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考察历史上道教的经典文献及教团活动,认为以往学界有关道教核心信仰的认识并不全面,即比较强调修炼者自己获得解脱的一面,而忽视了在此过程中帮助他人获得解脱的一面。事实上,"度己"与"度人"(度他)在道教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乃是"成仙"信仰的一体两面;"度人"(度他)不仅是"成仙"信仰最终实现的必要条件,而且是推动道教教团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考察历史上道教的经典文献及教团活动,认为以往学界有关道教核心信仰的认识并不全面,即比较强调修炼者自己获得解脱的一面,而忽视了在此过程中帮助他人获得解脱的一面。事实上,"度己"与"度人"(度他)在道教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乃是"成仙"信仰的一体两面;"度人"(度他)不仅是"成仙"信仰最终实现的必要条件,而且是推动道教教团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道教不仅追求逍遥出尘的仙真世界,同时饱含"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济世情怀,更为关怀现实人生的此岸世界。"重生贵生"的道教始终充溢着积极的生命意志和幸福的生活情调。在今天压力巨大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命尊  相似文献   

4.
《管子》中论述"天道",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含义:自然界运行的规律、人行为的终极依据与价值本原、主宰人的超验存在。《管子》中也从"君之道""臣之道""君臣之道"等方面论述了"人道",又从"人道"效法"天道"、"人道"尊"天道"、"人道"顺应"天道"等方面,论述了"人道"与"天道"的关系。它告诫我们既重视"天道",顺应"天道"、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也要重视"人道",赏罚严明,"有罪必罚"。还告诫我们要注重"人道"顺应"天道",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正>一道教是非常重视现世生命存在的宗一教,"以生为乐",追求生命的健康长存。道教"长生久视"的目标,充分表现了道教对生命的热爱。各种道教经典都说明了这个宗旨。比如,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中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被《正统道藏》列为开篇经书的《度人经》中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在道教中,修真得道之人被称为"真人"。《老子河上公章句》中解释说:"修  相似文献   

6.
正道教界将以合理放生为契机,引导信众正信正行,发挥道教优秀文化的正能量,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积极的贡献。道教是重生贵生的宗教。《道藏》首经《度人经》就言:"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生万物,万物有灵。道教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道的本体化生而来,都含有道性,也具有一种生命特征;各种生命虽然形式并不相同,但对生命本  相似文献   

7.
道教是关注生命的宗教。道教经典《度人经》把这一思想概括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通过对“道”的认识和体悟,遵循“道”的原则来完善人的生命,“生道合一”,达到生命无限自由的境界,这就是道教的“成仙得道”。  相似文献   

8.
道教界应继承好"道医同源"的传统,把道教界学医、重医的传统恢复起来,使之成为道教徒学道、修道的必要内容。一道教作为一个高度重视生命的宗教,历来就有重视医药卫生之道的传统,涌现出诸多深谙医药之学的高道,他们不仅是道门的宗师,也是中国医药学史上的大医家。他们在道教仙道贵生、养生修真、济  相似文献   

9.
一、正确理解养生理念推动道教的健康发展道教的宗旨是修仙成道、济世利人。道教文化的精华在于其性命学说,也即道教养生。道教是非常重视现世生命存在的宗教。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就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度人经》中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充分体现了道教贵生度人的特点。道教以长生成仙为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0.
正吃茶喝茶品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当我们细细品啜一杯清香的茶时,似乎也品味出中华文化的厚重和广博。道教与茶文化渊源深厚,以下对此作一探求。一、"茶""道"相辅(一)道以茶为佐——茶的自然功用与宗教功用茶之性,益于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作为历史悠久的饮品,茶最早的功能就是药,这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以得到证实。除了解毒,茶还别有养生特效,"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  相似文献   

11.
"元神"是道教内丹的重要标志性范畴,在魏晋南北朝早期道教经典中就已经开始出现,但多是"大神"的意思,其外在人格神意味比较浓厚。宋代"元精""元气""元神"的并列出现,标志着道教内丹理论的成熟。在丹道思想中,"元神"既与"道""太极""天地之性"等先天本体贯通,又与人的"精""气""心"等主体生命贯通。这在《永乐大典》被表述为"先天元神""自己元神",两者实际上是一体的。这种一体性表明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特征。丹道各派多认为上丹田泥丸宫为"元神"所居之室。在丹道思想影响下,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医理论建构也多用"元神"一词,发展了道教元神思想,使之更富有现实性和养生意义。南宋之后的道教元神理论,吸收了佛教的"识神"说。在与"识神"的对比叙述中,"元神"越来越接近佛性。"元神"在明代心学一系的儒者特别是郝敬的著作中经常出现,被借来表述儒家思想。这从侧面反映了明后期儒佛道相融的思想图景。  相似文献   

12.
道教认为人、人类社会、自然都是由"道"产生的,因而"物化"在道教思想中被看成是宇宙普遍存在的一种转化现象。随着道教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道教围绕"道化"、"仙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物化"思想体系,其本质在于人与"道"的对立统一,体现的是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统一。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看,道教"物化"思想的审美性在于:"道"的审美需要、"虚静"的审美态度、"与道为一"的审美体验、"无我"的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13.
正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关系素为密切,"古之修道者莫不兼修医术""医道通仙道""十道九医""道有四分医"等等流行说法,无不反映出道教"尚医""重医"的历史传统。净明道作为道教的一大派别,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于沿袭传统道、医关系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净明忠孝"理念及道法道术,构建了特色比较鲜明的道医文化。探讨净明道的道医文化,可以从一个新的层面认识、把握净明道的宗教性格  相似文献   

14.
道教内丹学是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生命超越理论和修道方式,经过千百年来道教内丹家们的不断探索,在与儒佛的抗争与交融中,道教内丹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完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工夫的“道教仙学”,它的主旨被概括为“顺凡逆仙”的“返本还源”之道。对道教内丹学中的“顺逆”问题的研究,就是对内丹学修道成仙的本体论基础的研究,它有助于了解内丹学成仙的可能性和它蕴含的对宇宙生命奥秘的洞见。本文详细论证了道教内丹学中“顺逆”问题的理论层级和丰富意蕴,从现代角度检讨了这一问题的理论效果,揭示内丹学本体论所可能蕴含的哲理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道教是华夏民族的传统宗教,以贵生、养生为鲜明特色。道教重要经典《度人经》强调:"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生命的神圣、生命的珍贵,已成为道教徒的信仰与人生追求。全生作为道教另一个贵重生命的概念,早在《南华经》中就已有论述。南华真人在《养生主》篇中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吕氏春秋·贵生》中也说:"全生为上",并说:"所谓尊生,全生之谓。"全生就是要体现生命的贵重与神圣,要保全生命的自然本  相似文献   

16.
<正>一"齐同慈爱,济世利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是道教的重要教义,"扶贫济困"是道教的优秀传统。近年来,中国道教协会在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等上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引导全国道教界挖掘自身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公益慈善活动,成果显著。特别是2015年,中国道教协会根据国务院和中央六部门下发的文件精神,按照国家宗教  相似文献   

17.
与当今宗教学通行的四种对话模式("置换模式""成全模式""互益模式""接受模式")对照,王阳明对待佛教与道教的态度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模式——"王阳明模式"。它既承认每一种文明都有其本己的宗教,同时又汲取了"置换模式"下对本己宗教的强烈认同与归属感,而相较于"成全模式"与"互益模式","王阳明模式"更注重自我的开放性与自我的成全,而不是以本己宗教去"成全"异己宗教。"王阳明模式"的重点在于向宗教的"他者"保持开放性,而其始终如一的"人道"取向可以把宗教向度贞定在人性的肯定与实现这一面向,避免宗教信仰走向迷狂、偏执与蒙昧主义。  相似文献   

18.
道教内丹学是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生命超越理论和修道方式,经过千百年来道教内丹家们的不断探索,在与儒佛的抗争与交融中,道教内丹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完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工夫的“道教仙学”,它的主旨被概括为“顺凡逆仙”的“返本还源”之道。对道教内丹学中的“顺逆”问题的研究,就是对内丹学修道成仙的本体论基础的研究,它有助于了解内丹学成仙的可能性和它蕴含的对宇宙生命奥秘的洞见。本文从现代角度检讨了这一问题的理论效果,揭示内丹学本体论所可能蕴含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从起源之时就与传统中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黄帝封禅鬼神山川祈求平安的雏形道教,还是主张致虚守静、逍遥无为的义理道教,抑或是设"静室"忏悔求得身心安宁的制度道教,都灌注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正如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卷十五》所指出"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为了修道成仙,历代高道积极探索人体生命的奥秘,并不断"借医弘道"、济世度人,形成了"延年益寿、羽化登仙"的基本宗旨和"十道九医"的道教传统。  相似文献   

20.
反身代词"己""自",有同有异。"己"主要指代人,表示与他人相对待的"本人"。"自"除可指代人外还多有指代非人事物的用例,被"自"指代的存在体可称为"自体",则"自"表示与他者相对待的自体"本身"。作为儒道各自的开创者,孔子多用"己",而老子偏爱"自"。前者将"己"与"仁""君子"相连,强调"己"的道德实践及相应的工夫论,要求"己"对他人产生积极影响、反省自身并使彼此受益、以他人为镜鉴,从而成就一种为"己"之学。后者则以众多"自"类语词营造出一个宏阔、丰富的"自"世界,道、天地、万物(人和自然物)等自体纷纷登场、展开自身,其中统治者和民众各自的独立自存,对"自"世界的和谐安宁至为重要。"己""自"为孔老乃至儒道思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比较之维,孔老之后的儒道继续保持着对"己""自"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