。二人的文化背景和学问取向尽管不尽相同,但透过他们的言说,可以从一个侧面对比了解佛教知识在近代东西方是如何被重构、如何回应现代性的。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7,(7)
<正>印顺法师是重要的"人间佛教"理论奠基人之一。他在继承、借鉴太虚"人生佛教"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自己的"人间佛教"思想。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至今为中外佛教界的众多领袖所继承和弘扬。在今天,"人间佛教"已经不仅是一种学术思潮,而且是具有国际影响的佛教适应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实践。我们在这个时候重温印顺法师的著作,观察当前佛教的新开拓,不仅会加深对传统佛教的理解,也有  相似文献   

19.
<正>南传佛教僧人身上所披的红褐色、黄褐色的袈裟,都是按照《律藏》的规定进行裁剪、缝制和染色而成的,保留了佛陀在世时的服装式样。一、何谓南传佛教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播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的佛教,其规范称呼为"上座部佛教",这是南传佛教内部和国际通用的名称。上座部,巴利语Theravāda,由"上座"和"部"组成。  相似文献   

20.
本论文以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厦门同心慈善会和福建省佛教协会佛教教育基金委员会等三个佛教慈善组织为重点,对它们的慈善活动开展和组织运行机制进行剖析,比较其组织特点和发展优势,并将三者分别归纳为"救济型慈善"、"服务型慈善"和"弘法型慈善"三种类型。以这三个佛教组织进行考察,不仅可以反映出福建佛教慈善的基本状况,而且可以代表不同类型的佛教组织运行机制特点,从而揭示我国佛教慈善组织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