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五四运动时期,西方的水彩画艺术传入中国,经历近200年的发展,中国水彩风景画艺术已经逐渐成熟。中国艺术家将西方的水彩画艺术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写意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风景画意象性表现。文章通过梳理中国当代水彩风景画的发展历程,探讨了中国当代水彩风景画的意象性表现,并对未来中国水彩风景画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风景画是最能体现色彩特点的画种,但在19世纪前风景绘画一直被看成是绘画的附属内容。风景画虽然不像宗教画和人物画那样有着戏剧化的情节,激动人心的场面,但它的特殊魅力仍然吸引着人们欣赏的目光。其中法国印象派大师毕沙罗和俄罗斯情绪风景画家列维坦就以他们不同的绘画风格为我们展现了风景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发展,其中的美学与哲学理念所蕴含的养分,值得被进一步应用于当代水彩风景画的创作中。东方美学下的水彩风景画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统一,承载了古人的艺术审美与认知世界的独特智慧。这种美的创作与工业化社会大生产环境下批量产出的丧失独创性的标准化工艺产品完全不同。通过中西美学的对比,寻找东方美学在大自然中的表现,分析东方美学的特点。同时,总结水彩风景画的创作与研究方法,借鉴学习风景画大师的绘画理念与技巧。  相似文献   

4.
风景写生是绘画艺术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是艺术家尝试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来诠释大自然带来的独特魅力。风景画的写生与创作,不仅可以提高审美情趣,也对艺术家探索艺术表现和形成个人艺术风格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欧洲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都以自然景物为视觉对象,但在视觉形态上,风景画与山水画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而形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欧洲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在碰撞交流中都有向对方进行借鉴,并引入对方的某些因素进行变革实践的现象,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两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共同以大自然为对象的两个画科,在艺术语言上进行沟通、审美品格上相互交融的可能性。本文以莫奈与郭熙为例,着重从视觉方式上,对欧洲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的异同及其精神渊源进行探索,以期更好地了解其各自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轨迹,正确地认识各自的内在价值,并对中西方艺术的互识与互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这对新时期中西融合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意境"作为东方美学艺术表现当中最具特殊性的审美准则,从中国水彩画的表现当中得到了更为全面而且深刻的诠释,越来越多的中国水彩风景画创作者开始根据不同的表现技巧、风格手法对自己所想要展现出来的"意境"进行体现,并对这一方面进行潜心研究发展。而作为中国水彩风景画表现当中的学习者的我们,更应当对这一特殊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和追求,并将这一特点有效融入到自己的绘画创作当中,进而更有效地推动中国水彩风景画创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十七年,我国的美术创作与社会生活、民众需求结合得如此之紧密,创作范围如此之广泛、影响如此之深刻,这在中外美术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这一时期的优秀水彩风景画,既是纯正的水彩,又是民族的艺术。艺术家们坚守水彩本色,创作出了表现手法多样、思想内涵深刻的艺术个性张扬的作品。新中国十七年的水彩风景画的民族性、时代性、个性等三性表现,对于丰富中国水彩画发展史的研究,对于当代中国水彩画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素描既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又是绘画艺术的一种独立形式。 素描往往作为训练学生的首开课程,而静物素描在我国传统的学院式教程中更为基础训练的第一课,乃贯彻“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之教学原则。本人以为以上观点多少有点委屈了静物画。然而素描静物画同人物画一样,亦有相对的独立性,亦有一个“形神兼备”的问题,“传神”并非人物画独有,风景画有,静物画亦有。风景画强调意境,乃诗情画意,这是风景画的“神”。静物画强调什么呢?本人认为静  相似文献   

9.
水彩风景画在西方德国开始兴起,经过了漫长的发展,现代水彩风景绘画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技法表现形式,更多的是以一种多样化不确定性的形态展现在大众面前,同时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表现传统的文化。在水彩风景画中,构图要素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水彩风景画与其他画种的构图都讲究位置、布局、选景之间的关系,而水彩风景画的构图大多以直线化构图的形式出现。探究水彩风景绘画的构图对了解其发展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与探究水彩风景画的直线构图特征以及直线构图的创作心理,了解水彩风景画的直线构图特征,总结水彩风景画的发展趋势以及表现形式的稳定性,分析水彩风景画的直线构图原则。  相似文献   

10.
在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西方艺术的发展开始延续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追寻艺术的本质。但现实主义题材的绘画并未因受其影响而式微,相反,二十世纪社会的快速变革,给现实主义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客观对象和批判角度。二十世纪美国社会转型与人的异化以美国的城市风景画为切入点,探究现代社会下美国社会经济转型对人的异化。  相似文献   

11.
古镇题材的画是风景画分支的一种,无论西方风景画,还是中国山水画,都证明画室以外,存在着使艺术家倾心的庞大的素材库。吴冠中作为当代著名画家,他的油画作品风格与艺术思想在当代艺术家中独树一帜。以吴冠中油画作品为例,浅析其油画作品的特色与画风。吴冠中主要受到西方传统精神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还有一小部分是受到自己情感的影响,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对吴冠中的画作进行浅析与总结,为今后的古镇题材作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探寻东山魁夷风景画的禅意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丽 《美与时代》2006,(10):49-50
一个当代日本风景画家,以西方艺术视角,用传统的绘画语言,将单纯、简洁的东方艺术情调展现在世人面前,并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有序、明净、独特的艺术空间。本文从禅宗的角度对东山魁夷的画作进行分析,对其凸显的东方艺术美进一步剖析和探讨,指出其风景画的独特之美在于禅宗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塞尚的感性透视到中国的散点透视,从"艺术乃与自然平行之和谐"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探讨塞尚风景画绘画与中国山水画中西两个美学体系在透视观与自然观中对于"自我"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透纳的风景画是浪漫主义狂飙突进下的一枝独秀。他精湛的技艺为风景画赢得美术界的一席之地,突破了风景画的历史地位,这是画家在艺术史上的伟大贡献。他创作的绘画蕴含极致的浪漫,如梦如幻,有着别样的个性和魅力。  相似文献   

15.
王建 《美与时代》2014,(4):83-83
风景油画属于西方画种,自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的风景画家一直在不断的学习、探索和研究西方风景油画,并创作出了大量的风景画作品,特别是印象派风景油画更是中国风景画家学习、模仿和研究的主要对象。但多年来很多风景画家一直受到西方风景油画的影响,绘画技法和绘画理念在改革开放以前一直未有新突破。研究和学习印象派风景油画,是作为一个风景画家必须的学习过程,是提高其风景油画的技法水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在 19世纪晚期和 2 0世纪早期 ,旧石器时代艺术领域是智力的发育和富有革新精神的解释的源泉。这与承认旧石器时代后期的绘画之后的最初4 0年形成直接的对照。在这个早期阶段 ,一切“艺术”———从 19世纪印象派风景画到阿尔塔米拉的更新世画———都被错误地看成是“为艺术而艺术”。[1] 惟一需要的解释是追求美学上的满足 ,所需要的一切是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艺术活动。那时美学被幼稚地看成是普遍的 ,在文化上是不变的 ,即天生的。当然 ,在非西方的文化中 ,那时几乎没有可得到的关于“艺术”活动和“艺术”环境的民族志观察资料。如果…  相似文献   

17.
陆心远 《美与时代》2007,(12):62-63
提起《梦特芳丹的回忆》这幅如诗般优美的风景画,我们会想到19世纪法国杰出的风景画绘画大师让.巴蒂斯特.卡米尔.柯罗(Jean.Baptise. Camille Corot).  相似文献   

18.
克劳德·洛兰是17世纪法国最伟大的风景画家之一,被认为是风景画最大宗师,开创了理想风景画的新视野,在欧洲风景画历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英国的风景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克劳德·洛兰的画作中,常看到巨大的树木出现在画面的两侧边缘,整个画面在树木的围绕下显得如此和谐、宁静,这种以树木取景框是古典主义绘画的一种表现自然的特征,区别于作为绘画边缘的画框的概念。克劳德·洛兰的取景框在他创作的不同阶段都有所体现,看似相似的树木被巧妙安排在不同题材的画作中,组成牧歌式的基调,洛兰式的风景,给人以深远宁静,庄严肃穆之感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山水画伴随着历史的脚步不断的向前发展,并且在这一期间受到中国传统山水风景画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一直是循着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两者的关系在一定的时期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自唐宋以来,造园思想开始渐渐以诗情画意为主导,在此思想的影响之下,开始形成了含有中国独特风格的山水风景画类型的古典园林。由此可见,古典园林与山水风景画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绘画中,线条是基本的元素,因此,在分析绘画作品中,可以把线条作为其中的切入点。尤其是对于风景画而言,画家在临摹中总需要先分析景物所呈现出来的特点,然后再思考如何通过线条进行描绘,并能够把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之美展示出来。结合塞尚作品分析其对线条的运用,通过绘画中的线条探索可以感知塞尚绘画艺术所表现出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