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康德在《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一书中,以人性的善恶问题开始了他在后批判时期的宗教哲学论著。在《论恶的原则与善的原则的共居或论人性中的根本恶》一篇中,康德集中论述了人性的善恶和原罪的含义。本文通过梳理康德的人性论和原罪观及其交互关系,从中引出康德与基督教传统教义的原罪观在自由意志层面上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康德对宗教合理性基础的批判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三大批判最后都包含着一个问题———宗教批判 ,这一问题究竟在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与康德的《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本文试图从康德的宗教批判角度来揭示这些问题 ,重新审视康德的批判哲学。一、清除旧宗教的知识基础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宗教的态度 ,是一个争议较多的问题。在诸多争议中 ,如何看待康德对传统神学的批判是一个焦点问题。解决这个问题 ,有必要弄清这样两个相关的问题 :康德为何要对传统神学进行批判 ?康德对传统神学的批判是否就意味着对神学的批判 ,以至于否定宗教 ?对…  相似文献   

3.
马彪 《宗教学研究》2023,(2):173-181
康德对神义论思想的关注是贯穿其学术之终始的一个重要课题。大致而言,康德对神义论的探究可以分为前批判哲学时期、批判哲学前期和批判哲学后期三个阶段。其中,在前批判哲学时期,康德对神义论的处理显然与莱布尼茨之“乐观主义”思想对他的影响密不可分;而在批判哲学前期,康德对上帝、自由与恶及其之间的关系给出了更为详细的论述,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在此期间康德有多大的创获,就其本质而言,其神义论仍然属于“学理的神义论”阶段,因为此时的他还没有脱离思辨理性的窠臼,他对上帝和恶之冲突的消解还停留在思辨理性的范围之内;与上述两个阶段不同,康德在批判哲学后期,彻底摆脱了“学理的神义论”的拘囿,走上了以实践理性为基础的“本真的神义论”的道路,而这无疑为后来宗教神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解读康德的《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认为康德并没有反对宗教,该书也不是第二批判的简单继续和补充;而是有它的独立性意义,其就在于康德已站在人性论立场对宗教作了哥白尼式的哲学思考,即思考宗教何以可能的问题。透过此一思考,康德的宗教观得到了相应的展现:一、宗教存在的合理性深植于人性之中;二、宗教应是道德与信仰的综合;三、基督教是具有普遍性与合理性的宗教。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者和无神论者是从感性实践的基础上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毁灭性打击的话,那末,稍后的康德则是从纯粹理性的逻辑批判的基础上,结束了用人类理性证明宗教神学的企图,因此,两者从不同角度的批判具有相辅相成的意义。不过,由于前者是从唯物论的哲学立场出发,因此能够达到唯物主义的战斗无神论的高度,后者则是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哲学立场出发,因此使他对于宗教神学的批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是:一方面,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从“理沦理性”上否定了上帝;另一方面却又在“实践理性”中把上帝又重新请了回来,主张创立一种理性的“道德宗教”。  相似文献   

6.
使形而上学走上正确的道路,是康德念念在兹追求的目标,但休谟的怀疑和康德自己的理性批判已使康德无法继续采用建构性的方法,而只能采用范导性的方法.康德借助反思的判断力,在对审美判断力的批判中确立了主观合目的性这个先天原则,通过"类比"作为客观合目的性运用于有机物和整个自然,再通过最终目的和终极目的的概念引导出人的文化和道德...  相似文献   

7.
一、现代“科学逻辑”的先验范畤如果把康德的作为一种科学逻辑的《纯粹理性批判》与现代“科学逻辑”作一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是一种“意识分析”,后者则是一种“语言分析”。康德力图阐明科学的客观有效性,为此他实际上是用先验逻辑取代了由洛克和休谟发展出来的知识心理学,但是他的探究方法仍然与作为意识之“极点”的“意识的综合统一”相关联。而且根据这一先行概念,康德提出了他的先天综合法则,即关于诸如直观、想象、知性和理性等心理能办的功能法则,以取代休谟的心理学联想法则。这与现代“科学逻辑”是大相径庭的。现代“科学逻辑”不仅对心理能力不置一词。而且连  相似文献   

8.
道德心理学进路的动机研究在西方学界早已蔚为大观,休谟和康德分别开启了在该问题上的情感主义和理性主义传统。休谟和康德都可以承诺动机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联,但休谟认为道德判断本身不能直接提供行动的动机,动机必须依靠情感、欲望等行动者的心理机制,而康德则认为道德判断本身就能直接激发行动,实践理性自身足以成为行动的动机。休谟在心理机制的框架下安顿动机,而康德则在实践理性的框架下安顿动机,二者的差别直接开启了当代道德哲学关于动机问题探索的两条致思进路。当代学者一方面致力于对欲望、情感、理性等概念进行重新解释,一方面致力于对规范性理由和激发性理由展开激烈辩护,拉兹所提出的以"理由"为核心的综合解释框架更是为该问题的推进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早期基础主义和证据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莱布尼茨和休谟以不同方式对古典自然神学进行了审视与考察。莱布尼茨在肯定其论证效力的前提下,尝试在理性的论证原则和解释原则之间寻求平衡;休谟则依据其彻底的经验主义原则,对自然神学的论证合理性提出了证据批判。本文在比较两者对待自然神学的不同态度中,探究了理性原则在阐释神学形而上学命题方面的论证意义和思想边界。  相似文献   

10.
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尚未真正梳理清楚,他的三个《批判》的内在关系,也还需要进一步地阐发。我们常说,康德的“实践理性”是引向“宗教”的桥梁,这话不错,但具体都有哪些内容,其中关键的核心问题又是哪些,所知并不十分确切。应该说,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意义,远不仅在于确立与“理论理性”相对应的另一种“理性”之功能,而更在于:此种理性功能之开发,扩充了自柏拉图、亚里土多德以来的哲学传统,使它有了新的内容,即:将已深入欧洲人心的基督教思想,融贯到以希腊为传统的欧洲哲学思想中来,使其不再游离于哲学之外,不再…  相似文献   

11.
《纯粹理性批判》中想象力的定位是康德学界的一大难题。本文认为,要解答这一问题,须重新思考两版《纯粹理性批判》中想象力概念的不同之处。康德在第一版对想象力的"主观演绎",实质是对亚里士多德经验想象力所进行的"先验"改造。第二版的改动则说明,康德意识到,从亚氏想象力推知出的先验想象力,仍缺少必要的先验规则。深入理解相关问题,则须内在地引入休谟想象力概念,以分析康德对先验想象力的推导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想象力的疑难在于康德未能区分经验想象力与先验想象力在综合规则上层次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司强 《现代哲学》2017,(4):24-29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康德哲学中的"自在之物"不再仅仅是解决近代哲学中的认识论难题或者重构形而上学的努力,而且是物化现象的理论表达。在卢卡奇看来,《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可视为对"自在之物"问题的不同解答,并且为后康德哲学解决物化问题开辟了道路。以"自在之物"概念为核心,卢卡奇在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之间架起了桥梁,为理解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开辟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早期对基督教的批判,如对反理性、反人道的狭隘救赎观和圣经无误论等教条的批判,具有理性化和人性化的特点。他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提升了宗教的价值蕴含,促使宗教形成符合理性、符合人性的自觉。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含义下的宗教自由,是一种更具积极意义的宗教自由。通过对恩格斯早期的基督教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起始阶段的考察,有助于更准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过程,把握其宗教批判的路径和目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对"单纯理性界限内的宗教"这一说法进行了辨析,认为康德把宗教看作由两个部分的内容构成——理性的内容和经验性的内容;前者是宗教的道德内核,后者是用于承载或表现这个道德内核的宗教性外衣。康德强调真宗教必须是此二者的结合;对于人来说,道德与宗教都不可或缺:离开道德的内核,只把宗教的外衣当作宗教的全部内容,会走向宗教妄想;而离开宗教的表现、以为道德能够提供实践理性的终极目的的全部条件,这是道德狂热。康德对这两种思想倾向及实践都进行了批判。基于对康德宗教思想的这种认识,本文重新审视了把康德看作取消宗教的独立地位、将其化约为道德的看法,认为此种看法不符合康德对于道德与宗教关系的观点,因而是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这篇短文的目的是就休谟可能怎样批判康德认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提出一些假设。随着这个主题的自然展开,我也要对K. 鲍波尔的归纳观点以及他对经验主义意义标准的批判提出几个问题。无疑,康德知识论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克服休谟的怀疑论,为一些实际知识的基本原则确立绝对的确实性。人们说,虽然康德承认休谟把他从“独断论的睡梦”中唤醒,但是他由于温和地接受了先  相似文献   

16.
王兴国 《世界哲学》2002,15(3):76-79
众所周知,牟宗三是哲学大师、儒学大师,亚洲最名的康德哲学专家之一,一生研究东西方哲学,配合康德哲学消化中国哲学和化,以康德哲学为桥梁融通中西哲学,在与西方大哲学家的对话中把中国哲学推向世界。他以一人之力翻译了康德的“三大批判”和《道德底形上学之基本原则》以及作为其《圆善论》第一章附录的《限制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的第一部分,这是康德哲学作翻译史上的一个奇迹,足以堪称为一个异数。  相似文献   

17.
胡塞尔的休谟哲学批判一方面回溯笛卡尔的“先验动机”,以笛卡尔的“先验动机”来考量休谟哲学的得失;另一方面则前瞻康德哲学,考量“休谟问题”对康德哲学的历史效应。通过这种“回溯-前瞻”的关联性分析,胡塞尔将休谟哲学织入近代哲学发展的统一性进程。因此,胡塞尔的休谟哲学批判本质上是以休谟哲学为切入点对整个近代哲学传统的系统反思。胡塞尔的休谟哲学批判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休谟哲学的深层意图与其经验主义怀疑论之间的根本冲突,指明了消解这一根本冲突的方向和路径,澄清了近代哲学发展的旨归,即现象学是整个近代哲学的隐秘的憧憬。  相似文献   

18.
休谟虽然没有明确否认神或上帝的存在,但他在人学研究的基础上,不仅试图消除传统宗教在世界观、道德观和现实活动中的影响,而且在悬置上帝信仰的同时将其根基还原到人性上,并对传统宗教在现实层面上产生的危害展开了深入批判,因此休谟的思想中潜藏着无神论倾向。与后来的法国无神论相比,尽管休谟的无神论倾向因为带有保守性而在立场上偏弱,但他的这些思想在西方无神论发展史上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并且对于当今学界深入探讨无神论概念内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正义理论,其受到的许多反驳与其多重人性设定相关。罗尔斯的正义环境论说和融贯论证成方法使得他深受休谟人性观(我们有着有限的利他心)的影响;而他对无知之幕的设立与理性选择理论的强调又受到经济人设定的强烈影响;但在提出正义原则及其证成时又显示出康德的深刻影响,隐含人有善良意志,要求有充分的利他心。多重人性设定得以并存的缘由在于罗尔斯混淆不偏不倚与运气平等主义,混淆"不应得"与"非应得",以及正义两原则在推理上的断层与实际含义的妥协。澄清各种混淆后,我们基于休谟的人性观才可获得对公平正义最融贯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康德是西方主体性哲学的集大成者,在他的以三大批判所建构的主体性哲学体系中,道德自由的主体性是最突出、最核心的部分。本文试图从康德道德哲学的主要著作《实践理性批判》的基本环节:实践理性原理、实践理性对象、实践理性动机中,对之加以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