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地藏经》的第三点是教“孝”。隋唐时有信行禅师,创立过三阶教。所谓时、地、机,他按时间、地点、人这三个不同情况分为三个阶段,并认为应该用这三个阶段的方法来弘扬佛法,于是就创立了三阶教。后来这个三阶教在唐朝的时候被皇帝禁止了。现在在敦煌就发现有三阶教的...  相似文献   

2.
董家亮 《佛学研究》2004,(1):126-133
后代学者大多根据三阶教被禁断时期的一些批判文章,或者敦煌遗经中的有关三阶教的残卷进行研究,因此对三阶教不能作出全面认识,出现不少误解。本文依据陕西金川石窟刻经对三阶教重新作了认识,认为“以时言教”是信行的末法观。信行提出了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思想并存的思想,强调要离恶的主张,其思想的特点是“修善离恶”或“敬法离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三阶教文献以及其他资料的分析,可明确三阶教非常重视《十轮经》和地藏菩萨,但从整个三阶教体系看,《十轮经》仅是三阶教所引诸多佛教经律论当中的一部,在所有表达地藏菩萨重要性的表述中地藏菩萨都与其他佛菩萨并列,因此说三阶教专奉《十轮经》、专崇地藏菩萨其实是夸大了《十轮经》、地藏菩萨在三阶教体系中的地位。"正合礼忏地藏菩萨"应是指地藏菩萨适合第三阶末法众生礼忏,而不是说礼忏地藏菩萨是三阶教的礼忏法,其背后实质上反映的是三阶教与净土教的论争。三阶教与净土教围绕地藏菩萨或阿弥陀佛展开的争论主要表现在普修与别行、对根起行以及谁的功德大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法门惠恭大德之碑》于校订录文的基础上做了初步考释,认为此碑为惠恭禅师自树以“昭其未悟”,弘法利生。惠恭为唐初三阶教的重要僧人,于法门寺建立了三阶禅院,并被唐高宗敕封为“检校佛塔大德”。在佛学思想方面,惠恭除了承袭信行的学说之外,重禅法、重经教为其特色,显示了唐初三阶教向传统佛学回归的倾向。从惠恭的活动看,唐初朝廷似未特别压制三阶教,而是持听之任之态度的,三阶教后来的衰亡主因在于其教义本身的局限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六书(续十)达浦生著第三章中心第三───诚第一节不诚无物中心第三是诚。诚也者,真实无欺之谓,阿语"伊赫俩素",其意纯一不杂也。"诚"虽排列于"信""行"之后,但"信"非诚则不笃,不笃之信不真也!"行"非诚则不果,不果之行不真也!"诚"之为德,确...  相似文献   

6.
正在张总研究员的著作中,有两部书是成体系并对当前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的,一部是《地藏信仰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另一部是《中国三阶教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可以说,当前的佛教学者无论研究地藏信仰或三阶教,张总的这两部著作可以说是"绕不过"的成果,一定要借鉴或参考。笔者发现,张总不惮劳苦地持续对某个领域钻研下去,其《中国三阶教史》从写作到出版,用了"超出原计划的三年  相似文献   

7.
“普佛”一词,源于隋代信行创立的三阶教。三阶教将佛法分为普法和别法。所谓普法,即于法不分大小,于人不辨圣凡,普信普敬,不尊此法而斥他法,所以名为“普”;所谓别法,是分别大小乘法和圣贤凡夫,所以名为“别”。信行认为在佛灭后初五百年的正法时期,众生的根机只能学一乘法;第二个五百年的像法时期唯学三乘法,所学各别,所以称为“别法”,全称为“别真别正法”。在佛灭后一千年的末法时期,众生由于根机较钝,具有空有偏见,如果偏学大乘或小乘,就会爱此憎彼,必然造成谤法之罪,所以第三阶相应的佛法,名为“普法”,全称为…  相似文献   

8.
张凯 《宗教学研究》2017,(3):100-103
本文首先对《四明尊者教行录》所载北宋初期日本天台宗僧源信“二十七问”的求决对象与“再答日本国十问”的作者归属进行了考察,澄清了相关史实,纠正了学界的通常说法.其次对中日两国基于各自立场对源信求决动机的不同记载与论说进行了梳理与评判,指出源信求决是继承自日本天台宗开祖最澄以来入唐求决的传统,也有为自宗在日本佛教宗派斗争中的发展谋求资源,以期保持自宗地位与利益的考量.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六书(续六)达浦生著第五章教旨第五──信源六德"信源"者,即伊玛尼本源也,亦即吾伊斯兰教信条也。"信仰大纲"云:"我信真主、信诸天使、信诸经典、信诸圣人、信后世及死后复活、信好与歹皆属真主前定"。此六则,凡吾教胞均应详加考究,确切认识,诚笃信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唐代裴氏中眷现存的墓志等相关资料,可知唐代裴氏中眷中,女性的佛教信仰比较普遍,其所信仰的并非全部是三阶教。但在丧葬仪式中,有体现出民生宗教的影响。唐代裴氏中眷宗教信仰体现出中国传统信仰的多元性与实用性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陈永涛 《天风》2018,(5):30-30
希伯来文明以"信"为其特征,希腊文明以"知"为其特征,而中华文明则以"行"为其特征。就如谢扶雅所指出的,中西文化的不同,在于知与行的分野。西方重求知,中国重践行。中西文化之不同,可以说是在"实然"(to be)与"实行"(to do)之间的分野,中国人对于"实然"立即看作"应然"(ought to be)。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六书(续九)达浦生著第二章中心第二──行──阿麦里第一书信行合一中心第二,是行。"行"者,力行也。阿语:阿麦里()是也。"行"之道理甚多,新旧学家对于"行"发挥许多哲理,而宗教学家对于"行"亦阐扬不少精义。惟吾伊斯兰教经典中对"行"之道,,尤为...  相似文献   

13.
日本伊斯兰教简况马惠禹据《日本书纪》记载,公元653年,伊朗穆斯林船民曾上日本海岸避海难。《续日本书纪》中又有公元736年"波斯人李密医等授位有差"的记载。又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唐朝鉴真高僧东渡日本时,有一名叫安如宝的随员被史学家推断为西域穆斯...  相似文献   

14.
至迟在唐代智升撰成《开元释教录》的公元730年之前,一部由中国本土撰述的宣传三阶教义及舍身功德的经典《佛说要行舍身经》即在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广为流布,后来远及敦煌地区。该经的出现为三阶教信徒的舍身实践进一步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也给一般信众提供了一部宣化三阶教义及舍身功德的简明普及读本,而经文后随附的各类舍身发愿文可以说是舍身林葬的志愿书。此经在隋文帝、武则天、唐玄宗三朝禁止三阶教典籍流通之时未在被禁之列,因而得以继续流传,直至10世纪中叶的五代时期,在敦煌地区还广为流布。  相似文献   

15.
拜功是伊斯兰教的柱石买子奇《古兰经》说:"众人啊!你们的主,创造了你们和你们以前的人,你们当崇拜他,以便你们敬畏"(2:2l)。又说:"当你们安宁的时候,你们当谨守拜功。拜功对于信士,确是定时的义务"(4:103)。穆圣说:"拜功是教门的柱石,凡立行...  相似文献   

16.
拜功是伊斯兰教的柱石买子奇《古兰经》说:"众人啊!你们的主,创造了你们和你们以前的人,你们当崇拜他,以便你们敬畏"(2:2l)。又说:"当你们安宁的时候,你们当谨守拜功。拜功对于信士,确是定时的义务"(4:103)。穆圣说:"拜功是教门的柱石,凡立行...  相似文献   

17.
日本学者小岛岱山先生有关河南熊耳山菩提达摩石碑的新发现,是1999年夏天赴中国调查的重要收获。关于此碑文的发现小岛先生在日本的佛教报纸《中外日报》(1999年9月11日)上,发表了关于在熊耳山的署名武帝撰达摩碑文的文章,日本的《朝日新闻》(1999年9月10日朝刊)也作了报道,并附其师、著名中国佛教研究学者镰田茂雄先生的评论:“关于达摩石碑,从文献上虽可知道一些,可是找到了真正的原石原碑,则是大发现。字体问题以及考古学上属于什么时代的作品尚须调查,不过可以说这是禅宗史研究的一级资料发现”,指出了小岛发现的意义。小岛岱山先生之所以希望此文发表在本刊上,一则本资料是在中国发现的,再则希望引起中国同行的注意,一同从事研究。  相似文献   

18.
日本代表团名誉团长中村康隆长老在开幕式上的致词在"第一届中国韩国日本佛教友好交流会议"(简称"三国佛教大会")召开之际,我代表日本佛教徒、特别是代表"日中韩国际佛教交流协议会",在此谨致祝词。我们"日中韩国际佛教交流协议会"是为了筹画并参加三国佛教大...  相似文献   

19.
不忘历史加深友谊[日]中村康隆在"第一届中国韩国日本佛教友好交流会议"(简称"三国佛教大会")召开之际,我代表日本佛教徒、特别是代表"日中韩国际佛教交流协议会",在此谨致祝贺。我们"日中韩国际佛教交流协议会"是为了筹划并参加三国佛教大会而在日本成立的...  相似文献   

20.
汪维藩 《天风》2012,(5):43-43
(九十九)我信圣徒相通《使徒信经》(Apostles'Creed)是教会自使徒时代流传下来的基本信仰。其中,在"我信圣灵"之后,是"我信圣而公之教会"。神圣、圣洁的教会之"公",意指她的包容万象、广涵一切,这是出自圣灵的宽容与胸怀。圣徒有如众多具生命的"活石",正是靠圣灵的联络、建造,成为一座"灵宫"(参彼前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