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庸》不仅对儒家本身思想的发展影响巨大,对道教和佛教的影响同样深广。唐宋以来,佛教与儒道合流成为基本趋势。这一趋势在明代佛教发展中体现尤为充分。本文通过分析明末两大高僧德清及智旭对《中庸》思想的解读,从一个侧面说明儒家思想对明末佛教的影响以及明末佛教会通儒学的方式及特点。  相似文献   

2.
明代成都地区稳定的政治及经济环境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所以明代成都地区佛教的发展也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并一直持续到明末。在明代成都地区佛教发展史上,产生了楚山绍琦这样的高僧,同时寺院庵庙的发展也比较繁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明代成都大邑县雾中山佛教在这个时期达到极盛,成为成都地区佛教中心之一及蜀中佛教圣地。不过,明末战乱对成都地区佛教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破坏,成都地区佛教的复兴是进入清代且社会稳定后才开始的。  相似文献   

3.
《原道》2017,(2)
以《御制大诰》《教民榜文》等文书为标志的明代政治文化塑造了一种"君命"在上的价值判定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一切是非皆由"君命"的好恶裁决,道德价值仅作为律法施行之结果而存在。从王阳明对《大学》"亲民"说的重释以及他创立的《南赣乡约》等文字中可以看出,心学的出现正从思想的角度深刻回应了这一历史遗留的价值倒悬问题,将价值归正、重新安置于每一个个体的内心良知之中。王阳明之后,风起云涌的各种会讲、劝善运动显示了明代士人群体在阳明学价值归正基础上的社会实践努力。尽管这种努力没有取得太好的成效,阳明学思想上的价值觉醒没有成功地推扩于思想之外,但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不仅表现了明代士人群体的社会责任感,而且也为明末黄宗羲等人针对明代政治文化德治精神的丧失问题打下了政治反思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明朝中期后,阳明和李贽学说的兴盛掀起了有关"人性"的解放运动,在明代男性视角观看下,女性形象以及女性对其本身形象的关注点发生了转变。部分以明代女性形象为对象的明代绘画,在唐宋基础上出现新的女性装作羸弱以及娇媚的形象特征。可以从明代心学的有关论点着手,以男女性不同时代立场作为研究背景,探究明代绘画中女性的形象特征及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5.
张文德 《学海》2012,(1):171-178
写亦虎仙家族是15世纪后期16世纪初活跃于明代西北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大族。写亦虎仙作为哈密回回首领,充当使臣,周旋于哈密与明朝、吐鲁番之间,得到明廷的厚赏与授职,在甘州、肃州等地积累了大量财富。他被甘肃守臣派往吐鲁番,由于向吐鲁番许下一千五百匹缎子得不到明朝认可,引发甘肃之变,被明朝逮捕。后结纳佞臣,得到明武宗青睐。嘉靖即位时,病死狱中。该家族衰亡是写亦虎仙不择手段追求财富、主张闭关绝贡的士大夫的反复打击及明朝国力下降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6.
明朝万历年间,阳明学弊端日显。尤其是一些王学末流,利用王阳明“四句教”之首句“无善无恶是心之体”的理论,谈空说玄,甚至大张禅风。顾宪成、高攀龙等有识之士月对他们这种空谈心性而不务实学的风气极为不满。于是双方发生了一场“道性善”与心体“无善无恶”说的公开论辩。作者认为,这场论辩从形式上看虽说是理学内部的一场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辩,但实际上却是明末社会危机深重的产物。是一场倡导实学还是崇尚空谈的论争。这场论辩无疑为明清之际的尚实学、重实证、讲求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的高涨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条件。  相似文献   

7.
关于利玛窦衣儒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之际入华耶稣会士“西儒"形象的确立始于利玛窦的脱下僧袍改穿儒服。本文于众说纷纭之中考证了这一举措开始的时间与地点,并且论证,这一策略手段的实现,关键并不像以往中外论者所关注的是耶稣总会及教廷的批准与否,而在于明末社会,尤其是统治阶层的是否认可。利玛窦自身的学术素养,对中国文化的钻研和明朝社会对不同阶层服饰的具体规定是传教士得以穿戴儒服儒冠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8.
宋以后七百年间,理学一直被奉为正统,在理学影响下,对道统学说的尊崇也影响到了书学体系,时人将王羲之奉为书坛正统,与孔子之于儒家地位一般。纵观明代书论能够发现,明代对于王羲之的推崇比元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种大环境下,颜真卿仅仅只为书坛主流的一个分支,是以王羲之为主流的书坛分支派系,因此在关注度及影响上并没有十分突出。除此之外颜真卿与王羲之的书风有较大的差距,在以王羲之书风为主流的明代,颜真卿的不同书风也成为当时一些文人批判的对象。而明末董其昌在道统理念中则以其独特的方式将颜真卿的行书传承下来。  相似文献   

9.
贵州布依族摩经文本《引路幡词》结构和格式源于唐宋时期汉人买地券文。在长期吸收的过程中,布依族摩公发挥关键性作用,加入了大量的自身文化元素,尤其以葬器和祭品为特色,同时也出现了对买地券文的误写与改写。其中A型的产生与北宋广西地区汉移民的影响密切相关,至明中期已传入贵州西部。B型产生要早一些,约在唐末五代时期,与黔中布依族中"八番"这一支有关。C型则反映了五代时期四川汉移民和明代江南移民的重叠影响。  相似文献   

10.
1.教团道教的统一管理从蒙古人手中把主权夺回汉人手中的朱元璋予一三六八(洪武元)年在南京称帝,这就是明太祖(一三六八——一三九八年在位)。从明代起是一世一元,因此根据年号也称太祖为洪武帝。  相似文献   

11.
道教在金元时期分衍宗派、各立教团、发展教义教规,扩充斋醮科仪,确曾一度十分活跃。但自明朝开国后,一方面明太祖朱元璋为完成其君主独尊的政治体制,对宗教采取了利用与检朿相并用的政策,即优待其头面人物,而又控制其势力的发展。因此,道教之势渐趋减弱,不似已往之盛。但在明代也有特殊现象,这就是明世宗(公元1522——1566年)的崇尚道教;不过也只是短暂的兴道而已。纵观明清道教,虽在丹道方面有东派、西派的出现,南方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涉及明朝宗教研究的论著逐渐增多,大有形成热点之势。俗话说,学如积薪,后来居上。南开大学何孝荣教授等著《明朝宗教》,南京出版社2013年出版,37.7万字。该书吸收和借鉴了各时期相关成果,是一部明朝宗教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通读全书,我感到它有四个极其鲜明的特色。其一、着重对明朝的宗教进行专门和全面的研究当代中国宗教的面貌形成于明代,对于明朝宗教的研究有助于对中国宗教基本状况的了解。所幸的是,近年涉及明朝宗教的论著越  相似文献   

13.
李忠明  张昳丽 《学海》2011,(5):159-163
明清易代这一政治历史事件中的气候变化因素长期被人们所忽视。气候变化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其社会属性。明清易代之际恰逢小冰期中1500s-1690s这一漫长的寒冷期,由于气候的异常变化,明朝中后期,旱涝、蝗灾、冰雹、瘟疫等灾害频发,这不仅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连年灾荒,也使得社会矛盾急剧升温,各地起义不断,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覆灭。温度、湿度等气候因素的变化,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着重要影响,明清之际气候的周期变化是促使清军南下入关的重要影响因素,也为其与汉人的军事较量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明朝末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他们梦寐以求的东方。由于政治历史的原因,耶稣会传教士踏上中国内陆的第一站就是肇庆,肇庆也就在不经意间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起源地。他们以“外来者”的视角介绍肇庆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阐述中国人喜欢送礼和收礼的习惯、天圆地方的天下观以及中国人对待外国人的敌视态度,以及作为中国的特使出访罗马天主教廷向西方介绍南明永历朝廷情况等等。这些耶稣会传教士对明末肇庆的记录既是海外文献记录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5.
当杏花春雨再度浸润江南的时候,在古城苏州,随春而至的是文化界的又一新鲜事物—戒幢佛学研究所,将在西园戒幢律寺筹备开办。西园戒幢律寺是江南名寺,苏州市佛教协会所在地(《佛教文化》1996年第四期封面刊登的就是这座名刹的照片),该寺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一1294),本名归源寺。明朝嘉靖时衰落,成为太傅徐泰时的别墅,取名西园。其子徐溶复舍园为寺,时称复古归源寺。明末崇初八年,该寺在高僧茂林律师的住持下,宗风大阐,始成为律宗道场,命名为戒幢律寺。后该寺在太平天国运动中,一度毁于兵火。1895年广慧法师重修古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民间收藏的明末还源教宝卷为依据,从题名、内容和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述。首次从刊记和内容两个方面提出了“六部六册”概念,认为这与称弘阳教全部经卷为“弘阳五部经”,称无为教全部经卷为“五部六册”相类,是明末还源教全部经卷的简称。“六部六册”包括《销释悟性还源宝卷》、《销释开心结果宝卷》、《销释下生叹世宝卷》、《销释明证地狱宝卷》、《销释科意正宗宝卷》、《销释归家报恩宝卷》。这是至今所知仅存的一套完整的明末还源教经典作品,它完整记述了还源教的教义内容,是研究明末民间宗教,特别是还源教情况的第一手珍贵历史文献。在民间宗教、明末农民起义和俗文学等研究领域具有很高价值。另外还介绍了在“六部六册”后夹附的用泥金绘制而成的佛、道、儒三教图册。认为这是当时善男信女诵习“六部六册”时的供物,是明末民间宗教活动的证物,也是现在仅存的一件明代宝卷泥金作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三一教(又名三教、夏教)是一种产生于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盛行于明末清初的民间宗教,因主张三教合一而得名。三一教的创始人是福建莆田林兆恩(1517——1597年),晚年被其门徒奉为三一教主。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在现存数以百计的三教堂(祠)的正殿中,所供奉的神灵往往不止林兆恩一个人,而是三个人,正中是林兆恩,左边是卓晚春,右边是张三峰。卓晚春、张三峰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和林兆恩一道受三一教徒的顶礼膜拜?这一现象又说明了什么?三一教与道教的关系怎样?本文就这些问题试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在中国艺术市场瓷器专场拍卖中,明代青花瓷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无论是从构图,器型还是艺术价值等方面,都受到了众多收藏家的热捧,这其中绘有婴戏纹图案的青花瓷也成为了一个热点。笔者特别注意到,在明代嘉靖时期出土的青花瓷上,大量绘制有夸张凸出后脑、蓝袍加身、额前一撮三角髻的婴孩形象。他们栩栩如生、耐人寻味,引起了后世的种种猜想。瓷器婴戏纹的出现可上溯至唐代,至明达到高峰,而嘉靖青花婴戏纹形象正是当时崇尚道教与期盼子孙兴旺心理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明代"台阁体"书法是明代皇权统治发展到极端情况下,一种专制统治的产物和特殊的文化现象。"台阁体"作为官方书法风格样式,虽然后世对其有失艺术个性而多存质疑,但客观上看它在明代书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姜立纲有别于其他泛化的"台阁体"诸家,不仅在书法的运笔、用墨和间架结构上建树很高,而且能将情感与书法融为一体,不断升华,逐渐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同时他还留有理论总结,理应在明代书坛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大量史料论述了明代中后期明王朝对民间宗教较为宽松的政策与多种民间宗教兴起的关系。由于明政权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民间教派宽容,甚至放纵的态度,导致了明末中土出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其势汹涌的民间宗教运动,而这场宗教运动基本仅限于信仰层面,没有演化成政治运动或军事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