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希伯来圣经研究在国外呈现出相当强劲的发展势头。研究者深入探讨希伯来圣经文本与其周边语境的关系、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与阶级的关系,亦对圣经文本予以多方面的文学剖析和审美考察。哥特瓦尔德在其《亚卫的众支派》中运用唯物史观对希伯来圣经做出独到而精辟的论析,罗兰·博尔被公认为该领域年富力强的后起之秀。这批学者擅长运用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意识形态、异化、劳动价值等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性术语,重构以亚卫宗教为核心的古代以色列社会历史,促成了希伯来圣经研究的范式转型。他们必将取得更辉煌的成就,对当代学术发生更深广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正《圣经》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其文本中传达出关爱、包容、忍耐、盼望、坚强的教义宗旨,正是现代生活中人们崇尚的精神力量,也成为现代流行音乐和歌曲绝佳的表现主题。流行歌曲与《圣经》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完全照搬《圣经》文本作为歌词;二是根据《圣经》文本进行演绎,后者更为常见,也更易于被大众接受。最近二三十年,随着流行歌曲的发展,专门的基督教乐队组合开始出现。他们在创作流行歌曲时,将《圣经》文本、《圣经》故事、基督教教义和现代  相似文献   

3.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圣经批评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圣经文本生成语境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圣经批评关联向度研究,以及社会解放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圣经批评的关系均是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对马克思主义圣经批评理路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并对其进行反思与展望,可以为圣经研究提供分析问题的方法与视角,有利于拓展圣经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圣经》乃上帝所默示为其神圣性的核心,以芬兰学派的罗明嘉(Miikka Ruokanen)教授的研究为分析对象,探讨了马丁·路德之前的历史上关于《圣经》默示论的不同理论、马丁·路德的《圣经》默示论以及马丁·路德之后的《圣经》默示论,着重探讨了马丁·路德的《圣经》观及其在《圣经》神学发展史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汤士文 《天风》2021,(1):28-29
《路得记》是一篇脍炙人口、温馨动人的短篇故事,是希伯来文学中的珍珠.施莱德声称:"世上没有别的诗人写过一篇比这更美丽的短篇故事."《路得记》讲述了信仰女英雄路得的故事,属于叙事文体,故可采用叙事释经的方法对本篇加以解读.所谓叙事释经就是一种以文本为中心的释经方法,以经文作为故事来解经,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场景、情节和修辞...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关注圣经文本较多的一位,也是对圣经主题有着集中阐述且研究较为深入的思想家。这种关注和研究因为其所面对的社会背景、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的不断变化而时常转移视角,恩格斯的圣经观在这种转变中发展、完善。恩格斯的圣经理解主要表现在科学理性地理解圣经、历史批判地看待圣经、系统全面地解读圣经等方面。这些理解圣经的视角与恩格斯本人的宗教观息息相关,更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圣经》汉译本是贺清泰《古新圣经》,而且它也是最早的汉语官话《圣经》译本.这部几近完整的《圣经》对今天的《思高圣经》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笔者对该文本做一初步探究,从藏本以及文本内容方面入手,日后有待更深层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词源学考察和宗教史回顾表明,教权主义在基督教发展过程中人为形成,并无《圣经》的文本依据,教会也非一开始就禁止平信徒接触《圣经》。为独揽翻译权,罗马教会禁止平信徒阅读、阐释和翻译《圣经》,推崇烦琐经院哲学,并与新教译者就《圣经》可否英译展开论战,在翻译过程中渲染超验与神秘色彩。由此教会将自身树立为人神之间的唯一中介,将教士与平信徒隔离开来。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从一开始就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直接相关。今天以回溯的视角来看,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发展与毛泽东美学思想的形成、巩固与发展是一致的。毛泽东美学思想的形成以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志,其巩固与发展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至"文革"结束。新时期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产生了一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0.
董元静 《天风》2014,(4):30-31
路得与哈拿,这两位圣经里的美好女性,是耶和华神所祝福的人物,她们的动人故事可歌可颂,温馨感人,在圣经的人物长廊里释放着别样的幽香。乍一看,路得的故事关乎一个孝敬贤德,最终得到令人神往的爱情;而哈拿的故事关乎一个虔敬信神,终于靠神的大能怀孕生子的母亲之情。这两人似乎搭不上什么关系。可是,当我读到《撒母耳记上》16章,读到先知撒母耳照耶和华神的话,到伯利恒选耶西最小的儿子大卫为以色列的君王,用角里的膏油膏了大卫的一幕时,我的心弦被拨动了。一束灵光熠熠生辉,我清楚地看见,哈拿的儿子——先知撒母耳,路得的曾孙——与以色列的君王大卫,在历史中相遇了。而路得与哈拿,也在我读经的灵感中相遇了。此时,在神国的荣光里,路得与哈拿明亮的眼睛对视着,交流着彼此热切欣赏的目光,透射出对神的大爱和奇妙恩典的深深感动……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关于国家的定义存在着某种张力.马克思主义的一种传统将国家看作是阶级的反思,而另一种传统则将国家理解为社会的反思.当列宁开始质询这些关于国家的文本时,呈现给他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的现有参考书目、理论档案.这些文本大多数都致力于阶级国家概念,由此就决定列宁处理其问题的答案类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西方都有着各自源远流长的经典解释与理解的传统,中国文化以儒家为代表,其正统的学问就是经学,而构成西方主流文化的基督宗教,其正统的学术是《圣经》诠释.当基督教传入中国,它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宗教经典”的世界,一方面要处理和其它宗教典籍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发展出合乎本土处境的圣经解释,这决定了汉语语境的《圣经》诠释要对其他的经文诠释传统做出回应.本文选取吴雷川(1870-1944),民国时期较具影响力、但还没有被充分研究的中国基督教神学家,通过对其作品的深入解读,发现其创造性之处在于自发地引入儒家的诠释传统解释《圣经》,概括而言,他运用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法以及“人格会通”、“设身处地”等经学方法,在儒经和基督教经“广引经文,串联互通”,试图解决两大经典相遇所产生的释义学冲突.本文将详细分析儒家经典解释的思想旨趣、致思路向和诠释意图等,是如何影响其对《圣经》文本的理解,并形成一种中国本土化的诠释策略——粗糙的“跨文化”、甚至是“跨文本”的圣经解释学.  相似文献   

13.
李顺华 《天风》2006,(5):33-35
《路得记》是整本圣经当中以女人命名的两篇当中的一篇,虽然短小但很精湛,其中充满了路得、拿俄米和波阿斯之间相互的爱,也揭示了人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苦难和忍受苦难的人生态度,而正是这种人们之间相互的爱,以及正确的苦难观,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才得以构建与强固。  相似文献   

14.
斯坦顿为早期女权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她不仅领导了19世纪末的妇女解放运动,而且,其著《妇女圣经》,从根源上抨击了犹太教与基督宗教传统中的父权制。她指出圣经是造成妇女从属的根本原因,同时,质疑圣经为上帝之"神圣启示与话语"。她激进的个人主义传统与女性主义理论,力透纸背,对后来的宗教、性别与妇女研究,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圣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信仰和伦理观念广泛传播到英语国家和相关地区。多少年来,人们持续不断地聆听、阅读和灵活巧妙地引用《圣经》语言,使其在英语语言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不仅促进了中古英语向现代英语的过渡,还起到了持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现代英语语言的作用。圣经语言的魅力(以《圣经》最具有权威的译本“钦定本”语言为例)主要在于其文风简洁、措辞巧妙和结构严谨等。 一、文风简洁。钦定本《圣经》许多篇章语言着墨经济,行文直率、深刻有力,既连贯流畅又泾渭分明,且大多使用…  相似文献   

16.
这里的《圣经》指希伯来语《圣经》,在内容上相当于《新旧约全书》中的《旧约》。《圣经》不是典型的哲学著作,因为它在形式和内容上主要不是哲学的。从形式上看,《圣经》的表述方式主要是叙事和诗歌性描写,而不是逻辑论证;从内容上看,哲学的或逻辑的思维要求思维的一贯性和不矛盾性,而《圣经》中则矛盾丛生。但是,说《圣经》不是典型的哲学著作,并不减损其意义和价值。作为宗教经典,《圣经》的目的不是教人以哲学,而是教人以信仰和律法,让人知道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如何做人。它的对象是普通大众,不论男女老少、聪明愚昧。对于大众来说,至少…  相似文献   

17.
张克运 《天风》2014,(8):55-55
在研究《罗马书》的众多著作中,《会遇〈罗马书〉——一个神学的探索》是美国贝克书房创新系列中的一本,是定位于较高层面的圣经研究类教材,旨在引导读者回到圣经世界,更好地理解圣经,并对当下的人说话,目的是将圣经真理合理地运用在处境中,以指导我们的灵命和生活.  相似文献   

18.
渡边雅男(1950-),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部名誉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客座教授,历任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客座研究员、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等职。渡边教授继承并发扬了一桥大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厚传统,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为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英国访学之后,他的理论视角与学术重心逐步向阶级理论倾斜,近年来,已在中国出版《现代日本的阶层差别及其固定化》《马克思的阶级概念》等代表性论著。2017年春,渡边教授应邀访问武汉大学,笔者有幸与其进行了多次长谈,访谈围绕渡边教授的成长经历、思想背景、问题意识与学术倾向展开,并尤以一桥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沿革为缩影,展现了日本马克思主义的生成及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艺术作品中不难发现许多是以《圣经》中的故事为题材的。翻开西方的艺术史,不难发现圣经题材始终贯穿于西方艺术史。那么西方的艺术家为什么热衷于以圣经故事为题材?首先,《圣经》故事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素材,而且《圣经》本身的内容也有激发创作灵感的因素。艺术是以感性表象形态出现的生活的折射、历史的反思、思想的火花、情感的表现。《圣经》作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它不仅具有生动的故事,而且有对具体人物的直观领悟的感性形式。就整部《圣经》而言,也明显地具有文学价值,已被人们公认也是一种文学经典。犹太《圣经》(即…  相似文献   

20.
《学海》2017,(5):157-164
旧约圣经是古代犹太人创造的经典,也是其信仰之源与生活之道。但在犹太人流亡欧洲时期,《塔木德》逐渐取代了圣经,成为犹太人信仰的基础,与圣经原典发生偏离。直到18世纪下半叶,以门德尔松为代表的德国犹太启蒙主义者为更好地融入西方社会,乃复兴民族文化遗产,试图唤起犹太人对圣经的兴趣,开始重译圣经。19世纪,一些欧洲犹太学者在欧洲现代圣经批评日新月异而犹太人对圣经知之甚少的语境下,倡导"回归圣经"。其意义既包括"回归圣典",即研读与阐释圣经文本;也包括"回归圣经时代",即复兴或重建圣经时代的某种历史与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