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琉璃艺术是中国的传统工艺之一,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中国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加工制作琉璃艺术品的传统工艺,琉璃艺术体现着中国传统审美的精神。琉璃因其独特的材质和制作方法,体现了人类自觉的设计意识,以及对形式美和材料美的追求。以台湾琉璃工房的作品为例,从中分析其所蕴含的设计美的四个要素,即功能美、形式美、材料美和技术美。  相似文献   

2.
十二生肖中,猴是与人类比较接近的灵长类动物,聪明而灵巧。在中原地区,因"猴"与"侯"读音相同,故又有了封侯的寓意,成了高官厚禄的象征。与猴相关的图案常用于民间建筑,如石刻、砖雕、木雕图案之中。可见,猴文化已经融入民间民俗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和价值观念。东巴象形生肖猴的造型古朴自然,线条粗犷有力,极具符号性和审美意味。在东巴象形生肖猴的原始造型上结合现代的艺术创作和审美标准进行创新设计,有利于促进东巴象形文字的传播与发展。通过提炼、变形、延伸,并以木雕作为表现形式,进行再创造,既保留其原始的直观形象,更具有装饰性特征,这对东巴艺术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悦 《管子学刊》2016,(2):39-43
人类早期文化遗址出土的刻划符号中,有一部分为所有权的标记,后来的物勒工名当渊源于此。物勒工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齐国。战国时期物勒工名在秦国发展为一种完善的生产监管制度。从物勒工名的起源、发展、传播,可以看出先秦时期山东经济、文化发展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彩陶纹饰是原始人类在漫长的实践中产生的艺术形式。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承载物,它体现了人类在生活中体验到的某种认知、感受、规律和情感,也体现了原始先民们早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彩陶纹饰起源于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模仿,并经历了由再现向表现的转变,走向符号化、抽象化。彩陶纹饰所呈现出的审美意蕴是独特的,主要体现在符号性、独立性和情感性三个方面。这一原始艺术从一开始便渗入交织着社会性观念内容,它启示着艺术创作中应将个人情感与时代共同情感、个体性与群体性交织积淀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马头墙自产生以来,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在全国各地普及,但各地的马头墙造型略有差异。从安徽到浙江区域马头墙发展脉络、造型变迁的分析研究中,推导出马头墙造型式样会因其使用性质、经济状况、地理环境和文化寓意等因素有所变化。在变迁的过程中,马头墙的功能逐渐由实用性演变为审美性。安徽马头墙大多具备防火实用性功能,到浙江区域逐渐发展为审美性功能,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建筑符号。  相似文献   

6.
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其质朴、纯真、清新的艺术风格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独特的造型、题材和表现方式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精神。齐鲁剪纸是北方剪纸的重要代表,齐鲁剪纸艺术的乡土文化气息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本土精神。如今,这一古老而富有魅力的造型文化逐渐在公益广告设计领域得到创新应用,其独特的美学特点、表现方式、文化内涵等方面影响着当代设计理念,其作为审美符号和象征符号,演绎出齐鲁民间剪纸艺术在公益广告设计中的创新复苏。  相似文献   

7.
河南淮阳泥塑艺术与审美有着难解的渊源。它作为一种原始图腾,见证着审美意识的起源;富有象征性的奇特造型,饱含着人性的真善美;浓墨重彩,表达着独特的审美心理。淮阳泥塑不仅是民俗文化的符号和载体,也是美学研究的活标本。  相似文献   

8.
古代灯具艺术作为中国传统造物设计,其造型在科学、技术、实用、文化、审美时尚等方面的完美结合是最具设计文化意味的。对现代设计的造型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意义与文化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人们审美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菜点工艺的精美,因此高职院校的烹饪美术教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这些院校普遍存在着学生美术底子薄,在美术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造型方法不能和烹饪其他操作课结合起来运用,学用较严重脱节的现象,所以改善烹饪美术教学方法,使其真正能够为烹饪专业学生发展整体专业素质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人类早期的审美思维与宗教现象的相互结合和促进在原始信仰、巫术-仪式以及古代神话等层面清晰地展现出来。宇宙万物与人类皆源自于一种"神秘力量"并相互关联的原始信仰是人类感觉、情感和认知的"整体性"思维的来源;在古代的巫术-仪式中,这种"整体性"的艺术-审美思维和活动通过对人类感觉和情绪的强化来提升人-神交流中的认知和智力水平;在记录和阐释古代仪式的神话中,审美思维和活动的"整体性"特征以"象征"和"移情"等方式在特定的故事类型和主题中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多幅照片的单元式表现手法作为广告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及功能是要把消费者的视觉和思想引导至预设目标,促进销售。当前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各种视觉形式充斥于人们的眼球,消费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需求都已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度,新的广告形式便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在这之中,多幅单元式的广告成为令人眼前一亮的形式,它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以新的关系作用于广告本体,用图像本身多方面的意义去揭示通过符号来体现的产品形象和品牌形象,对广告的推广有着出奇制胜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论户外车身广告媒体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户外车身广告媒体作为城市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仅具有认知、审美的功能和符号作用,更是以空间尺度、奇异的造型、质感、明艳协调的色彩唤起人们不同的情感体验,发挥丰富的审美作用,其直接的、高效的、价廉的广告效力,充分体现了户外车身广告的巨大优势。  相似文献   

13.
新石器时代美术的发展转向了器用,此时代的美术绝大多数体现在彩陶的造型和装饰纹样上,彩陶造型的丰富实用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彩陶纹样的装饰功能优化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原始彩陶的造型和纹饰研究证实了艺术源自于生活,更适应于现实生活,为生活服务的特殊性质。原始彩陶是中国美术发展的起源,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发明不仅是物质上的极大创造与改善,更是在实用性基础上发展出的美学装饰和造型艺术,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宓文湛 《哲学动态》2003,23(8):16-18
从历史哲学的角度审视,从最初的特殊商品货币到作为物质财富一般代表的金银货币,再到今天的电子货币,货币的发展最贴切地表征着历史进化节度。货币的这种表征作用,在它同社会最基本的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交往的互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明显。1.货币在与生产力的互动中表征历史进化节度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商品的价值即一般劳动时间的对象化、物化和符号化。交换是生产的一个环节,生产力的发展是货币产生和发展的根源。而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发展。因此,货币在与生产力的互动中,表征着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生产力是…  相似文献   

15.
对勘中西,如果说西方文化以科学式的意识符号系统而见长的话,那么中国文化则以审美式的身体符号系统而取胜.而中国文化的这种身体符号系统,最初发端并集中体现在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元符"的<周易>的"易象"之中.对<周易>的"易象"分析表明,该身体符号系统具有有别于意识符号系统的三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特征,也即其具有符号的亲身性而非祛身性,符号的感情性而非思知性,符号的家族性而非个体或整体性.无疑,对<周易>的"易象"这一身体符号系统特征的重新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真正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符号其特有的本来面目,而且也为我们克服今天人类符号学日益深重的"唯心主义"的危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和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铜镜是我国古代最常见的生活日用品,同时又是装饰精美的艺术品,具有悠久的历史。本文结合文献记载与齐地考古发现证明。战国时期齐都城不仅具有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而且成为当时山东及北方地区一处重要的铸镜中心。  相似文献   

17.
康熙时期瓷器在造型、工艺等方面堪称中国瓷器的顶峰,除题材多样、种类丰富外,其审美性也是重要因素。以康熙瓷器绘画为切入点,通过对其表现技法、绘画风格等的分析,探析其审美性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晓白 《应用心理学》2001,7(3):63-64
作为心灵窗口的眼睛 ,一直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 ,有 80 %~ 90 %的信息是通过眼睛获得的。因此 ,心理学家们十分重视视觉的研究 ,力图开启一个最有效的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秘密的窗口。经过长期探讨 ,发现记录人的眼球运动(即眼动 )过程是研究视觉信息加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2 0世纪 60年代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眼动记录仪在研究人类认知活动中的新价值被重视发现 ,加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把心理学家从复杂的记录过程和庞杂的数据分析中解放出来 ,以及眼动记录仪工作时对被试要求的降低 ,从而使眼动…  相似文献   

19.
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论美学,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个命题。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有其独特的造型语言,用户通过外形理解产品的功能,产品应当自己会"说话",告诉用户它有什么功能、怎么操作,让使用者能更加方便、准确、安全、健康地使用产品,这样才能使符号元素代表的观念、意义、信息有效快速地得到传递。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悠久的历史渊源,而线条作为独特的艺术语言,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伴随着中国画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作为中国画重要的造型手段与情感媒介,其承载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抽象符号层面,基于此,文章围绕中国画中"线"的审美特征展开系统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