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德格尔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乃是真理生发与持守的场所,而世界与大地亲密争执的裂隙过程,即是真理的发生。海氏的艺术思想始终都围绕真理的奠基、生发、持存与聆听,给予创作、作品、欣赏的存在论以回答。他的这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艺术文化思想是继承,还是创新一直是亘古不变的两大美学话题。中国近代的上海是最早的艺术聚集地,当时的绘画被动迎合市场的需求,海上画派成立后,吴昌硕要求主动去抉择绘画的传承和创新,将绘画与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文章是对吴昌硕的"与古为徒"和"与古为新"的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进行分析,认为吴昌硕的这一创作思想能够体现出具有时代意义和时代精神的作品是画家最终的目的,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也都是相互并存的。  相似文献   

3.
印象派标志着西方绘画传统的重要转变,印象派艺术家致力于摆脱古典画派对于生活物象的精细描摹,强调光色感觉的真实传达,用自由的创作方式展现艺术家的主观感受。而这正与中国绘画中的写意有许多相通之处。莫奈作为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在他长达70年的绘画生涯中,一直研究如何描绘从大自然中得到的稍纵即逝的瞬间印象。而他的作品,无论是人物画,还是风景画,无不体现画者的主观感受,呈现出中国传统意象审美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艺向来重视传统与流脉,书画艺术尤其如此。文人书画家向来深研传统,在传统的脉络中传承与创新。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更注重的是合乎"理",合于"矩"。自明中晚期至清初的徐渭、石涛、朱耷开始,中国绘画却出现了创作意识与审美风格的个性化。而在清中期以"扬州八怪"为核心的扬州画派中,更是凸显出画家强烈的个性与个体意识,在绘画思想中显现出创作的独特性导向,这使扬州画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扬州八怪"之怪,很大程度上也是怪在个性与个体意识。文章试以金农为例,分别从金农的落款、墨梅、漆书三个角度分析个性意识在中国文人中的觉醒。  相似文献   

5.
作为全真高道,姬志真的思想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其思想进行梳理和研究的作品并不多.本文从美学角度入手,较为系统而详尽地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了其丰富而具有独特内涵的美学思想:一、与修道相关的独特审美体验;二、自由无拘的审美想象力;三、"无乐即是至乐"的审美感受;四、"因物发声"的创作态度;五、桃花源式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6.
作为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的高剑父,其艺术创作中始终贯穿着他的革新思想。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将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比例和明暗加入创作中,形成了特有的融合中西美术元素的新国画。从高剑父的艺术历程着手,对其绘画思想的形成渊源及在作品中的体现进行分析,探究其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7.
五台山文化的核心是文殊信仰,文殊信仰的灵魂是文殊思想。中道是文殊的主要思想,也是佛法的根本思想及佛教的特色,还是中国乃至东方的根本思想。因此说,中道就成了天下的中正大道,且具有世界观、方法论和促进人和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8.
作为传统中国画的主要门类,山水画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内涵。隐逸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长盛不衰的一种社会思潮,它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并对包括山水画等文化艺术门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山水画的产生和独立、山水画对逸品的推崇、山水画的审美取向、山水画题材的选择等方面进行探究,可以凸显画家对山水画的超功利性的"隐逸"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9.
郭熙是北宋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他的山水画论基于儒家文化,同时蕴含了明显的道家思想,道家文化色彩极为显著。通过探究《林泉高致》中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的绘画理论,将郭熙提出的“林泉之心”审美心胸命题、“三远”创作手法以及“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山水画价值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分析其思想理论源头,阐述郭熙美学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联系,并试图挖掘以山水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所体现的深层意蕴,让当代人更好地理解传统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0.
中道,即中正之道。中道是伊斯兰教所倡导的重要思想主张,是穆斯林宗教功修和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古兰经》、圣训中蕴含着大量中道思想的内容,体现了中道思想的丰富内涵。本文就中道的内涵、穆圣立法原则中的中道精神,以及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实践中的中道路径,对伊斯兰教的“中道”内涵与实践做一浅识。  相似文献   

11.
关于气韵     
彭锦辉 《美与时代》2014,(4):121-121
谢赫六法中首法即是“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价值尺度,“气韵”成为中国绘画的本体元素。气韵是中国画中极其重要的审美范畴,也是中国画审美特性和审美标准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气韵”为我们提示着一种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 ,随着海德格尔著作的翻译和思想的评价与研究的逐步深入 ,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研究也成为国内海德格尔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将国内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研究的状况作一概括和简要评述。一、海德格尔美学与传统美学的关系海德格尔美学与传统美学的关系问题 ,是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研究中必须涉及和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在这一问题上 ,几乎所有的著述都强调海德格尔美学之于传统美学的反动与超越 ,尽管传统美学的含义在这里显得过于宽泛又缺乏严格界定。但一般来说 ,都不言而喻地在近代经典美学的基本规定与特征的意义上使用“传统美学”这…  相似文献   

13.
从内涵方面说,儒家和谐观注重不同因素之间良性的交互感通,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从而使事物整体健康的发展变化;从价值基础说,儒家和谐思想立足于生命的体认与感通,认为人要通过对自我生命本质的体认,感通了悟天地万物、社会人生的生命本质,使个体生命积极的融入到群体生命、宇宙生命之中,展开的基本思路是由己及人,由内到外,从修养自身和谐做起,再推衍到人与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天地的和谐;从现代价值来说,源远流长的儒家和谐思想对当今世界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西方美学思想可以用来指导生活中的艺术审美,书法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艺术瑰宝,西方美学的思想也可以用来启发中国书法的学习。文章分别从书法的选帖、入帖、墨效、修为、评价等不同角度与西方的一些美学观点结合,分别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夏可君 《现代哲学》2002,65(1):96-106
1936年左右是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即是其思想转折完成的时机,于是弄清楚这一转折(跨越30年代前期)的过程就相当重要了。随着《存在与时间》之后的一系列演讲的出版,其中尤其是海氏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解释,可以使我们准确地理解他如何借助艺术与诗歌把存在的真理与美的显像关联来实现这一转折。本文主要通过重新阅读《艺术作品的本源》,并把它置于与荷尔德林的诗歌的关系中来讨论这一转折,从而使海德格尔这一阶段的世界理论更为明确,并为理解后期海德格尔以及第65卷对Ereignis的阐发提供了指引与路标。  相似文献   

16.
"长安画派"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北以陕西西安为主要地区兴起的一个产生重大影响力的画派。是以赵望云、石鲁为代表的一个绘画流派。主要创作了一大批表现西北地区朴厚自然、苍凉雄浑的西北风情,黄土高原绘画作品。展现了陕西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大西北的风土人情,表达了对红色革命根据地的热烈感情,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人民红军,歌颂劳苦大众,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一种精神面貌。不仅继承了中国从古提出的"文人画"观,也对新时代中国画创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理念。论文主要通过对"长安画派"绘画风格和艺术特色分析,探索长安画派的艺术价值以及对中国画坛绘画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7.
庄子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十分明显。在朝堂之中,被广为理解和运用的是儒家文化,但是在艺术创作中,对于庄子思想的推崇和运用也十分常见,其内在原因在于庄子思想中的超然、和谐、共生以及逍遥等观念,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思维但是却不具有太多的约束,符合艺术创作的特征要求。中国画是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内容,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影响,那么庄子思想的内核是什么,对于中国画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对其进行探讨能够有效的促进我们对于庄子思想的理解,对于中国画创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关于老子学说中的美学思想,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有的文章甚至认为老子无关学,反对“美”,从不讲审美的问题。笔者以为老子、庄子等道家书中有其独特的审美观,这种道家的美学思想是道教艺术发展的主要理论依据,对于中国的美学思想也有重大影响。一、老子的审美思想老子《道德经》不是专论美学的著作,但其中也提出了道家对审美的思想。老子的审美思想不是从美与艺术同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来观察美,而是从“道”的自然无为的观点,从个体生命如何求得自由发展的观点出发观察美的。这一点是与儒家美学思想很不同的,也正由于此,使得一部分人认为也  相似文献   

19.
《洛神赋图》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长卷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绘画始祖”.从美学角度看,它让我们看到了魏晋时期绘画风格从汉代的古拙雄壮的阳刚之美向精巧婉约的阴柔之美的转化.这也体现出入们审美心理和审美态度的一种转化倾向.这幅画所反应的中国绘画的进步,不仅在于连续性故事图的成熟,也在于其中山水画创作的萌发,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传统;它摆脱了汉代说教艺术的窠臼,注重于展现人物的性情容貌,表现自然的和谐生机,表达对美好事物的颂扬.这种向抒发人真性情的审美转变,也为后代的艺术家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思路,启迪着后人发扬对艺术的承袭与创新精神,并激励着我们迈出追寻美的脚步.  相似文献   

20.
郑东 《管子学刊》2010,(4):17-20
《管子》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融合了以人为轴心元素的美学概括,是围绕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自身心境的调节为主题的美学阐释。比德是人与自然物所联结而产生的特殊的审美情趣,也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固有的寄托方式。德义即君子施德于平民百姓,是人与人交流互动的施德亲近行为。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中国先哲对既要生存发展又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美学问题的深层忧思,所以《管子》总是强调"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虚静美是关于人的心境调节的美学理路。《管子》的虚静美肯定人的精神自由与心境的宁静是体道悟道即艺术审美的基础条件。虚静美揭示了艺术审美活动的心理特征,同时也触及到审美联想等艺术创作问题的本质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