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外因也可以规定运动的内容、性质和方向,它和内因同样可作为变化的根据,而且外因有时可以转化为内因。我们认为:从因果关系的基本概念出发来讨论这一问题,不能得出这样  相似文献   

2.
影响药物治疗反应(主要指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因素包括内因(如患者的生理因素、体质因素、病理因素和人文因素等)和外因(如疾病的病因和诱因、药物治疗方案及其执行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等)。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和外因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在制定药物治疗方案时,治疗方向和目标既要针对外因,又不能忽视内因。在实施药物治疗方案时,既要重视医务人员的规范,又要关注患者的教育和指导;既要监测疾病的改善,也要观察患者抵抗力的变化。在分析和处理药学问题时,既要从外因如治疗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上去找原因,也要重视内因的变化对治疗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内因和外因     
什么是内因,什么是外因,它们的关系如何,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唯物辩证法对这个问题早已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也对此做了十分明确的解释。然而,对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的学说表示反对和怀疑者从来没有绝迹。我们有些同志,对这个问题也做了些探讨,发表了一些有益的见解,但也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误解、混乱和错误。本文也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意见,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4.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晔 《心理学报》1986,19(1):73-80
本文从外因与内因相结合,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分析了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外因主要是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科学和乔姆斯基语言学的影响。内因主要是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心理主义传统的影响,特别是冯特、顿德斯、屈尔佩、格式塔心理学、新行为主义以及近代布鲁纳的新观点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哲学界,关于内因和外因的问题,似乎有一些分岐的意见,特别是关于在实际问题中如何确定内外的界限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是否起着决定作用的问题,争论较多。关于这两个问题,我想谈一谈自己的意见。我们知道,整个宇宙,其大无外。宇宙中无数个别事物的自已运动及相互之间作用着的原因,对整个宇宙说来,无非是宇宙本身的种种矛盾的运动形态。除非承认引起宇宙运动的乃是上帝的“第一个冲击”,那么,对整个宇宙说来,根本无所谓外因;而其种种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社会心理学对因果关系的知觉以及这种知觉产生的后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集中在他人行为和自己行为的原因的感知问题上,他人知觉和自我知觉之间的差异问题近来又成为热门的课题。对因果关系知觉的研究被称之为“归因理论”。所谓归因,就是指对原因的知觉或推论。一般认为,被推论出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可以划分为二大类,即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指存在于行动者身上的因素,诸如倾向性、能力等;外因是指存在于行动者周  相似文献   

7.
从基因组学到蛋白质组学:科学的推动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伴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相继产生,并且都在高速度发展。认识客体的复杂性与认识主体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内因。国际间的广泛协作,政府的支持,企业与公司的介入,生物信息学与因特网的发展,媒体的关注是外因。内因与外因构成了现代科学发展推动力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肿瘤学的几乎所有研究一直在关注肿瘤细胞本身,从哲学角度看这无疑是正确的。肿瘤细胞是肿瘤事件发生发展的内因。近年研究表明,肿瘤的外因,即肿瘤微环境中的非肿瘤细胞及其产物,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肿瘤微环境的外因,通过作用于内因选择了更具抵抗性的肿瘤细胞,促进了肿瘤的进展与转移。因此,重视肿瘤微环境的外因研究,对肿瘤治疗学将会开辟以外因为靶点干预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宫颈癌病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哲学角度讨论宫颈癌的病因,思考临床工作中如何预防宫颈癌。宫颈癌的发生是内因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验与临床研究发现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家族中的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主要外因。本文将讨论HPV分型检测作为宫颈癌筛查系统的一个重要元素在预防宫颈癌发生中所处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溃疡病的抗复发原则呼和浩特铁路医院内科(010010)吴丽辉1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则:针对内因提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生活规律化,加强适当的体育锻炼,以调整神经和胃肠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针对外因提出避免不良饮食,精神、寒冷刺激,及睡眠不足、...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一直是心理学界注目的问题。在西方心理学界中虽然许多人不提“发展动力”,而是提影响心理发展的条件,但这实质上也是动力问题。皮亚杰曾把心理学界关于该问题的各种观点归纳为两类六种。第一类三种是反对发展进化观点的,也就无所谓发展动力是什么的问题了。第二类是肯定发展进化的,在动力是什么上分为外因论、内因论和内外因相互作用论三种。皮亚杰本人是主张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的。法国心理学家瓦龙也主张内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只是他们两人对内因的提法有所不同。他们两人的观点都带有辩证因素,比起那些把发展归于外界环境的机械论观点和把发展归于机体的生理遗传因素的生物学化观点以及其它的唯心主义观点是个很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末叶,世界历史发生了一些令人瞩目的事件: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经济危机、巴尔干地区战火重燃……,而这些事件发生又伴随着所谓经济全球化的进程。1.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看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引起了全球经济的震荡。因此,各国政要、学者对此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就产生危机的原因而言。有内因论说、外因论说,亦有国际金融资本冲击是外因,各国金融体制不健全、经济结构不合理、腐败等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分析。而剖析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不能不审视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所谓经济全球…  相似文献   

13.
从哲学角度讨论宫颈癌的病因,思考临床工作中如何预防宫颈癌.宫颈癌的发生是内因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验与临床研究发现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家族中的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痛变发生的主要外因.本文将讨论HPV分型检测作为宫颈癌筛查系统的一个重要元素在预防宫颈癌发生中所处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外因内化而起作用的普遍性及其意义陶富源外因作为条件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是对外因作用的通常表述。在这里作为条件的外因对特定的过程起着催化剂或助产婆的作用,即加速或延缓作用,并使事物发展显示出特定的外貌。但是能否由此认为,这是对外因作用的全面的真理性的认识呢?不能。人类实践和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在这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素材,启发我们去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去丰富和发展既有的关于外因作用的真理性认识。正是基于这种思考,笔者认为,外因不仅可以作为条件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外因可以转化为内因而起作用。外因通过内化而起作用。这是一种普遍性存在。在教育学理论中,学生的内在构成要素是其成长的内因,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外因,这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在如何看待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问题上,就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而,学生如果不好好学,那么再好的老师也不起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名师出高徒,再差的学生,只要有好老师教,也会有进步。不难断定,第一种观点无疑有其真理性,但同样,第二种观点也并非虚言,它确实是对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成功经验的总结。比如爱尔维修就说过。"  相似文献   

15.
缺血预处理定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措施,是事物矛盾性的具体体现。缺血预处理把矛盾两个对立面统一起来,将损伤(缺血)转化为战胜损伤(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手段,同时缺血预处理也是外因和内因两者作用的辩证统一。缺血后处理是近年发现的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措施,在缺血后处理中亦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及外因和内因两者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规律。  相似文献   

16.
缺血预处理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措施,是事物矛盾性的具体体现.缺血预处理把矛盾两个对立面统一起来,将损伤(缺血)转化为战胜损伤(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手段,同时缺血预处理也是外因和内因两者作用的辩证统一.缺血后处理是近年发现的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措施,在缺血后处理中亦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及外因和内因两者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规律.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15,(6):121-125
规制变迁的内因是规制失灵,外因是制度环境、意识形态等的发展变化。1997年以来,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从规制类型到规制体系均经历着持续变迁。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形态是规制变迁的重要外因,同时也是规制变迁方向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阐明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对制定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借鉴时肿瘤发病机制的一些认识,从另外一个角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进行细致的剖析,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一个全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外因问题,不仅是发展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是具有指导实践意义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极为困难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心理学文献中一直探讨得很少,很不够,各方面的意见也远未取得一致。这对深入研究发展心理学和儿童教育是颇为不利的。本文主要在于提出个人一点不成熟的初步看法,供读者批评指正。(一)谈论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外因的人,一般喜欢引证“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通过外因而起作用”的论点,这当然是不错的,这个论点的确是适用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但是个人觉得这个论点本身似乎并不是无所不包的,光依靠这个论点似乎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不过本文并不打算详细讨论这个问题,因为那是一个需要专门探讨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有些修辞书在讲述用比喻说明事理的时候,例举了毛泽东同志《矛盾论》里的这样一段话: (1)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是运用的比喻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比喻的特点谈起。什么是比喻?它有哪些特点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